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与神学的人性化_康德论文

康德与神学的人性化_康德论文

康德与“神学的人学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神学论文,人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康德哲学使西方思想发展历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这不仅表现在认识论、道德哲学等方面,也体现在宗教哲学中。康德哲学是把神学问题变成人学问题的一个部分,或者是把神学变成人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来加以讨论的。在人学的内部消解、克服神学,而不满足于人学与神学的外在对抗、分立,更不能容忍把神意作为外在原则来解释人的问题,这就是“神学的人学化”。本文试图阐明“神学的人学化”是康德在西方宗教思想史上所进行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康德 神学 宗教哲学 人学化

虽然康德对宗教问题的讨论散见于他的许多著作中,从“前批判时期”的《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据》、《视灵者之幻梦》等作品,经“批判时期”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代表作,到《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以及晚年的一些小品文,康德都在讨论宗教问题,但是,康德关于宗教问题的这些纷繁复杂的讨论,总体上是围绕着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的:(1 )对传统神学的批评;(2)为宗教奠立真实的、可靠的基础;(3)以“批判哲学”的一般原则重新解释基督教。以这三个问题为线索,康德关于宗教问题的这些似乎很零散的论述可以被联系成一个整体,当作是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与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历史哲学等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方面加以研究。

把康德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界定为宗教哲学,是因为它既不是宗教,也有别于神学。它首先不是(至少不只是)表述某种信仰体系(宗教),也不只是对某种信仰体系作理论上的辩护、论证(神学),而是一种关于信仰的理性研究。康德的“道德神学”——从有理性的存在者在自然中的最后目的(至善)推论上帝存在及其种种属性——只是康德宗教哲学的一个部分(“积极的”成果)。康德的宗教哲学还包括了对一般宗教问题所作的极有价值的批判考察。虽然康德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教感的哲学家,但正如他本人在晚年发表的《学科间的纷争:哲学与神学之争》中所阐述的那样,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可以以宗教信仰为研究对象,然而,哲学家与神学家对宗教问题的研究有不同的立场。神学是从某种特定的宗教立场出发对其作理论上的辩护和论证,而宗教哲学则首先是一种独立于特定宗教立场的一般的理性研究。

在西方文明史上,宗教是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在相对统一的基督教形成之前,西方文化曾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多神主义时代。在荷马史诗所记述的时代,人们用形形色色的神来解释暂时不被理解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神是为了方便解释世间形形色色的事物而产生的。希罗多德(Herodotus)曾肯定地说,荷马(Homer)和赫西俄德(Hesiod)给希腊人发明了一个神的世系(神谱)。〔1 〕荷马和赫西俄德通常被看作是“泛希腊神学”(panhellenic theology)的奠基者。但这种神学是拟人化的、充满感性叙事的“诗性的神学”,也即是神话。〔2 〕虽然“神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但在古希腊文化中,还没有为某种信仰作理论辩护和论证的神学。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使用过“神学”这个名词,但柏拉图所说的“神学”是指神话中所隐含的深奥的教育价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神学是研究宇宙根源的学问。在探讨宇宙根源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个世界都会运动变化,这种运动变化起源于一个不动的原动者,这个不动的原动者就是神。亚里士多德以神为宇宙的最终原因和最后的根据来解释世界,神学就是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3〕在古希腊文明的晚期, 斯多葛学派把“神学”分为三类:一是神话性的神学,是用神话中的神来说明、解释诗和文学;二是自然性的神学,是用神来解释宇宙、大自然的现象,就是把自然界的力量拟人化而成为神;三是政治性的神学,是研究希腊、罗马各大城市中公开的礼仪和社会政治的关系。〔4〕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 “神学”这个名词的实际含义和哲学尤其是作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更接近一些。“神学”与宗教神话、形而上学等一样,还处在“对象语言”的层面上,直接关涉自然对象和人,而不关涉信仰的根据、合理性及意义等更高一层次的问题。人类精神在这一时期还处在自身的直接性中,“神学”还只是与哲学、文学等没有完全分化的精神活动之一,仍处在直接的信仰状态而没有上升到对信仰的反思论证。

随着犹太—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在一神教逐渐取代多神教的过程中,“神学”也经历了一场意义上的逐步的演变。在不断铲除思想异端、维护犹太—基督教信仰的正统地位的过程中,“神学”逐渐担当起了为基督一神教作理论辩护和论证的任务。从消极方面来说,神学的工作是为了解除内在矛盾,抵抗外在的反对力量。也就是说,对内必须排除错误的思想,强调正确的思想,从事统一信仰的工作;对外必须保护信仰,从事护教的工作。从积极方面来说,“神学”的工作是为了使信仰系统化而必须从事组织、整理、建立系统的工作。此时,“神学”已经不再只是停留在直接的宗教信仰这个层面上,用“神”来解释世界,而是更进一步地要论证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的合理性、真理性,“神学”开始以理论的形态、以理性为工具而把宗教信仰作为辩护、论证的对象。人类精神在这一时期开始具有审视自身的能力,但这种审视是独断的、专制的。到13世纪,神学成为一门学科,并开始建立其对其他学科的统治地位。在基督一神信仰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理性被当作论证信仰的工具,哲学则成为神学的婢女。从古希腊哲学到基督教神学,人类精神的演进虽然进入到明显的反思阶段,然而,哲学却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经院哲学固然是把信仰作为理性讨论的对象,但这种讨论是在以基督一神信仰作为最高原则的规范下进行的,它实际上是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被改造、屈从于犹太—基督教信仰之下,可以说是基督教神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允许理性对信仰作独立的、自由的考察。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西方哲学即使是在反叛神学、寻求自身独立的过程中,也始终未能找到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的方式,始终未能把信仰作为理性研究的课题。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是在神学的阴影下维护理性的权利,强调理性与信仰的分立,理性与信仰被当作两种并行的认识真理的途径。即使在启蒙思想家批判启示神学,主张用理性(知性)知识解释自然的同时,他们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用自然神论来补充知识在解释自然时的不足,这种自然神论(Deism )与基督教的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一方面承认超自然的启示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主张,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在上帝的造物——自然中认识上帝)是一脉相承的。而另有一部分人则站在朴素的无神论立场上,简单地否定宗教信仰,把它排斥在理性探讨的对象范围以外。在前康德的西方思想史上,既有坚持理性独立于信仰,为哲学自身的权利而奋斗的思想家,也有对信仰作系统阐述的思想家,但还从未有人在理性的范围内把信仰置于理性批判之下,说明信仰(包括它的外在形式)的存在根据。

康德对宗教问题的讨论是在“理性批判”这个宏大计划中进行的,体现了“批判哲学”的一般原则(通过对理性的批判考察,确立知识和信仰各自恰如其分的地位,论证人类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及其根据,同时论证人类信仰——道德的和宗教的——的普遍正当性及其根据),他强调宗教问题内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主张从人的理性内部来说明宗教信仰,既反对把人的理性置于信仰,也即是神对人的启示这样一种外在的原则之下,也反对把宗教信仰简单地当作是强制性地“塞入”或是“哄骗进”人类心灵里去的某种东西加以排斥。康德进行“理性批判”所承认的三个基本事实是:我们有知识,我们有道德,我们有宗教信仰。康德哲学就是从对这三个基本事实进行分析出发,探讨和论证人类知识、道德、信仰的根据和条件、范围和界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回答“人是什么”这样一个总的问题。康德哲学批判地考察了人类精神的每一个重要方面,他对宗教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他的批判哲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就是他的宗教哲学。在康德这里,宗教信仰真正地开始成为一个哲学问题。哲学开始把宗教信仰放在理性应当加以正面阐释的人类精神现象之列进行反思。

虽然康德的宗教哲学体现着“批判哲学”的一般原则,宗教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是康德哲学总的问题中的一个部分,但这是一个不能被道德哲学(更不用说知识论)替代的独特部分。宗教哲学的独立性基于宗教信仰不是经验知识也不能被完全还原为道德这一基本事实。知识论只能从侧面以否定的方式表明宗教信仰不是经验知识,道德哲学也只能表明宗教信仰的本质是道德而不能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解释宗教信仰的所有方面。在知识论、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康德的宗教哲学则要进一步解释:人有知识、有道德,为什么还需要宗教存在?当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讨论“纯粹理性的理想”时,这已经超出了知识论的范围;而当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讨论“至善”时,也已经超出了道德哲学的范围;在《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中,康德非常明确地就宗教的内在根据和宗教的外在形式作了统一的考察、说明。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哲学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确实是存在的。〔5 〕没有对康德的宗教哲学作深入的研究,我们对康德哲学的了解和理解肯定是片面的。

康德的宗教哲学在整个“批判哲学”的体系中,表现出了与“知识论”、“道德哲学”等方面有所不同的历史主义倾向。宗教哲学所考察的问题更富有现实性。为了解释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在统一性,康德认为人作为道德存在本身是世界最高的善,是创造的最后目的。从逻辑上讲,人的道德存在是自足的。康德的道德哲学论证了人的道德本性的超险性、无条件性和自身完善性。但是,康德同时意识到了,人的道德本性的这种自身完善是纯粹的可能性。康德在提出了形式主义的道德学说之后,不再满足于道德在逻辑上的自足,而是要求道德完善的可能性能在现实中看出来,因而试图在历史中、在现实生活中来考察道德得以逐步接近绝对完善的条件。在康德看来,宗教是展示人的道德潜能的最有力的历史力量。虽然宗教不是道德的内在根据,但是道德却可以使宗教成为非纯粹状态的道德。正是通过宗教问题,康德从“纯粹理性”的研究过渡到对理性的历史的研究。宗教的本质是道德,但道德为什么不停留在自身的纯洁性中而要过渡到宗教——非纯粹形态的道德呢?这主要是由于,康德试图用一种历史主义的方式,来解决道德本性的绝对完善如何能够从纯粹的可能性走向现实这样一个问题。对康德说来,道德本性的绝对完善,其含义有三个层次:其一,由于道德基于人的理性自律,道德在逻辑上是自足的(不依赖于外物),就人是理性的存在者而言,一种纯粹形态的道德(理性完全遵从自身制定的法则而使意志活动与理性法则的要求完全一致)是完全可能的;道德本性的绝对完善首先就是指道德在逻辑上的自足性以及一种纯粹形态的道德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其二,由于人同时具有经验的性格而不完全为理性所支配,就现实的人类而言,一种纯粹形态的道德只是一种“应当”、理想,而不是现实;道德本性的绝对完善表现为理性必然要求这样一种纯粹形态的道德应当从纯粹的可能性成为现实,对于现实的人类而言,这种转化只能是从现实的非纯粹形态的道德向理想的纯粹形态的道德的历史进步。其三,就个体而言,虽然由于个人生命的自然局限性,道德本性的绝对完善在现实的个人那里是不可能达到的,可是个人向着道德绝对完善的进步无疑是可能的,只是这种进步,在康德看来,必须依赖于人类整体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在考虑到道德绝对完善的实现问题时,康德就不能不求助于历史与进步的观念,和引进群体、社会的观念。康德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从道德完善的低级阶段到道德完善的高级阶段的提高、发展、进步。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之间的鸿沟由社会历史的力量来弥补。通过对宗教的考察,康德认为,即使是宗教中的那些非道德的方面(譬如祈祷),对于一般民众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可以是有益的,因而是合理的。只有当人们不把它们当作仅是增进宗教的目的(道德)之手段时,宗教的非道德方面才成为康德所要批判的虚假的宗教。宗教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康德从宗教的理念出发批判宗教的某些历史形态时,康德同时也肯定了宗教的历史形态存在的合理性。康德的宗教哲学明显地体现了,康德用先验主义的方式考察“纯粹理性”的同时,又在用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的演进。这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是使康德的哲学体系有别于他那个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所持的狭隘的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方向,〔6 〕成为康德对启蒙思想的局限所作的超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康德哲学中饶有兴味的一个部分,也是被后康德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大加利用的一个部分。弄清康德哲学中的这样一个方面,不仅有助于理解康德哲学的丰富性,对于理解现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纷争也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康德哲学是西方人文主义、启蒙思想演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康德哲学的基调毫无疑问地是人本主义的。“批判哲学”的主要任务无非就是对人的问题作先验主义的考察。但康德哲学的人本主义倾向不仅在宗教哲学中得到了明确的表现,而且这种人本主义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倾向。康德是在肯定人性的恶、道德现实上的不完善的同时,肯定人性中趋善的倾向、道德完善的可能性、必然性。作为自然的最终目的,人(有理性的道德的存在)必定是要去实现自身的完善的,但人(自由)的历史从恶开始。人的纯粹的道德理性是在与人的自然本性作斗争,在克服人的自然欲望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现实前景的。康德对个人的历史局限性持宽容而又积极的态度。康德的宗教哲学主张尊重现实的人,同时又不懈地以有效的方式努力地提高人的道德能力的现实水准。这比在人性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或理想主义的苛求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态度(如卢梭)更积极、更切合当时民众的实际生活,体现了一种真正人道的平民思想。康德的宗教学说,尤其是在《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中关于人性的讨论,比其形式主义的道德学说,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的人性的色彩。恰恰是在宗教学说中,康德特别注重现实的、历史中的人。康德的道德学说试图从理想出发规范人,而他的宗教学说则以承认人的现实的历史的有限性为基本前提之一。人是一个有理性的有限的存在者,这意味着人性中包含着绝对完善的可能和尚不完善的现实这两个方面。康德的宗教哲学,既不同于传统的基督教神学过分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强调人对神的依赖才能使人得救,又不同于当时的启蒙思想过分地强调人的理性完美、盲目地美化人性中善的一面。基督教和启蒙运动,是康德哲学直接面对的两大文化背景。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启蒙思想都对人性作了一种非历史的、静态的理解,人性被理解为某种被确定了的状态,或者由于违背神意而是绝对恶的,或者由于符合自然法则而是绝对善的。康德认为人性非善非恶,或者说是善恶并存的。善恶都是相对于自由意志的现实活动而言的。当意志自由地遵从道德法则时,人是善的;当意志任意地违背道德法则(即违背自身)时,人是恶的。善与恶像两颗种子存在于人性中,这只是两种可能性,最终只有人的自由决断、选择才能决定人是善的或者是恶的。康德承认,人具有故意作恶的劣根性,但并非无可救药。康德确信善的原则最终会战胜恶的原则取得对人的支配。在其宗教哲学中,康德最为明确地表现了他既有别于基督教神学的悲观厌世主义又有别于一般启蒙思想浅薄的乐观主义,表现出某种现实主义态度。〔7 〕从康德的宗教哲学中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颇有现代意味的观念:人是自我塑造的。

因而,康德哲学在西方思想发展历程中所产生的根本性的转向,不仅表现在认识论、道德哲学等方面,也体现在宗教哲学中。康德哲学的伟大变革从认识论经由道德领域延伸至宗教领域才算真正地得以完成。康德的宗教哲学是对神学所作的一种特殊的人本主义改造。在前康德哲学中,人本主义倾向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卢梭和休谟那里,以人为对象的人性科学已经形成了,但是,前康德哲学中的人本主义严格地说来还不足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哲学原则。康德的人本主义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原则,而不只是一种伦理原则。神学本体论到人学本体论的真正转变是由康德哲学完成的。康德试图以人为中心说明一切问题,包括宗教信仰问题。康德设定,哲学(理性)所能讨论的问题都关涉着人。康德的“理性批判”得出的一个前提性的论断是:人构造着他的对象世界,人是对象世界的中心。这不仅能说明知识的本性,同时也可以说明道德和信仰的本性。在康德那里,哲学的一切问题都以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关涉着人的问题而成为人学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就其努力的目标还是就其已经达到的成就而言,康德的宗教哲学就是把神学问题变成人学问题的一个部分或者是把神学变成人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来加以讨论,这就是“神学的人学化”。康德没有直接说他的宗教哲学就是要把神学人学化,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地理解了康德的宗教哲学,我们就可以发现:首先,康德明确地把宗教道德化了,而道德在康德那里不是基于神的意志,而是基于人的(自律的)意志;也就是说,康德以人的理性改造了宗教的本质,使宗教的本质成为可以用人的理性加以说明的东西。其次,“神学的人学化”还不只是宗教的道德化;在康德那里,道德学说是从纯粹理想的意义上讨论人,而宗教学说则更多地讨论了现实的人;康德的宗教哲学不只是以人的理性说明宗教的本质是道德,而且以人的有限性说明宗教的历史形态是非纯粹形态的道德,是道德本性的绝对完善的社会历史途径。因而,康德的宗教哲学对宗教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作了一种统一的人本主义的改造,使宗教所包含的全部问题都能够在人学的范围内加以讨论。这是一个思想意图十分明显的变革。“神学的人学化”意味着人学的内部消解、克服神学,而不满足于人学与神学的外在对抗、分立,更不能容忍以神意作为外在的原则来解释人的问题。由此,西方思想的主流进入到一个可以称之为“后神学”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学本体论逐步取代神学本体论而成为西方主流思想的世界观基础。神作为思想的最高原则被抛弃了,但曾经以神作为最高原则加以讨论的那些问题本身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被重新置于人这个最高原则之下来加以讨论。因而,“神学的人学化”不只是一次个别的、具体的思想行动,也不只是某种已经完成了的思想状况,同时,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思想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

以“神学的人学化”来概括康德的宗教哲学,可以说明康德的宗教学说与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内在联系,说明康德是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改造传统神学,并提出一种新的道德神学,而且把这种道德神学当作是人本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以“神学的人学化”来概括康德的宗教哲学,更重要还在于可以突出康德的宗教哲学在西方思想进程中产生的变革性的转向(在宗教问题上与基督教神学和启蒙运动的差异)及其深远的影响(与后康德哲学在宗教思想上的关联)。因此,把康德的宗教学说放在他的人本主义体系内加以研究,把它放在西方思想演进的背景(与基督教和启蒙运动的关联)中加以考察,就可以看到,康德的宗教哲学是构成康德人本主义体系的思想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康德的宗教哲学也是康德哲学与前康德哲学相区别并对后康德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释:

〔1〕《希罗多德的历史》卷二,第53页, 参见黑格尔的《历史哲学》1963年商务印书馆第282页。

〔2〕詹姆士·亚当《希腊的宗教导师们》1909年英文版第7页。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983年商务印书馆第5页、第120 页、第222页

〔4〕《神学思想发展史》1992年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第2页。

〔5 〕有不少学者否认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哲学”。E ·卡西尔在其《康德的生平与思想》中把康德的宗教哲学看作是康德的伦理学的一种“推论”和“附录”,(1981年耶鲁大学出版社,第381—382页,第385页)。W·H、Werkmeister在其《康德哲学的体系和发展》(1980年,英文版)中,竟只字未提康德的宗教哲学。

〔6〕这也就是说,通过对宗教问题的讨论,康德表明了, 他的哲学并没有停留在先验的理性主义立场上,而是过渡到一种使先验的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结合起来的立场,从而使他哲学中那种包容了人的理性和有限性的独特的人本主义倾向越来越明确了。

〔7 〕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并没有直接蕴含在康德的先验的理性主义中,但它可以与先验的理性主义一起并存于康德的人本主义中。这也就是本文所要强调的康德的人本主义不能完全等同于先验的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本文把康德的宗教哲学解释成是人本主义的(包含着理性主义)一个重要原因。

标签:;  ;  ;  ;  ;  ;  ;  ;  ;  ;  ;  ;  

康德与神学的人性化_康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