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资源开发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论文_钟红梅

“微课”资源开发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论文_钟红梅

钟红梅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 514021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人们逐渐进入一个多样化的“微学习”时代。学校教育也如此,“微课”教学已逐渐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高效,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微课”资源开发,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自身素质要提高,要学会制作微课,并充分利用“微课”助力高效课堂。

关键词:微课 资源开发 助力 高效 课堂

微课以短小精练的特点,把声音、文本、图形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课堂中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环节主题以及数与学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多种感官、多角度、多渠道地参与学习,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坚持以效力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微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效益,到达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教材整合

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此,作为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把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我摒弃了“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2.难点精选

要注意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预设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加以提问,以解决部分环节学生掌握不透彻的问题。如教学《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时,因为学生预习了微课,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够商1,很多学生都会说商0,但是为什么商0就说不出道理,这就是这节课的难点。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关键是老师要预设准本节课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巧设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巧设问题情境,使“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3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上课时首先导入游戏(用掌声表示数)。问题:(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当第(3)题口述后没人击掌,有的同学窃窃私语,有的同学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同学进入积极思考状态。2分钟过后,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半个苹果怎么击掌呢?接着我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片折出半个来吗?待学生折出后,老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半个苹果?生1:一个苹果的一半。生2:可以用1/2表示。生3:可以画出半个苹果。生4:可以用0.5表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不到1个苹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在数学中只能用分数1/2来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巧设问题情境学习分数的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4.“微课”录制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如何录制微课,才能录制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微课。如在录制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什么是角、怎样画角,我通过几次录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录制出了短小精练的、8分钟内的、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的体现高效课堂的微课。

二、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助力高效课堂

1.适时运用“微课”,助力激发学生自学

现实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中,要让学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区别,是有余数除法学习的难点。我抓住小孩子好玩、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新课前一天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小调查,问:同学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划船吗?几乎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回答:“喜欢。”这时同学们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我赶快说,今晚老师在教育网给你们看一个你们很喜欢的微视频,你们要认真地看,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然后完成在线测学。你们今晚在家自学有余数除法的“微视频”时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最后结果要加1的问题,一个是最后结果不用加1的问题。为什么?微视频内容是:有一个大湖,蓝蓝的湖水,碧波荡漾,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倒映着美丽的远山、绿树、花草等湖景。湖边停着很多小船,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求至少要租几条船?这题需要用到“进一法”,学生比较难理解。接下来第二个问题:每条船每小时租金9元,有30元钱,租一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这个用到“去尾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同学们带着兴趣、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自学,会学得很认真。看“微视频”一遍不理解,同学们可能会再倒回去看一遍、两遍,直到理解了第一个问题余数是2人,问题是“至少要租几条船”,理解了“至少”表示全部人都要坐船,余下的2人需要再加租1条船,这叫“进一法”。而第二个问题“最多”表示余数3元比每小时租金9元少,不能再租一小时,所以不能再加1小时,这叫“去尾法”。自学完后学生要在线测学,完成微课后的检测题,自己有疑问的写在一张纸上,以求上课时解决。这样学生自学微课,给明天学习新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恰当运用微课,助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应用微课,适当拓展课程内容,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例如教学二年级《万以内数》,在完成教学目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了解算盘的历史”环节,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知道中国计算工具“算盘”的历史久远:“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计算工具,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算盘计数,要先确定个位,个位上,1颗下珠表示一,1颗上珠表示五,个位上满十,就往左面的一位(十位)进一。通过微视频演示出“算盘”与文字的再现,真实演绎计算工具算盘的发展历史和实用价值,让低年级的孩子对计算工具算盘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3.巧用微课,促进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在现实生活中,加、减、乘、除法的计算都很重要。如生活中的买卖东西、看时间、算时间、算哪条路近等都要用到计算,所以计算能给人们带来方便,能伴随人的整个人生阶段。所以在小学阶段要抓好计算,特别是除法计算,学生比较难掌握。如:教学832÷4=208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学生初学时经常会漏掉商中间的0。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我特别做了一个微视频(微课),把微课在上新课前先放到网上平台,让学生在家自学、反复学习微课,并完成在线测评,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记录下来,上新课时解决。上课时我让学生先看微课,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昨晚自学不懂的提出来争取小组内解决,再通过每个小组提出本组不懂的问题让同学来解答。老师考虑到可能有小组同学还是不理解商的十位为什么要商0,问:商中间的0不写可以吗?这时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解释这个问题,老师最后点评,并引导学生比较商的中间商0与不商0的得数区别。通过比较,学生一目了然,都懂了,不用老师再多解释了。最后让学生评价每个小组的情况,老师最后做总评。总之,在课堂上老师要转变角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作用。

4.灵活运用微课,助力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学生亲身经历体验过的事情,比老师在课堂上讲十遍都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学生能做到的老师不要包办,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如在教学二年级《最喜欢的水果》时,因为要用到调查和统计的知识,我让学生在家先自学微课。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二(1)班开联欢会的情景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同学们就像亲临其境、很想参加的感觉,要求调查买苹果、橘子、香蕉、梨四种水果。上课时老师先说说调查统计的要求,因为是调查出最喜欢每种水果的人数,所以每人只能举手一次你最喜欢的水果,然后老师宣布请两位同学做本节课的主持人,一个人做调查、统计,一个人做记录。记录时可以用水果名称或不同的符号记录,以便让学生理解记录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方便区分,如图形法、符号法、画正字法等,并讨论统计记录时哪种方法最简便,引导同学们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种水果,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体验到上数学课很好玩,就跟我们平时做游戏一样,发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并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同学们既从中得到了乐趣,又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论文作者:钟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4

标签:;  ;  ;  ;  ;  ;  ;  ;  

“微课”资源开发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论文_钟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