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情况越来越好明星变奏曲的教学设计_星星变奏曲论文

一路上,情况越来越好明星变奏曲的教学设计_星星变奏曲论文

一路读来,渐入佳境——《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奏曲论文,渐入佳境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星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设计创意: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类别,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这三个特定决定了学习这首诗歌的难度。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有效的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领悟诗人的情感美,化繁为简,在美读中理解朦胧诗人的情感,欣赏朦胧诗的魅力。

以四个层次展开美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内容;在“品”读中,走进诗歌意境;在“悟”读中,体会诗人情感;在读“写”中,汲取诗歌精华。

学习目标:

1.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理解诗人借助一些意象含蓄地表达自己在黑暗中向往光明、在痛苦中企盼美好的情感。

学习方法:美读

学习过程:

一、诗情导入

师生齐诵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以人在遇到困境、身处黑暗时应有所仰望导入。

二、朗读入诗

1.一读,读出节奏美。

教师示例: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连读。交流展示。

2.二读,读出抑扬美。

教师示例: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读得轻柔并绵长,读出轻柔宁静的氛围)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游动”读得有力,读出动感)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落满”读得饱满,读出生机盎然的意味)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闪闪烁烁”第一个“闪”和“烁”读得稍重,第二个“闪”和“烁”读得稍轻,读出忽清晰忽模糊的情状)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朦朦胧胧”处理同上)

学生自由朗读,读好关键词句,读出抑扬顿挫。交流展示。

3.三读,读出情感美。

①请学生先谈朗读设想,再有感情地读出相关的诗句。

“如果……”引导的诗句在写大地的黑暗,看出作者在反思,应读得缓慢低沉。

“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引导的诗句写出作者对美好的渴望,应读出向往之情。

“谁愿意……”引导的诗句写出作者不愿意这样生活,应读得缓慢低沉,读出痛苦之感。

最后,“谁不喜欢……”引导的诗句是诗人热切的期望,坚定的决心。应读得情绪激昂,读出全诗中的最强音。“升起”延长并升调,读出由低到高的态势,“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字字铿锵有力。

②听著名播音员罗京示范朗读或教师示范朗读。

4.四读,读出层次美。

第一节诗:“如果……”男生领读;“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女生齐读。

第二节诗:“如果……”男生领读;“谁愿意……”“谁愿意……”男生齐读;“谁不喜欢……”男生领读一遍,全班再齐读一遍。

三、“品”读入境,“悟”读入情

1.资料助读。

四十年前的中国,也就是“文革”时期,一群像作者江河这样的年轻人,如:舒婷、顾城、芒克、北岛,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以黑暗作为背景,以追求光明为主线,写下了如《星星变奏曲》这样的诗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诗委婉含蓄,用了大量的意象重叠,但追求光明的指向是相当鲜明的。如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另一首诗中,他也写道:“我在大地上画满了窗子,我要让习惯黑夜的眼睛也习惯光明。”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找出诗人再现时代的背景和表达诗人追求的诗句。

3.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几行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你感受到的画面,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现实,或诗人什么样的追求?

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我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大地有些地方被黑暗笼罩着,人们在黑夜里眺望天空的星星,从星星微弱的光辉中获得心灵的些许安慰。

我读出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人们对光明的渴盼。

再现诗人追求的诗句: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我脑中呈现的是:诗人多么期盼每天都像诗一样浪漫美好。

我读出了诗人追求诗意的生活。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4.诗人借助哪些诗歌意象含蓄地再现现实?哪些诗歌意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5.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着光明,即诗意、柔美、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美好的生活。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热切渴望。

四、“思”读入理

1.引导学生就这首诗歌的主题和艺术形式说说对朦胧诗的认识。

诗歌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惘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很能代表朦胧诗的主题特点。

艺术形式,它也颇能体现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暗示或间接表现,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句式、修辞和语句都有相同或相似处。但上节诗的内容主要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下节诗主要表现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诗歌的意象也由上节的暖色转为下节的冷色。这种情形如同音乐,既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些变化,反复咏叹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渴望。

五、读中创写

试选择这首诗的“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或“谁不愿意……谁不喜欢……”或“谁愿意……谁愿意……”的任一句式,借助一定的意象,诗意地表达我们在痛苦中企盼美好的人生态度。

六、课外链接

课外欣赏朦胧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标签:;  ;  ;  ;  ;  

一路上,情况越来越好明星变奏曲的教学设计_星星变奏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