灵活切入,事半功倍论文_王儒卿

灵活切入,事半功倍论文_王儒卿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 256600

一、从文中人物切入

1.找出人物,分析人物。我在讲授《都江堰》这篇课文时,在学生通读之后,首先提示他们:文中写到的人物是谁?学生马上明确是“李冰父子”。再问哪些段落写到他们,第三部分比较明确,学生很容易找出;第四部分写后人对李冰的纪念,学生一下子理解不了。那就先分析第三部分内容,明确作者对李冰父子的赞美之情;再分析前面一、二部分的内容,明确该部分突出了都江堰为民造福,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关系,明确一、二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为后文写人物蓄足势,做了厚实的铺垫。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析第四部分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该部分介绍了后人对李冰的怀念,由此启发从政者思考自身的历史定位。这样以人物切入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对文章的要点、主旨清晰而准确地把握,而且让他们感觉分析课文不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了。

2.找出人物,撇开人物。《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乍一看错综复杂,分析起来头绪较多,可先让学生把最易看出的部分找出来。如问文中详写了哪几个人物,可通读课文后回答,也可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容易回答详写的人物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紧接着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她们的段落,然后排除这些段落,看看余下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实际是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明确之后再逐一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看来,即使再复杂的课文,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就很容易把握住文章的重点。

3.找出人物,分析重点。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隽永、清新的小诗,学生很喜欢读,但真要分析却无从下手。可引导他们:诗歌是靠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感情的,意象可以是物象,也可以是人物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诗中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可以明确是“你”和“我”,再进一步明确重点写的是“你”。然后在分析“你”这一意象的过程中,自然就理解了“我”的身份。所以,只要明确了重点物象,诗歌的主旨也就把握住了。

4.找出人物,筛选事件。鲁迅学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对学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如果逐一段落分析,不仅枯燥、单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所以,我还是想到先从人物切入,如提问: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是谁?纪念了她的哪些事?并提示在全文中筛选。当分析到刘和珍牺牲的第五部分,可自然地分析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对死者——悲恸,对杀人者——愤恨。紧接着提示:文中还有哪些部分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感情?很自然地过渡到通过重点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学习。明确了感情之后,再让学生明确作者对请愿事件的态度,过渡到第六、七部分的分析,那么余下的一、二部分的内容——交AI写作作目的就很明显了。

二、从文章的段落标记切入

段落标记,包括小标题、空行等。《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段落标记是明显的空行。学生初读前提示他们注意段落标记及各部分不同的内容。初读后,概括第一部分内容为“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为“我与母亲”。再分别分析“我与地坛”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及人生感悟,分析“我与母亲”中对母亲的描述及情感,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不能重合的两点。这种切入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

三、从古典诗词切入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获得的真实感受,有时比事无巨细地灌输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在学习郑愁予的《错误》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美丽的错误”中那份深深的遗憾和落寞,我让学生将他们初中学过的温庭筠的《望江南》默写到黑板上,然后分析温词与郑诗中闺中少妇的共同点,并找出两诗中相呼应的诗句。学生最终找出“望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和“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两句交互,这样就深入理解了“错误”的情感内涵;再分析“美丽”所包含的丰富意蕴,从而准确理解闺中少妇这一形象。

四、从物象切入

在讲解一篇课文时,有时从学生最感兴趣、最易于把握的物象、人物等形象入手,再逐步深入分析,既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又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能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思考的成就感。如学习《雨巷》这首诗,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意象的特点,在学生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展示丁香花的几组图片,特别要有雨中丁香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来谈自己对丁香花的感觉。通过交流,形成共识:丁香的颜色是淡紫或素淡的白,香味也是淡淡的,所以丁香这一意象的特点是素净、淡雅。至于雨中丁香的特点“幽怨”,学生概括不出也不必着急,只要有了初步的印象即可。有了这些形象、体会,再朗读课文会较自然而快速地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主动去品味诗歌的美。

五、从写作背景切入

学习一篇课文,在导入部分介绍背景是常规的教学方法,我在这里说的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还是学习《雨巷》这首诗,谈到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绝大部分同学第一印象都是“爱情诗”。为了能让学生多角度、深入理解主旨,此时及时将写作背景提示给学生,他们就会慢慢领悟诗歌的象征手法,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主旨。相比较而言,适时从背景切入会比导入时机械介绍要自然而有效得多。

六、从流行歌曲切入

现在很多流行歌曲,或直接为古诗词配乐,或化用古诗词的诗句,如果教师平时多加留意,教学时巧妙利用,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亲切,还会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论文作者:王儒卿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  ;  ;  ;  ;  ;  ;  ;  

灵活切入,事半功倍论文_王儒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