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标”测量旗杆的高度论文_梁志壮,孟庆花

山东省莒县东莞镇中心初级中学 梁志壮 孟庆花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新课标颁布以来,我们一直在逐渐的适应着,用它来指导与调整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课堂教学方面,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教师为主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封闭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逐渐向丰富的师生双边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合作交流式、实践活动、点评互评、学生上课等)过渡。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教学活动中,在注重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重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活动经验的提升,在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还特别注意教学环节设计的可操作性,并尽量的暴露问题处理的探究与思维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活动成了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双边活动过程。

在教材的使用和方面,我真正做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我有时会打乱原来的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甚至稍微的改变教材的内容设置,特别是例题、习题的使用方面尽量做到生活化、本土化,以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并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也会适当的添加或删除个别的例题和习题(例如九年级下册第24页探究2,这是一个关于磁盘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景学生非常的陌生,而且介绍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会纠结在背景知识上,而没有很好的解决教学的重点,故而我们直接没有使用,而是换成了一个经济问题。),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下面就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我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这是在九年级总复习的时候设计的一节数学活动课。在周五的数学课下课前我们公布了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我问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我们校园的国旗,同学们知道旗杆有多高吗?”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了一会,没人知道旗杆的具体高度。我就提出了问题: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方案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我们下周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具体的实地操作展示。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的问题:

(1)如果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测量工具要么自制、要么自带。如果是自制的,组内推选人员向大家说明你们的制作原理。

(2)向同学们展示你们的测量过程,计算你的测量结果(如果需要图形或表格辅助说明,设计好相关的辅助图形、表格)。

(3)考虑测量过程中出现误差的位置和原因,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4)到时候对其他小组的测量方案喝过程作出评判。

2.在具体展示之前小组之间是保密的,因为我们要评选出最简单的测量方法、最具创意的测量方法和最完美的测量方案,并对当选小组进行奖励。

3.具体展示时间定为下周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如果正是活动之前大家需要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实地验证,可以利用周一的课外活动时间或其它时间进行验证。

同学们听了,非常兴奋。我说:“大家认真准备吧,下周二见分晓。”

各个小组都进行了积极、认真的筹备。第二周的周二课外活动期间,同学们活动的非常热烈,效果也非常好。

同学们展示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制作了测倾器,利用测倾器进行测量(制作的还不错,主要材料是一个半圆仪、一根方子木和一个铅坠,可惜没留下照片)。他们在介绍完自己的制作原理后就开始测量。组里的成员测量的测量、记录的记录。并且他们预设好了计算公式,数据一出现,就把数据代入公式,边测量边计算,测量一结束,很快就得出了最终数据——旗杆的高度。这让我非常高兴。

这节课我们很好的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以极高的兴趣、积极的态度在知识、能力、思想和操作经验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提升。

让学生更深深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让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

论文作者:梁志壮,孟庆花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  ;  ;  ;  ;  ;  ;  ;  

用“新课标”测量旗杆的高度论文_梁志壮,孟庆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