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的研究

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的研究

佚名[1]2004年在《角膜病专题》文中指出S1-01角膜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王宜强谢立信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近年来免疫学方面最令人注目的进展是Toll样受体(TLRs)的发现和功能研究。TLRs是一组主要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相关受体,目前已有11个成员被克隆。TLRs作用的方式和介导的主要反应包括:(1)每一成员识别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的一组具有类似结构的分子(如脂多糖、肽聚

佚名[2]2004年在《白内障专题》文中研究说明S1-01白内障手术发展趋势何守志解放军总医院在几代眼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白内障手术无论在手术技巧还是在设备和材料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1世纪白内障手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普及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一、白内障手术中的个性化手术技巧

熊思盈[3]2016年在《不同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两种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9月15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院集中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4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40例4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于术前1d及术后7d、1mo、3mo时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的比例。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和眼轴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前均显着改善(t=5.47,5.02,P=0.00,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两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07、1.309,P>0.05),且无交互作用(F=0.314,P>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7d、1mo、3mo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3mo下降比例(23.92±3.42)%,B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3mo下降比例(24.99±3.55)%,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两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57,1.986,P>0.05),且无交互作用(F=0.556,P>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术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7d、1mo、3mo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在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Ⅱ~Ⅳ级核手术中对角膜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但术后视力均明显改善,疗效基本相当。2、白内障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参考患者的病情、经济条件及需求,权衡利弊,正确对待,合理选择。

孟然[4]2018年在《维、汉民族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改变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临床观察和分析维吾尔族和汉族不同民族之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形态(平均细胞面积(AVE)、变异系数(CV)、六边形细胞百分比(6A))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变化,了解维吾尔族和汉族间角膜内皮损伤后修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各60例(60只眼),根据患者民族进行分组,术前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核硬度分级,术中记录超声乳化的累积超声能量(CDE)和超声乳化时间(UST)。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和6月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平均细胞面积(AVE)、变异系数(CV)、六边形细胞百分比(6A)及中央角膜厚度(CCT)等相关数据。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维吾尔族患者组和汉族患者组手术中累积超声能量(CDE)、超声乳化时间(UST)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患者组和汉族患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在术后均明显下降,术后1周、1月、3月、6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患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在术前、术后1周、3月和6月均低于汉族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在术后1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患者组和汉族患者组在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AVE)、变异系数(CV)和六角形细胞百分百分比(6A)叁项指标术后1周、1月、3月、6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进行对比,汉族患者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AVE)增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患者组和汉族患者组术后1周时中央角膜厚度(CCT)增大最明显,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术后1月时汉族患者组较维吾尔患者组中央角膜厚度(CCT)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时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下降、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改变。维吾尔族患者与汉族患者术前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在恢复过程中存在差异。维吾尔族患者较汉族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平均面积(AVE)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术后损伤程度存在差异。

米尔扎提·阿克拜尔[5]2011年在《ECCE与Phaco对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中央厚度影响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中央厚度的影响。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66~2010.11). EMbase (1980-2010.11)、Cochrane图书馆(2008年3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0.11),并手工检索相关会议文献。文献语种限制为中英文。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704例患者(共704只患眼),随访1~12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在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方面[WMD=55.26,95%CI(0.79,109.73)],P=0.05,及在术后角膜中央厚度方面[WMD=28.21,95%CI(12.29,44.13)],P=0.0005,有差异。结论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相比,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更多,角膜中央厚度增加更多。因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病例数较少,上述结论需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邹平[6]2012年在《双氯芬酸钠对叁种人角膜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 DFS)是一类重要的眼用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白叁烯等炎性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同时具有保护血眼屏障的功能。近年来,DFS被广泛应用于眼科。现已有文献报道DFS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和兔角膜上皮细胞增殖,提示高浓度和长时间用药可能会损伤正常细胞。目前关于眼科药物对角膜细胞影响作用的研究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进行,耗资大且耗时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眼科药物的研究范围和进程。而体外培养的人角膜细胞系作为体外模型进行药物毒性研究具有均一性好、反应速度快、经济方便等诸多优点,使得人角膜细胞系在眼科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利用实验室自建的非转染人角膜上皮细胞(HCEPC)、人角膜基质细胞(HCSC)和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的细胞系作为体外研究体系,研究了DFS对HCEPC、HCSC和HCEC的毒性作用,为了进一步证明其对在体角膜的影响作用,本文以家猫为实验动物进行了体内毒性作用研究,最终根据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的研究结果准确评价了DFS对角膜细胞的毒副作用,进一步为DFS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为了检测不同浓度DFS对叁种人角膜细胞的影响作用,确定可引起细胞凋亡的有效药物浓度及其处理时间,本实验在现有临床使用浓度(1g/L)的基础上,倍比降低药剂浓度至0.03125g/L,通过光镜观察发现1g/L、0.5g/L、0.25g/LDFS在28h内均可引起HCEPC、HCSC和HCEC形态发生变化,细胞皱缩变圆直至脱壁死亡,证明DFS在浓度高于0.25g/L时对叁种人角膜细胞均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性。为了确定不同浓度DFS处理不同时间对叁种人角膜细胞的毒性作用,本实验进行了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双染色实验,结果发现HCEPC、HCSC和HCEC的凋亡率与DFS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HCEPC经1g/L和0.5g/L DFS分别处理16h和24h后,细胞凋亡率到达100%;0.25g/L、0.125g/L和0.0625g/L DFS处理HCEPC28h后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27.77%、25.00%和19.76%。1g/L和0.5g/L DFS分别处理HCSC8h和16h后,细胞凋亡率到达100%;0.25g/L、0.125g/L和0.0625g/L DFS处理HCSC28h后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75.21%、58.76%和26.43%。1g/L、0.5g/L和0.25g/L DFS分别处理HCEC8h、20h和28h后,细胞凋亡率到达100%;0.125g/L和0.0625g/LDFS处理HCEC24h后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21.59%和19.64%。实验结果证明DFS在浓度高于0.0625g/L时均能诱导叁种人角膜细胞的质膜通透性增大,可能DFS的毒性作用是通过诱导人角膜细胞凋亡来实现的。为了进一步确定DFS对叁种人角膜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本文又利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透射电镜进行了鉴定。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经0.5g/L和0.25g/L DFS分别处理16h和28h后的HCEPC,经0.5g/L和0.25g/L DFS分别处理8h和24h后的HCSC,以及经1g/L、0.5g/L和0.25g/L DFS分别处理4h、12h和20h后的HCEC,其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均出现了典型的梯状条带,即DNA出现了断片化。然后分别选取0.5g/L DFS处理12h后的HCEPC、0.25g/L DFS处理20h后的HCSC和0.5g/L DFS处理12h后的HCEC,经固定、切片后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HCEPC、HCSC、HCEC均出现了染色质浓缩且于核内呈边缘化分布、胞质空泡化和凋亡小体,证明浓度高于0.25g/L的DFS确能诱导叁种人角膜细胞发生细胞凋亡。为了验证DFS对在体角膜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本文利用DFS处理家猫的角膜细胞进行在体检测与鉴定。按照临床用药剂量滴用DFS滴眼液,持续用药2wk,并利用角膜内皮镜测定了家猫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率、细胞面积变异率(CV值)等数据,跟踪检测结果表明,自滴药日起20d内,家猫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下降,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增大,均与对照眼差异显着(P<0.01),CV值上升,六角形细胞比率下降,但与对照眼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测40d后对家猫角膜取材,通过茜素红染色、冰冻切片及HE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等实验方法进行了鉴定,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家猫实验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率明显下降,部分区域细胞面积变大。HE染色结果显示家猫实验眼角膜基质胶原纤维结构变疏松,可能与DFS诱导MMPs的过度表达有关。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家猫实验眼角膜有少量内皮细胞发生凋亡,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其角膜上皮细胞细胞间连接被破坏。以上实验结果验证了DFS对家猫角膜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本文以非转染HCEP细胞系、HCS细胞系和HCE细胞系作为体外研究体系,证实了DFS对HCEPC、HCSC、HCEC的凋亡诱导作用,并通过家猫在体实验验证了其对猫角膜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研究结果证实DFS对角膜细胞具有极大的毒性作用,能引起角膜细胞凋亡,因此,临床应用时应避免使用DFS,或使用其他无毒副作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并积极开发绿色的的无毒副作用的新型抗炎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眼用药物对人角膜的毒性损伤。

于海生[7]2010年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囊袋内植入折迭人工晶体手术治疗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合适的选择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病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并囊袋内植入折迭型人工晶体,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以上不同时期采集术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分析指标,从中分析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并同时比较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及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从中评价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及手术安全性。结果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收集糖尿病患着联合手术病例23例,糖尿病患者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25例,单纯玻璃体切割糖尿病患者29例,分别随诊3个月以上。分别比较各组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统计患者未排除玻璃体充填的病例。结果发现:组内比较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组手术前后各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不明显,超声乳化组及联合手术组手术前后有显着性差异;各组间比较超声乳化组及联合手术组无显着差异,而两者与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比较差异明显。结论选择性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并植入人工晶体治疗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伴有白内障的手术是有效的,对于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联合手术与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这种手术方式是安全的。

马俊龙[8]2013年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角膜内皮细胞可行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掌握其细胞的生长特性,并利用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角膜内皮细胞分化,检测神经元特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Na+-K+-ATP酶活性蛋白的表达,检测对流式抗体CD31和CD34的表达,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向角膜内皮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1.选取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的SD大鼠,利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出rBMSCs并体外培养、扩增,观察其形态,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105、CD44、CD34抗体对rBMSCs进行鉴定。2.将rBMSCs按照2×105/ml密度种植在12孔板内,分诱导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培养,3d后铺满瓶底约80%左右,将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 EGF)10ng/m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30ng/ml等诱导剂加入到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分化培养,2d换一次液,诱导周期为3周。3.3周后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rBMSCs的Na+-K+-ATP酶的活性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方法检测NSE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CD34的表达。结果:1.分离后的rBMSCs呈漩涡状排列,中央细胞呈叁角形及短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其表面抗原CD29、CD105、CD44的表达率分别为:85.0%,90.5%,90.7%;CD34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表达率为:1.2%,成功分离并培养rBMSCs;2.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后2周的rBMSCs部分细胞呈多边形具有内皮细胞形态特征,3周后rBMSCs呈“铺路石子”状,多为六边形。同时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显示诱导组CD31阳性率为(10.48±0.19)%,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阳性率为(16.71±1.85)%,胞浆见棕黄色粗大颗粒,染色阳性,阳性反应集中在细胞核部位;空白对照组均不表达CD31及NSE,诱导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X2=23.17, p<0.05);诱导组Na+-K+-ATP酶活性测定结果为(0.231±0.107)U/mgprot,空白对照组对Na+-K+-ATP酶无活性,诱导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67,p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组CD31和CD34表面抗原检测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6%,92.4%;空白组CD31和CD34表面抗原检测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1.4%。结论:体外成功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角膜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经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表达NSE、Na+-K+-ATP酶活性和流式抗体CD31、CD34的表达均阳性;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使临床移植角膜内皮细胞成为可能。

王晓娟[9]2018年在《白内障微创手术对角膜内皮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白内障微创手术是治疗不同类型白内障的最有效的措施,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仍为主要的手术方法。白内障微创手术会影响角膜内皮细胞各个参数[1]。角膜内皮细胞的形状是单层六边形细胞,其功能是为维持角膜基质层的相对脱水状态而排除多余的水分,从而保证了角膜的透明度。但是角膜内皮细胞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造成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六边形细胞数

袁松涛[10]2003年在《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机理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 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各个损伤因素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中所占的比重。 方法 14只家猫28眼分为4组,处理因素为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摘除或不摘除晶体,以不同的能量摘除晶体。手术前后分别测量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结果 不摘除晶体而单纯释放超声能量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摘除晶体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下降,且随所使用能量的越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越大。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晶体核碎片引起角膜内皮损伤是首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在正常的手术过程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很小。 第二部分:白内障摘除术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超声时间、能量以及不同白内障摘除术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 1999年5月到2000年5月间在我院所行106眼老年性白内障摘除术中,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分别于手术前后进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随访由半个月至六个月。 结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失随白内障核的硬

参考文献:

[1]. 角膜病专题[C]. 佚名.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4

[2]. 白内障专题[C]. 佚名.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4

[3]. 不同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D]. 熊思盈. 桂林医学院. 2016

[4]. 维、汉民族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改变的对比研究[D]. 孟然. 新疆医科大学. 2018

[5]. ECCE与Phaco对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中央厚度影响的系统评价[D]. 米尔扎提·阿克拜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1

[6]. 双氯芬酸钠对叁种人角膜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研究[D]. 邹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7]. 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D]. 于海生. 中国医科大学. 2010

[8].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角膜内皮细胞可行性的研究[D]. 马俊龙. 大连医科大学. 2013

[9]. 白内障微创手术对角膜内皮影响的研究[J]. 王晓娟.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10]. 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的研究[D]. 袁松涛. 南京医科大学. 2003

标签:;  ;  ;  ;  

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