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诗歌年度记忆_诗歌论文

2013年中国诗歌年度记忆_诗歌论文

2013年中国诗歌年度记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诗歌论文,记忆论文,年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当时间的脚步临近一个节点时,人们总会在感怀过往的同时遥想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2013年注定会因为多位著名诗人的辞世而铭刻于诗歌的纪念碑之上。而在另一方面,2013年诗歌又会因为自然生长而默默运行、生发亮点,形成自己特有的面貌。在此过程中,诗歌作品、各种诗歌活动的不断呈现及经验的累积,使2013年在遵循发展逻辑的过程中成为继往开来的一年。这里,遴选两篇关于2013年诗歌综述的文章,期待为2013年中国诗歌留下或深或浅的记忆。

      2013年诗歌:强劲的传播与困顿中的写作深化

      如果说当代中国文学的生产体制依然有效,那么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体制内的诗歌与文学期刊明显对诗歌有所重视。《诗刊》、《星星》、《诗林》、《诗潮》等刊发的诗作、推出的新诗人,总体质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对于抒发个体生命经验、反思与批判消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描摹日常生活的细节之美的诗歌的刊发,代表了一种主流当代诗的繁荣。一方面,民间和体制的壁垒已被打破,在民刊上发表作品,有所成就后,年轻诗人也可能较快地得到体制内媒介的接纳;另一方面,为繁荣文化,主流文学机构也加大了对文学奖励机制的投入。当代诗写作场因互联网的兴盛而充满生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来,当代诗人紧随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更新步伐,不断体验新的传播手段之于诗歌写作与交流的作用。网上网下,诗人因诗歌而聚集,诗人群体也打破了地域限制,更多地因写作观念和美学风格形成新的聚合。

      传播: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与微信公众号

      在诗歌传播方面,2013年最值得一书的是“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的正式成立。“长江诗歌出版中心”隶属于长江文艺出版社,是国内第一家专门出版诗歌的特色出版机构。诗歌出版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出版举措,邀请洪子诚、程光炜两位学者主持,并邀30位诗歌评论家任分卷主编,推出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新诗选集《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收录了从“五四”新诗发轫到新世纪以来的300多位诗人的作品,以诗歌发表时期和诗人出生年代作为各卷划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兼顾流派、诗歌风格、地域因素等。该书侧重“文本性”,诗人的入选标准,主要视其作品是否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是否对新诗发展具有创新意义。同时,该书也体现了“华文诗歌”的想象,除大陆诗人外,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文诗人都在收录之列,此外,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的创作成果给予了充分关注。尽管为了兼顾多样的诗歌流派与风格,编选中为一些诗人的入选进行了诸多争论,也引发了一些异议,不过,总体上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好评。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积极推动与诗歌民刊的合作,协助原本处于内部交流形态的民间诗歌群体浮出历史地表。这些民刊与群体包括《明天》、《象形》、《汉诗》、《读诗》以及“诗生活网”等,推出诗歌选本包括《明天》、《诗生活年选(2012卷)》、《汉诗》、《读诗》、《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2012卷)》、《2012中国年度好诗300首》、《21世纪诗歌精选·第四辑》、《越界与临在:江南新汉语诗歌12家》和《江南十二诗人诗歌集》等。《生于六十年代》3卷诗选是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与《读诗》编辑部合作出版的重要选本。此外,诗歌中心还参与策划出版了以发表女性诗歌为主的诗刊《诗歌风赏》,去年出版两期。以与诗人合作出版为主要方式,诗歌出版中心去年出版了60余种个人诗集,其中比较重要的诗人有俞心樵、安琪、周亚平、郁雯、张执浩、池凌云、路也、玉上烟等。

      2013年,微信迅速成为当代诗人传播诗歌的新渠道。区别于微博、博客与网络论坛,微信既可以以朋友圈的形式内部交流,又可创建公共平台,通过订阅的方式进行群体或品牌的推广。微信的另一优势在于其发布信息的多样性,文字、声音和视频可以汇集在一个文件里。再者,微信借助的是手机这种便携的移动应用平台,更具传播优势。

      在微信平台中,两个最受欢迎、传播最广的读诗微信公众号为“为你读诗”和“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是由Be My Guest(尚客私享家)倾心推出的公益诗歌艺术活动,旨在以诗歌和音乐的方式,摒弃浮躁、麻木,真挚倡导富于“情怀”的“去功利”的生活方式。“为你读诗”每晚10点推出一期节目,邀请的读诗者多为“高大上”的成功人士,推荐的作品多为中外古今名篇或近人名作,截止到本文写作的日期,“为你读诗”已经推出256期。“读首诗再睡觉”也是每晚10点读诗,其团队则多为写诗与爱诗的年轻人,因为喜欢诗歌而成立编辑和声优团队。“读首诗再睡觉”推荐的作品大部分是当代著名和非著名写作者的作品。

      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朋友圈中的读诗活动,形式相当灵活,图文并茂,并配有背景音乐。虽然诗歌篇幅短小,似乎更适合拥有碎片时间的都市读者,但真正能刺激读者对诗歌产生兴趣的,我认为是诗的有声传播。在微信的诗歌传播平台上,插图和背景音乐辅助诗歌的阐释,而有声传播正成为当代诗的重要接受形式,悄然影响着诗歌在当代文化中的位置,同时也反过来激发了诗人写作和诗歌观念的更新。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有其独特的格律形式,是可以入乐的,或配以音乐,或其自身即形成了吟诵的声腔。新诗在创制之初,就在理论批评领域遭遇过格律问题。新诗究竟需不需要格律?新诗的格律应该是怎样的?这是新诗讨论中历久弥新的话题之一。而当代诗基本是自由体的,当代诗人和批评家也较少从格律的角度谈论诗歌的理想形式或内在声律,同一话题的侧重点发生了偏移,诗的“格律”变成了诗的“声音”、“语调”乃至“节奏”、“步伐”等。

      批评:奖掖诗歌与反思当代诗歌评论

      2013年的诗歌奖项众多,奖金也颇丰厚。主要包括:第三届“光华诗歌奖”,获得者为安吾、程川、曹僧、顾不白、李海鹏、康伟明、砂丁、蔌弦、陶颍川、张存己。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奖,翟永明获年度“杰出作家奖”,沈浩波获年度诗人奖。第八届“未名诗歌奖”,获得者为安吾、曹僧、李海鹏、李有兰、苏画天、砂丁、郁陈。第二十一届柔刚诗歌奖,荣誉奖颁给了荷兰汉学家柯雷,主奖由王夫刚获得,获得新人奖的是灯灯。第八届“诗歌与人·诗人奖”获得者为东荡子。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获得者有草树、廖慧、臧棣、于坚、七夜、郭金牛、钟硕等。据说为国内唯一颁给“80后”诗人的“汉江·安康诗歌奖”第三届获奖者为诗人八零、东井、王东东。西川诗集《蚊子志》(柯夏智译)获得美国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王家新获韩国第四届昌原KC国际诗歌文学奖。第六届珠江国际诗歌节“珠江诗歌大奖”获得者为韩东。首届袁可嘉诗歌奖分诗集奖、翻译奖和诗学奖,陈先发、李笠、王家新分别凭诗集《写碑之心》、译诗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诗学文集《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获得相应奖项。第四届中坤诗歌奖,台湾诗人痖弦和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获奖。在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由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两位诗人获得。由民生美术馆和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主办的“诗歌来到美术馆”获得由《东方早报》和绿城·苏州桃花源联合主办的“2013文化中国年度事件大奖”。张曙光获首届“诗建设”诗歌主奖,青年诗人朵渔、冷霜、唐不遇获新锐奖;第六届张坚诗歌奖主奖由安徽诗人张建新获得;而2013年鲁迅文化奖年度诗人奖获得者为李亚伟。

      2013年度出版了以“生于60年代”和“70后”为诗人群体的诗选。这种以代际划分诗群,出版诗选、诗集的文化活动一直持续着,可谓当代诗的特征之一。相应跟进性的批评和研究,在《诗建设》总第11期“70后诗选”中有所体现,在刊发了50位有代表性的诗人诗选的同时,还刊发了耿占春、姜涛和梁小静的研究文章。延续着前几年诗歌批评话语中的相关话题,比如诗歌伦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等等,2013年的另一个批评关键词就是“现实”。《飞地》丛刊第3期发表专题“访谈”,以“现实”为话题,采访了8位诗人(姜涛、桑克、森子、王东东、哑石、宇向、周斌、臧棣)和6位当代艺术家。给诗人的提问很有针对性,比如:当有人跟你提到“现实”这个词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请你给“现实”下一个私人的定义。作为诗人,你觉得你眼中的“现实”和普通人的“现实”差别在哪儿?诗人们的回答切合各自的写作实践和批评思考,其中不乏洞见和深度思考。诗人们大多意识到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文学史中的“现实”往往和“政治性”、“道德观”挂钩。从写作的角度,诗人们理解的“现实”也是有很多层面的,是诗人的一种“特殊的风格意识”,关注现实是“诗人对其文学洞察力的一种艺术训练”,而从阅读的角度,取材“现实”会让诗歌变得容易交流,引起更大范围的生存共鸣(臧棣)。至于诗人的“现实”与普通人的“现实”的差别,“在诗人的现实里总是有词语的参与;不能忽略词语的塑造;但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这种塑造融入了普通人的现实本身,以致诗人无法声称对这种现实的发明权”(王东东)。

      正如很多依然阅读和关心当代诗的读者感受到的,当代诗相当繁荣,但其接受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足,从某个角度看,这与诗歌批评的失效有关。2013年的《新诗评论》第一辑刊发了诗人雷武铃《当代诗歌批评之批评》一文,是对当代诗歌批评的一次严肃而中肯的省思。雷武铃从分析“当代诗歌写作浮躁混乱”这一种评判开始,探讨当代诗歌的特殊性,为当代诗歌批评正名。因为当代诗歌写作呈现的特点就是混乱的,当代诗歌批评的工作应该是大浪淘沙式的,需要批评家运用其感受力去理解与判断,而非简单地加入对于当代诗人和当代诗歌不满的合唱。“当代诗歌批评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批评是现场现时进行的,它批评的对象处于原生状态”。以“理解”与“判断”为尺度,雷武铃比较了古代诗歌研究和当代诗歌批评工作之间的差别,强调当代诗歌批评中批评家判断力的重要性。在这个前提下,雷武铃进一步反思了当代诗歌批评家的形象和专业性批评问题。无论是把批评家想象为一个宗教领袖般的形象,还是强调所谓的专业性批评,在雷武铃看来都不是当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在雷武铃看来,“诗歌批评是一种主观价值和个人的审美倾向的批评。当代诗歌批评的人物始终是一种时代美学精神的探索与寻求,不是一种科学的检测方法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该说,雷武铃的文章是给当代诗歌批评适时提供的一针清醒剂。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困顿中的当代诗写作的深化应通过有耐力、有眼光、有价值评判能力的批评实践去开拓。

      2013年中国诗歌综述

      一、诗歌刊物:格局的延续、扩展与园地的增加

      从各种诗歌刊物发表的作品情况来看,2013年诗歌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格局:《诗选刊》、《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绿风》、《诗林》、《诗潮》、《扬子江诗刊》、《诗江南》、《散文诗》以及《中国诗人》、《诗建设》、《汉诗》等等,在保持刊物原有风格和某些固定栏目、特色栏目的同时,实现了诗歌的自然增长。众多成名的诗人笔耕不辍,依然活跃于2013年诗坛;多位新锐诗人获得集中出场的机会,诸如《诗潮》不定期推出的“名家新作”、“新锐推荐”栏目就是以诗文互见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关注;还有一些新面孔登场,为未来诗坛新格局的形成积蓄潜在的力量。从作品发表的具体情况来看,诗人们依旧关心现实生活,他们细细打量着身边的世界,讲述内心的感受,汇聚着共同的经验与主题。而从形式上综观2013年诗歌,散文诗刊发的园地和数量有所增加是最为突出的一点。《星星诗刊》“下旬刊·散文诗”的定期出版,实现了“本着以全面推动散文诗发展、弘扬散文诗精神的办刊理念,以刊登散文诗名家精品力作、推出散文诗坛中坚力量、发现散文诗新人为重点,提倡大众化、精品化、多元化,重深沉与优雅,重刺激与尖锐,唯真性情是举”的办刊宗旨,还有《中国诗人》每期推出的“散文诗档案”等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散文诗的创作。概括而言,这些栏目设置及选发实践,均可视为诗歌刊物整体格局的延续与适度扩展。

      除上述现象外,2013年各诗歌刊物还通过“作品联展”的形式实现了相互之间的“横向联合”。从《扬子江诗刊》1至4期推出的“‘凝视与聚焦’——六刊一报新世纪诗歌作品联展”之专题栏目的“编者按”可知:“为了总结新世纪十年的新诗状况,展示优秀诗人的创作成果,《诗刊》、《诗探索》、《扬子江》诗刊、《作家》、《花城》、《诗选刊》(下半月)、《文学报》六刊一报共同商定,在2013年度联手推出36位新世纪以来一直活跃在诗坛的优秀诗人的作品、创作简况和相关的评介,希望借此推动对这一时期中国诗歌状态的关注与研究。”这是六刊一报“横向联合”的初衷。在此指引下,黑枣、吴乙一、扶桑、江非、苏历铭、徐俊国、杜涯、江一郎、林莉、姚风、荣荣、潘维、路也、朵渔、李小洛、小海、吕约、卢卫平、牛庆国、苏浅、郑小琼、叶丽隽、娜夜、张执浩、沈苇、宇向、胡弦、北野、李轻松、伊路、丁及、蓝蓝、蓝野、庞培、邰筐、李琦共36位诗人的创作简历特别是新世纪十年的创作情况(包括重要作品、诗集、获奖情况等)得到了清晰呈现,而就结果来看,这一举措不但为认识、总结新世纪十年来“中国诗歌状态”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和参照的依据,而且还对诗歌刊物的联合、互动提供了某些可行性经验。与诗歌刊物之格局的延续、扩展相比,诗歌园地的增加也是2013年诗歌的“亮点”。2013年7月,由诗人金迪主编的《诗品》“总第一卷”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此园地以“诗”、“品诗”共重的原则,古今中外兼顾;10月,女诗人娜仁琪琪格主编的《诗歌风赏》“第一卷大地花开”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系女性诗歌专刊,旨在“展示当下诗坛优秀女诗人的作品,发现、挖掘有潜质的新诗人”;同月,由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诗人于坚主编的《诗与思》第一卷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文、诗并重,讲求“诗与思”的平衡并有国际性视野;11月29日,《华语诗刊》“试刊号”出版,该园地系《遂宁日报·月末版》,每月一期,旨在“充分展示华语诗歌最新动态,最新探索和最新理论成果”。此外,为了调动海内外华语诗人的创作积极性,彰显华语诗歌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华语诗刊》的地位与影响力,遂宁日报报业集团还将联合实业共同设立“陈子昂诗歌奖”、召开一年一度的“国际华语诗歌论坛暨国际华语(遂宁)笔会”,等等。众多园地的开设既为2013年诗坛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当下诗歌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人们有理由期待她们美好的前景!

      二、各式频繁的诗歌活动

      2013是各种诗歌活动频繁的一年。

      首先,在诗歌节、大型纪念活动、诗歌集会方面,6月22日,由天津市作家协会、天津日报社、今晚报社、天津广播电视台等共同主办的2013年首届“中国·天津诗歌节”在天津开幕。本届诗歌节共有12位诗人获奖,在同期举行的天津诗歌节诗歌论坛上,诗人和评论家们就当前诗歌创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7月8日至9日,中国诗歌学会2013年度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安徽黄山召开。会议听取了学会2013至2014年度工作计划、2012至2013年度工作报告,并通过了聘请郑敏、牛汉、李瑛、屠岸、晓雪、耶曼为学会名誉会长等系列决定。8月7日至12日,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青海举行。此次诗歌节以“诗人的个体写作与诗歌的社会性”为主题,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诗人因为诗歌相聚一起,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分获本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8月23日,纪念《中国诗人》创办25周年暨“中国诗人奖”颁奖活动在沈阳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诗人》编辑部、《诗潮》杂志社、辽宁省新诗学会联合主办。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诗人》25周年“中国诗人奖”颁奖典礼,洛夫、邵燕祥、韩作荣、李松涛、孟浪、多多、马新朝、王鸣久、柳沄、林雪、杨键、娜夜、桑克、李轻松、耿林莽、邹岳汉、邢海珍、刘士杰、黄恩鹏、黎焕颐、牟心海、罗继仁等25位海内外诗人、理论家、编辑家分获“创作成就奖”、“优秀诗人奖”、“优秀诗评家奖”、“特别贡献奖”。10月16日,中国第29届“青春诗会”在绍兴开幕。本届青春诗会由《诗刊》社和绍兴市政府主办,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文联承办。诗会开展期间,还举行了15位“青春诗会”诗人——刘年、田暖、桑子、天乐、林典刨、笨水、江离、郁颜、离离、冯娜、微雨含烟、蓝紫、陈德根、罗铖、魔头贝贝的作品集结成书的《青春诗丛》的首发式。除上述例举之外,2013年诗歌在诗歌节、大型纪念活动、诗歌集会方面的活动还包括1月于台湾举行的跨年度的第七届“天问新年新诗峰会”、11月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活动、12月的首届“贵州诗歌节”等活动。

      其次,在诗歌评奖方面,除上述诗歌活动期间包括的奖项之外,在诗坛产生重要影响的诗歌奖还包括2013年8月7日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闻一多诗歌奖”颁奖,河南诗人马新朝于2012年7月获奖,此次跨年颁奖获奖金10万元;会议期间,第五届“闻一多诗歌奖”结果也已揭晓,诗人潇潇以组诗《灵魂挽歌》获奖。2013年11月25日在京举行了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活动。本届诗歌奖仅设中国诗人与外国诗人两类奖项,经过严格而公正的评选,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和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获得了本届国际诗歌奖。典礼现场,200余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齐聚一堂。11月30日,首届“诗建设”诗歌奖在杭州举行了颁奖典礼。黑龙江诗人张曙光获得主奖,奖金10万元;青年诗人朵渔、冷霜、唐不遇获新锐奖。据悉,“诗建设”诗歌奖是目前中国奖金最高的民间诗歌奖,旨在通过奖励当代汉语新诗创作中具有前瞻和启示意义的诗人,倡导新诗在精神与艺术上的探索,以推动新诗建设。该奖拟两年举办一次,评奖当年3月启动,有数百位诗人参与,设主奖一名,新锐奖三名。除此之外,2013年诗歌评奖较具影响的还包括5月在长沙举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奖(2011—2012)”颁奖典礼、10月在京举行的“首届《新国风》杰出诗人奖”和同月在海南举行的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年度“澄迈·诗探索奖”,以及12月29日,著名诗人余光中、郑敏、姚风、阎安荣获2013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等等。

      最后,在研讨会方面,2013年6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在天津召开。来自两岸四地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学者齐聚南开,围绕中生代创作与理论所涉及的相关诗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此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探讨两岸四地中生代诗歌的异同点和关联性,发掘中生代诗歌和“70后”、“80后”诗人的区别以及中生代诗歌中主要诗人的艺术个性,标识中生代诗歌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地位,总结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经验,从而繁荣当前诗歌创作。2013年11月2日至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新诗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奚密、金丝燕、顾彬、唐晓渡、刘福春、于坚、欧阳江河、杨小滨、罗振亚等来自世界各地的40余名学者、诗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两岸三地新诗比较、海外流散汉语诗人研究、新诗规范诗学的建构路径、当下语境下诗人身份认同的危机、文学制度与诗学策略等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2013年11月23至2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现代诗歌语言与形式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研讨会主要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语言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为研讨对象。与会评论家的讨论主要以诗与语言的矛盾、张力为线索,从诗的本质、自由诗的意象和结构、现代诗与白话的关系、新诗的文化背景、诗与新媒体和大众文化以及新诗与旧体诗的关系等诸多角度入手,分析了近一百年现代汉诗在历史演进中的得失利弊;解读了一些代表性诗人的代表作的特点、精神特质以及每个诗人个体创作的差异性;深入思考了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皆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诗的本质和语言的关系。

      各式频繁的诗歌活动使2013年中国诗坛热闹非凡、创作与理论研讨并重。除上述活动外,首都师范大学诗歌中心驻站诗人活动同样引起了诗坛的高度关注。本年度驻站诗人仍延续以往的风格,整体包括两个阶段系列活动。7月10日,首都师范大学第九位驻站诗人宋晓杰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诗人、学者50余人参会。9月2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入校仪式”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首都师范大学迎来了第十位驻校诗人杨方。至此,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已连续举办十届,共有十位诗人参与为期一年的驻校活动并在诗歌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三、远逝的诗魂与永不凋落的记忆

      就诗歌记忆而言,2013年又是悲痛的一年,而悲痛过后,诗人的远逝为诗歌留下了一座座永恒的纪念碑!

      2013年2月14日,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1岁。9月29日,著名诗人牛汉在京逝世,享年91岁。9月30日,原辽宁省文联党组书记、《中国诗人》名誉主编、著名诗人牟心海在沈阳逝世,享年74岁。11月12日,人民文学杂志社原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当代著名诗人韩作荣因病逝世,享年66岁。11月29日,著名女诗人郑玲逝世,享年82岁。12月17日,“七月派”诗人冀汸在杭州辞世,享年96岁。除上述诗人外,香港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梁秉钧(笔名也斯)于1月6日去世,享年65岁;美国加州当地时间7月22日,台湾著名诗人纪弦(笔名路易士)去世,享年101岁;10月11日,当代优秀诗人东荡子在广州去世,享年49岁。众多对中国诗坛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相继离世,既是诗歌界的重大损失,同时也牵动无数诗友的心。如果说诗人牛汉、冀汸的去世意味着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派”已成为远去的背影,那么,诗人雷抒雁、韩作荣、郑玲的去世则标志着一批于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崛起于诗坛的诗人也为诗歌事业鞠躬尽瘁、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年轻的东荡子突然辞世,更令人扼腕叹息!

标签:;  ;  ;  ;  ;  ;  ;  

2013年中国诗歌年度记忆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