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有什么影响论文_邱燕文

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有什么影响论文_邱燕文

邛崃市中医医院 邱燕文小张家里最近发生了件大事,小张妈妈在家里进行大扫除擦玻璃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了下来,磕在了大理石的茶几上,腿骨折了。还好当天小张在家休息,赶忙就叫救护车将妈妈送到医院了,经过医生诊断需要赶紧做手术。小张妈妈就特别害怕,询问医生是不是非常疼啊?医生告诉小张和小张妈妈,现在手术一般都会选择进行超前镇痛这种医疗手段,疼痛程度相比于以往待手术后疼痛到难以忍受时,才口服止痛药或打止痛针要小得多,所以不用过于紧张或害怕。小张和妈妈就非常疑惑,啥是超前镇痛啊?用了超前镇痛的话是不是手术完了就再感觉不到疼了啊?对此,医生给小张和小张妈妈做出了更详细的解释。

一般说来,因为外科手术而诱发的反应大多是有害于肌体的,这些反应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术后疼痛。术后疼痛的来源大概有以下三种:其一是在进行手术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一些疼痛或者是某些伤害性的刺激,因组织和末梢神经损伤后,释放一些化学介质,刺激痛觉神经终末感受器而致痛。;其二是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刀在切割皮肤、肌肉、骨骼以及神经等引起的组织创伤,可造成末梢神经的切断、压迫 牵拉或是组织缺血等引发的伤害性的刺激;其三、由于局部损伤处痛阈降低,通常不产生疼痛的刺激也会产生疼痛;其四是在手术后患者身体上有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导,比如说:伤口出现继发性炎症,手术操作造成的直接组织损伤与神经损伤,以及继发于组织损伤后炎症反应传入中枢的结果。这些疼痛对患者来说不仅造成精神上的打击与创伤,而且可引起呼吸、循环功能紊乱及内分泌、代谢功能失调。若处理不及时还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的康复。因此,最好在进行手术之前就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以及术后镇痛。

一、什么叫超前镇痛?

超前镇痛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是在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之前辅助以局部阻滞的一种麻醉方式,说白了,就是在患者感觉到疼痛之前就进行干预,在术中的损伤刺激之前就将疼痛的传递通路给阻断了,降低患者手术后发生病死、病残的机率。在经过100多年的临床摸索和实践,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认可并在手术治疗上运用超前镇痛这一医疗手段,并且又将这一理念发展的更加成熟。用专业的医疗术语来讲,超前镇痛就是指在人体脊柱、脊椎发生痛觉的敏化反应之前就给予其一定的镇痛措施,进而阻止外周的损伤冲动向中枢神经传递,使外周损伤冲动可以降低至产生中枢敏化反应的阈值以下,且不局限给药时间,指术前、术中、术后通过减少有害性刺激传入。实质其实就是降低不良刺激导致的外周、中枢出现敏感化,用来阻碍神经元发生可塑性的变化。从而减少术后疼痛和镇痛的用量。

二、影响手术后疼痛的因素

(一)患者因素 手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常因人而异,如:性别、年龄、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的程度、道德修养和心理因素

(二)手术因素 与手术的种类、手术创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

(三)麻醉因素 术后疼痛的发生及程度和持续时间与麻醉方法、用药种类及剂量有关。

三、手术后疼痛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一)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疼痛致呼吸功能的改变与手术后最初的几个小时最为显著,可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延缓呼吸功能的恢复。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疼痛可致心动过速、心脏耗氧量增加,从而使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机会增多。还因惧怕疼痛而卧床不动,增加了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

(三) 对内分泌和代谢的影响 疼痛可致血糖、乳酸及内源性儿茶酚胺增高。使患者处于一种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恶性循环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对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肠麻痹、恶心、呕吐和尿潴留。

(五)疼痛还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四、超前镇痛用药种类及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上的不断出现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超前镇痛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比如说:有临床试验研究表明,防止中枢敏化最重要的方法在于如何减少外周敏感化的形成。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末梢神经的阻滞。超前镇痛的时点,时程是中心环节。选择镇痛的时间一般手术切皮前20分钟就开始,而且是充分的镇痛,即在疼痛出现之前就进行预防性治疗。它覆盖伤害性刺激激发中枢高兴奋状态的整个阶段,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早期阶段。既防止痛觉过敏,又保护性镇痛,从而保证了在整个围手术期的镇痛疗效。可选择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是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作用于疼痛分子机制的不同时相和不同靶点位,减少外周和中枢敏化,达到创伤后镇痛以及减少单一镇痛药物使用量的目的。如在麻醉诱导前给与麻醉性镇痛药或在手术相应部位作区域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前30分钟开始PCA(患者自控镇痛).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成果可以得知,医学研究人员和医疗工作人员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医学研究,进而能够发现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来让超前镇痛这一医疗手段更好地应用到临床上,为患者排忧解难。

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目前在临床上应用于超前镇痛的药物主要有哪几种,并且这些用于超前镇痛的药物的作用效果又是怎么样的?

第一种是NSAIDs,也叫做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它的镇痛机制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与环氧化酶合成酶活性,使炎症介质减少,从而抑制外周痛觉敏感化,改善因手术而诱发的疼痛和炎症并且使镇痛效果持续到手术结束,进而达到超前镇痛的目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特点是可以保持细胞膜的稳定,优点则是操作简单,容易实施,但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缺点是其镇痛效果只能针对轻、中度疼痛。比如:在某患者进行膝关节手术前的1个小时、手术后的15分钟可以选择应用NSAIDs罗非昔布来达到超前镇痛的效果。还可以选择在手术之前应用NSAIDs乙酰氨基酚和异丁苯丙酸,同样可以达到超前镇痛的效果。

第二种是阿片类药物,组织损伤后,神经末梢阿片类受体数量增多。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多个位点从而达到镇痛效果,可以通过静脉、肌肉、口服、皮下及硬膜外给药等途径进行。不过,一般来讲是通过作用于中枢上的μ受体来发挥镇痛效果,主要对中度及重度疼痛更具治疗效果,还有临床实验数据表明,外周阿片受体(δ、κ受体)也可以受到阿片类药物的作用。镇痛封顶效应对阿片类药物来说并不存在,在外周应用阿片受体激动剂有明显减轻炎性疼痛的效果,比如:δ阿片受体活化可以有效达到的治疗炎性疼痛的作用。不过,阿片类药物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呼吸抑制、等等。

第三种是局麻药的应用,局麻药在手术前、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都可以应用,其途径是可以通过对局部行区域神经阻滞和硬膜外给药来进行超前镇痛。局麻药可以抑制神经元细胞中钠离子的通道,使复极化与去极化的程度和速率有所降低,延长不应期,进而阻碍中枢神经系统接收伤害性的刺激,防止了中枢敏感化,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总之,作为一项逐渐完善的临床治疗方式,在临床上根据“因病而异”的原则选择最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配合使用,不仅镇痛效果满意,而且降低各药物单独应用的副作用。采用在疼痛刺激之前行超前镇痛,以消除或减轻疼痛刺激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可避免应缴反应对全身的不利影响,使患者睡眠和进食不受影响,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活动,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顺利的康复。所以现在小张和小张妈妈详细的了解了这些,应该不会像之前那样紧张和恐惧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论文作者:邱燕文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  ;  ;  ;  ;  ;  ;  ;  

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有什么影响论文_邱燕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