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词起源探析_菩萨蛮论文

文人词起源探析_菩萨蛮论文

文人词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词,产生于唐代,奠基于晚唐、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为学人所宗。然而词到底起源于何时,而最早作词的文人又是哪一时代的?则众说纷纭,有一时期由于受“重思想、轻艺术”极左思潮的影响基本上流于泛泛空谈而缺乏具体论证,可谓词学研究上的一大流弊;近一时期,词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然而,有时又偏于大家、名家的研究、讨论,至于词之产生、兴起;文人词始于何时;词的最初面貌……,仍然欠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就文人词的起源和发展作一探讨。

一、词的产生

词的产生,最远可以上溯于汉乐府。因为在汉乐府中已经有了先有词而后配乐,或先有乐曲而后配词者,可谓后世填词之滥觞,但是后来五言诗兴起,致使这一新的文学形式终于沉埋了千余年,而于隋唐时期才重新兴起(这里主要指民间曲子词),至于文人词就要更晚了。

词,最先称作曲子词。曲子,指音乐部分,词,指文字部分,又称曲子。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近集诗客曲子词五百首。”《花间集》是五代后蜀赵崇祚编的我国最早的词的专书,而欧阳炯在序言中称词为“曲子”可证。以后,又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至于称作词,还是北曲兴起之后的事情。

词,产生于中唐,其形成的因素除政治、经济方面之外还有以下二点:

1、西域音乐的输入与影响

词,是配乐歌唱的一种新诗体,它与音乐的关系是不可分的。据今人向达先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考证“魏晋六朝以来,因吕光平龟兹,得龟兹乐;北周突厥皇后亦携来不少西域乐人。至隋而九部乐特盛。中国之雅乐,有若告朔之饩羊,盖不绝如缕耳。”由此可见胡乐传入中国由来已久,并且大有取代中国雅乐之势,也曾深得帝王的喜爱,又载“唐高祖之倾心胡乐当不下于隋炀帝”。再如《唐会要》载:“贞观时太常乐工斐神符,擅长此曲(按:指《火凤》)……胜蛮奴、火凤、倾盃乐三曲,度声清美,太宗深爱之。”胡乐之于中国通行既久,统治者不得不承认其合法存在。据沈括《梦溪笔谈》言:“天宝十三载,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歌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①也就是说,从天宝十三年,唐朝已正式承认杂有胡乐者为宴乐。事实上,开元、天宝之际,长安、洛阳胡化极盛。无稹《法曲》云:“自从胡骑起尘烟,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与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②

早在公元四世纪起,西方音乐已陆续从印度经中亚、再经新疆、甘肃而传入中国,到隋唐时便普遍地流传起来,如《苏幕遮》、《酒泉子》、《梁州》、《伊州》等都是胡乐。(详见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今以《苏幕遮》为例。《苏幕遮》是胡乐,唐大曲叫“醉浑脱”,表演时用油囊盛水,互相泼洒,西域语称油囊为“浑脱”。参加的人为了避免冷水激面,都戴高帽,高昌语称高帽为“苏幕遮”,因而配合这种舞的乐曲也叫“苏幕遮”,后来衍变成词牌名。

这些胡乐最初流入都市的娱乐场所,逐渐为士人阶层所接受。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所谓歌者,即娱乐场所的卖唱人,而他们所唱又常常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足以证明胡乐已经流行于民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乐曲又流入上层社会,成为燕乐。“胡夷里巷之曲”既已普遍流行,而原来之五、七言绝句虽然可以倚声而歌,但由于形式严整而难于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先是乐工增加衬字泛声或把绝句中的某些句子重复演唱,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阳关三叠》,然而这种权宜之计,终于敌不过繁声促节的胡乐,于是迫使乐工、文人不得不改变方法,按着拍子起而另铸新词。如晚唐的温庭筠、北宋的柳永都曾溷迹妓院,为歌声填词。这便是词受音乐的影响而产生。

2、文学本身的衍化

如前所述,五、七言绝句,增加衬字泛声以构成活泼的形式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要求。这就出现了把五、七言绝句改变成长短句的故实。如《苕溪渔隐丛话》载:“唐初歌词,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为长短句。”③

从以上所载可以知道:①长短句产生于中唐。②它是从五、七言绝句中衍化而来的。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斗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在一首七言绝句的第三句中,抽去一字,却多了一句而成为长短句的。

又如白居易的两片词,其一《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其二《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两片词很明显是在五、七言的基础上加入三言而成的,就连平仄也是从五、七言绝句中脱胎而来的。仅以《长相思》为例:“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其中的第三句第四句,就是分别来自七言与五言诗律。

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则是变更七绝首句而成的。至于顾琼的《杨柳枝》就更明显了。如“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幕麝烟销,烛光摇。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这是一首描写“闺情”的七绝,只是每句后边外加三字而成为长短句的。

从以上举例来看,词是在五、七言绝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可以断定文人词产生于中唐。

二、词产生于盛唐之说不足凭信

有人说词产生于盛唐,实不足凭信。首倡此说者,乃宋人黄升的《花庵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他称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黄升既未说明材料的来源,又无旁证,教人如何凭信?后人未能详此,遂以李白为词之首创者,甚或直至今日,仍持此说者,岂非荒谬!倘使李白真为开文人作词之先河,那么同时代的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诸大家为什么没有同类作品流传下来,岂非又是咄咄怪事?况且《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一为“闺情”,一为“秋思”,“可谓繁音促节,长吟远慕,情思缠绵,凄惋动人。其中‘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语,声情尤为凄恻、苍凉,有千古兴废,人海沧桑之慨。虽然这几句话,也被后人誉为词中绝妙语,然较之李白及时行乐之感情、自然高远之妙语,其格调很不相合。”④这段分析很有道理。其实,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对此早有怀疑,他说“今诗余句《望江南》外,《菩萨蛮》、《忆秦娥》最古,以二词出于太白也;近世文人学士皆以为然。予谓太白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且二词语虽工丽而气衰飒,于超然之致,不啻霄壤,详其音调,盖晚唐人词,嫁名太白耳。”《笔丛》所述,未为无见。今以李白所遗近千首诗作看来,近体诗仅七十首左右,而且也多不合律,所以清王琦注太白诗,也不采这两片词入集。

词,既非李白之滥觞,那么究竟起于何人,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淹没无存,固然难以实指,然非李白首开其端,已不辩自明。

“词之初为民歌,多属口语,故辞多鄙俚。中唐时期,刘禹锡、白居易辈欣赏之,而又恶其鄙俗,为之作文字上之加工,于是有《竹枝》、《杨柳》诸作,是文人作词之始。”⑤以上《词学》所论颇有见地。词,原本是民间的曲子。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序》言:“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词》,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随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刑蛮鼓舞之。故余以为《竹枝词》九篇。”

这是中唐人刘禹锡说他的《竹枝词》是受到民间曲子的影响而写成的。我们今天重新来看刘禹锡、白居易诸人之作,都浅白通俗、朴素平直,而近于民歌,较之晚唐、两宋的某些刻红剪翠、镂金错采之作,简直有天地之别了。

三、最初词牌子与内容是一致的,且无副标题

词在最初,词牌子与内容是一致的,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描绘渔人的生活;白居易的《长相思》、《忆江南》分别描写闺情和怀念江南的风光。其它如《竹枝词》、《潇湘神》等莫不如是。词,这种艺术形式,通行既久,作者日多,而词又是配乐歌唱,然而既会写歌词又会谱曲者,却比较少,从现有资料来看,也只有温庭筠、李煜、柳永、周邦彦、姜白石等人,余者因不谙音律或不熟悉音律,只好按固有的曲谱填词。始则作者还考虑歌词要与词牌子一致或靠近,如晚唐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里虽与菩萨蛮的原意无关,但所描写的毕竟是一个女子,从晚妆写到懒起后梳洗打扮,忽从镜中发见自己人面赛桃花,不禁顾影自怜,再配上那身绣着双双金鹧鸪的绣襦,一个娇媚、慵懒而又风姿妖娆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由此看来,所谓《菩萨蛮》乃歌唱女蛮国所进的女乐,如传说中的菩萨故名。然温庭筠所作的《菩萨蛮》虽与原意不符,仍可看成所去未远。至五代时韦庄所作《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叙述游子漂泊江南,乡愁浓烈,而又欲归不能的悲愁,与《菩萨蛮》的原意,已是风马牛不相及了。作者仅仅是按谱填词,用旧曲唱新词而已。类似例子很多,不赘述。

如上所述,词至晚唐、五代已出现了内容与词牌子逐渐脱离的现象。迨至北宋,创作队伍日见庞大而驳杂,所表现的主题也日见扩大,词牌子与内容已几乎无关。于是,创作走上了所谓“填词”的道路。虽然北宋末年的周邦彦与南宋后期的姜夔,皆为深通音律者又善自度曲,所作的《章台柳》、《暗香》、《疏影》诸曲,名实相符,然而在广大群众起而争填新词的狂潮之下,也不过如秋风中之寒蛩,熊咆龙吟中之猿啼,不足以抵挡住潮流的冲击,无力使其名实相符了。

词,原来只有词牌子而无题。词之无题如三百篇、十九首,皆无题。而词之有题,则始于北宋之初,如张先的《木兰花》题为“乙卯吴兴寒食”又如晏殊的《山亭柳》题为“赠歌者”不过寥寥数语,点明时间、地点和所作之意象而已。至苏轼于题外又加小序,如《水调歌头》小序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此后,作者多仿效之,南宋姜夔,《扬州慢》所加的小序,已超过正文。而《征招》一阕,题序竟长达四百余字。可见,后期的词不仅词牌与内容无关,而且增加了副题的说明文字。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文人词起于中唐,既受西域音乐的影响,同时也是适应了唐宋以来高马达官、富商巨贾,饱食之余贪图享乐的要求,乐工、文人受民间曲子词的影响,在五、七言的基础上有了新变化,逐渐衍化成这一文学样式,对它的探源,有助于我们对词的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五。

②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

③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卷三十九。

④见东北师大《社会科学丛书》第8辑,第123页。

⑤见《词学》第一辑,第209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

标签:;  ;  ;  ;  ;  ;  ;  ;  

文人词起源探析_菩萨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