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产力”与唯物史观_社会存在论文

“第一生产力”与唯物史观_社会存在论文

“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唯物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相互缠绕的怪圈:被设定的难题

在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讨论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理论的怪圈,它是一个被设定的难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存在范畴,而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是每一个学过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同志都清楚不过的。如果把科学当作生产力,岂不混淆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界限?进而言之,如果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把科学当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你又同时承认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从逻辑的传递关系中又岂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不又回到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老路上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岂不被抽掉了基石?这自然使我们想起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在解决了“存在决定意识”之后,力图把唯物主义原则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环境决定意见”、“人是环境的产物”等命题。那么是什么环境呢?是社会环境。爱尔维修说是法律造成了善良的公民,然而只有英明的立法者才能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所以必须有天才去用好法律取代坏法律。霍尔巴赫则认为人们的恶行与美德、谬误与真理,都应当在教育中去寻找他们的主要来源。如是又陷入了“意见支配世界”、“天才决定一切”、“教育决定一切”的历史唯心主义窠臼。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难道真的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命题不相容,会出现上面所说的悖论吗?如果是相容的,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开这个怪圈呢?

二、完整全面的释义:科技何以为“第一”

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我们不能单义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技术是并列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一个独立要素,并且排在第一位推动其他要素发展,如果这样理解就出现悖论。关于这一点我有过专门论述[①]。那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该作何理解呢?我们认为:

首先,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指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已经是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或者说是“实现产业化”了的科学技术,不是指还没有进入生产过程的观念形态的科学,这一点必须明确。观念形态的科学只是潜在的生产力。马克思说的是“科学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②],才是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同志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途径时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目的也在于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杠杆力量。到1991年,他更明确地指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实际上已经明确只有实现产业化了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那种停留在“样品”、“展品”、“礼品”阶段的科技成果,怎么说也还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实现产品化、商品化、国际化后才有资格说是第一生产力。

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不是指哲学范畴的“第一性”,哲学范畴的“第一性”是指两者之一的先在性、基础性和终极性。存在决定意识的产生、存在决定意识的内容、存在的变化归根到底决定着意识的变化,这就是存在是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含有这样的意义:(1)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现代发达国家是第一位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六七十年代开创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在50年代到70年代中,依靠资本投入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是37.1%,劳力投入的贡献率是12.5%,科技创新的贡献率是50.4%,70年代以后,依靠科技创新的贡献率是60~80%,可见科技生产力的贡献是第一位的。(2)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投入——产出”之比是最高的,因而是第一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投入——产出”之比约为3∶1,一般外延扩大再生产顶多是1∶1,技术改造的“投入——产出”之比约为1∶3,高科技产业化的“投入——产出”之比可高达1∶10。所以,科技的生产应用是最具效率和效益的。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增长脱离了科技创新和科技开发,其效益是不高的。(3)在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中,在当代已经出现了新的势态,即科学和技术成了生产发展的主导。如果说过去是由于生产上的技术需要推动着科学的发展,那么现在出现了科学走在生产前面,引导生产的发展变得日益明显。现在不仅是R&D(研究与开发),而且是R&P(研究与生产)。例如超导理论和超导技术相互接近融合,它在生产上应用的前景也就非常可观。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应以生产发展为前提。(4)在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已经发生变化,作为“总体工人”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是第一位了。在统一的劳动过程中,人的休力是有限的,人的智力却不同,它可以不断增长,成为解放生产力的巨大潜力。1956年,在美国担任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到1970年,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的比例超过了5∶4。总之,脑力劳动在劳动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劳动过程中的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对劳动者的个人科技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上面所述四点便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的含义。

第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历史性论断,是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第一位作用的反映。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有了从自然界那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即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社会以后的事。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以前,它不是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要素来发挥生产力职能的。

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之前的各个经济时代,劳动者支出体力和智力是结合于同一过程的,劳动者的智力主要表现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③]。在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一种产品的生产按顺序完成,在其全部劳动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操作,向劳动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在一种操作中,他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在另一种操作中,他必须比较灵巧;在第三种操作中,他必须更加集中注意力,等等;而同一个人不可能在相同的程度上具备所有这些素质。[④]尽管如此,就劳动过程来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结合着的。

在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时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了完全的分离,一些人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一些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他们共同地组成同一过程,完成同一产品的生产。这时原来体现在劳动中的智力已为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所代替,科学成了智力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⑥]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正如“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⑦]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第一位作用,有人做了说明,说科学技术起了一个倍增器的作用,其公式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又有同志认为这个公式不过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公式,现代高科技产业生产力的公式应该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高科技[2],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未来的生产力将同高科技的三次方、四次方、更高次方成正比。[⑧]我认为这些公式都比较好地反映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但是第一个说明缺乏历史感,后一个说明虽然有了一定的历史感,但由于没有时间变量,所以出现了多个公式。这正如刻卜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需要一个更普遍、更本质的定律来概括,即由万有引力定律来统一一样,后一个说明需要用一个“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公式来统一,但我们不拘泥与距离(时间)平方成正比,考虑到由于科技应用使生产力呈指数发展这一事实,我们变通一下,如果我们加进“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时间”(为了列式方便,用符号“T”表示)这一变量,那么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历史地位就更加清楚: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T],其中:T≥0。

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前,科学没有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应用于生产,所以时间为0(T=0),这样上述公式就还原为以前的传统公式: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反映的是科学没有应用于生产的状态。我们取“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的机器大生产的时间为T=1,那么就得出了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公式。到了当代科技发展日益与生产紧密相联的时代,我们取T=2,那么这个公式就与现代高科技产业生产力的公式相同。这里的时间当然不是牛顿力学的均匀的绝对时间,而是不同的经济时代。我们得出这个普遍公式,还有另一层含义,我们自觉地把科学应用于生产的时间越是早、越是长,我们获得的生产力水平就越是高。另外,这个公式还表明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强度相关。

我们已经用了较多的笔触谈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经济的历史的命题,这对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真理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不难破解我们设定的理论难题了。

三、怪圈解构:完备与不完备的统一

说到相互缠绕的怪圈,使我们想到了以严密著称的数学形式化体系。希尔伯特在本世纪20年代要求把数学完全形式化,明确地提出了关于公理系统的一致性、完备性和独立性的概念并且以这些概念为基础来构造严密的数学理论,这被称之为希尔伯特方案。所谓一致性是指该系统中生成的每一个定理都是真的,完备性则指出每个为真的定理都在该系统之内。希尔伯特方案能不能够实现,数学家在努力探索。1931年哥德尔提出了不完备定理,宣告了希尔伯特方案的破产。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通俗地说,它指出了没有一个公理系统可以导出数论中所有的真实命题,除非这种系统是不一致的,即存在着互相矛盾的悖论。怪圈成了逻辑和数学中无法驱除的幽灵。“无论是大脑思维,无论是人工智能,无论是严密的数学,无论是抽象的音乐,也无论是形象的美术,都是以形式系统作为自己最基础的层次,因而都无法摆脱奇妙的怪圈。”[⑨]

在本文的开头,我们发觉了一个怪圈,生产力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里归属社会存在,科学归属社会意识,那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在形式系统中就是不完备的,人们不愿意看到或者回避这种不完备性,而我们承认并允许这种在条件限制下的不完备性,辩证法承认相互矛盾,包括形式系统的相互矛盾。

首先,社会存在并不能形而上学式地被理解为纯粹的社会物质,生产力中内在地涵含了人的知识力量和科学技术,涵含了人的能动的本质力量。社会存在不是自然存在,不是纯粹的物。脱离人的意识渗透、脱离人的主体性而存在的“社会存在”纯粹是一种虚无。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在我们的世界里,到处都有人类意识的烙印,即是所谓“人化自然”。承认它,并不影响我们的唯物主义立场,相反更坚实我们的唯物主义立场。旧唯物主义由于脱离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了解的和意识相对立的存在,是脱离了人们现实活动的自然和脱离现实活动的人与社会,而恰恰这一点又是和唯物主义立场相悖离,因为唯物在本义上就是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矛盾包括承认形式系统的不完备性,但却又是最完备的唯物主义体系。

我们来看看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石的生产力是怎样的涵含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意识力量的。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者是劳动能力的承担者。马克思说:“劳动过程是工人从事具有一定目的的活动的过程,是他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既发生作用、又被支出和消耗的运动。”[⑩]有目的的活动如果没有对生产活动本身的意识、没有社会意识的渗透,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之前,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是结合于同一过程的,劳动的智力主要表现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自然也包括一些科学常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使劳动中的体力和智力发生了分离,自从智力取得了科学这种形式后,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质的飞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本是题中之义。

劳动资料是人类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中介和纽带,从而成为人和动物发生联系的根本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历史的特殊继承方式。人类正是不断地借助于劳动资料来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必须要以对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凝结为人类劳动的物化结果,即工具或生产资料。正因为如此,“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1)“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2)由此可见,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本是题中之义。

劳动对象也渗透着人类的意识力量,只有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由劳动者使用劳动手段作用的自然物或客体才是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不仅在于它自身的属性,而且在于其属性与人的目的性要求的一致性;对劳动对象的属性的认识和发掘,离不开人们的意识和科学技术。所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又是题中之义。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个完备的命题。

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生产力概念具有多义性。从形式化系统看,它似乎是不完备的。但无论从哪种生产力含义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都是正确的,因而又是完备的。美国的马克思学者威廉姆·肖指出:“用‘生产力’既表示生产率,又表示那些具有生产率的物的双重用法,与马克思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既表示物的属性,又表示具有这些属性的物的用法,是相类似的。”(13)科学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不是物,但是我们已经指出,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都渗透着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前以萌芽态形式存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成了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

生产力含有功能含义,既是“力”必是指属性。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功能是系统和环境相互关系所表现的属性,所具备的能力。生产力就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生产力诸要素在相互联系和结合中产生出来的整体性功能。科学技术在增强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中的作用,在现代工业化生产中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前面已指出,在发达国家,依靠科技创新的生产率贡献是第一位的;在“投入——产出”之比上效益是最高的。

再者,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对于我们把握一个更带普遍性的命题是一致的,即: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的统一。我们承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却并不否认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我们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却并不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已经是生产过程中的因素,已经实现产业化了,已经物化为社会存在。我们承认有科学技术走到生产前面、引导生产发展这一事实,但也强调生产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源泉;生产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包括科学研究的一切物质手段;科学技术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产业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还要依赖于现实生产力的状况。这本身是矛盾,然而却是真理、却是事实。它是这样的完备又是这样的不完备,是完备和不完备的统一,要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不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不懂得辩证法,只看了意见和教育对人的行动的影响,没有进一步探索意见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更基础的原因,最后不得不把历史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最终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窠臼。

注释:

[①]张践明:《管理和科学不是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载1989年第6期《生产力研究》。

[②]、[⑥]、[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572、60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00、387页。

[⑤]、(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7、21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7页。

[⑧]林德宏:《高科技:第一生产力》载1992年第3期《自然辩证法研究》。

[⑨][美]道·霍夫斯塔特:《GEB—一条永恒的金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

(13)[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14)张践明:《生产力:F=f(E,K,R)》载1988年第5期《生产力研究》。*

标签:;  ;  ;  

“第一生产力”与唯物史观_社会存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