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的三条主线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理论的三条主线_邓小平理论论文

试论贯穿邓小平理论始终的三条主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主线论文,三条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当前把对这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的一个关键。

我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成为一个科学体系,除了由于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逐一展开,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理论观点之外,还因为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力标准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者贯穿于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它的思想主线,生产力标准理论是它的理论主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它的政治主线。有赖于这三条主线,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各方面主要内容相互联结、首尾一贯,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思想主线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任何一方面主要内容,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必须构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以便与过去长时期中流行的、主要是从斯大林时代以来形成的旧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区分开来。这样,就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以克服对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把外国特别是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纠正那种把许多本来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附加在社会主义名义下予以坚持,而把许多本来为社会主义所要求或所允许的东西却当作资本主义来反对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某些局部和方面进到全局和更多的方面。这一再认识的伟大历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它包含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基本特征、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以及总体布局等丰富内容,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成果。正是这些成果,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和体系。而这一再认识,没有解放思想的巨大胆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没有不断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思想新观点的极大的理论勇气,是不可设想的。

就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来说,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而这个理论,完全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因为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涉及到社会主义内涵的科学界定。毫无疑问,这是社会主义学说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就这个问题发表过不少精辟的见解,但是还不曾提出过简明扼要而又准确科学的定义。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用简单明了的科学语言,准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范例。

再以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来说,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我国新时期的最基本特点是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指导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形成,完全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硕果。首先,明确地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还是第一次,是敢于大胆否定从斯大林到毛泽东实际上把阶级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错误观点和做法的结果。其次,作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也是对前人囿于历史条件而提出的不科学观点的大胆否定。1957年,毛泽东同志断言“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就只讲发展生产力而不讲解放生产力,从而也就始终提不出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的任务。而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出发,指出这个“新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即某些经济体制,仍在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改革是中国的又一次革命。再次,改革的目标模式的选择,是一个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党受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困扰,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犹豫观望,趑趄不前。)正是邓小平同志勇于探索和思考,率先垂范解放思想,引导我们党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两次重大突破,最终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回顾历史,从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看到关于改革的理论,是怎样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关于改革的理论。

以上仅是举两个例子而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其他主要内容,无不渗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理论原则、理论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成果,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晶。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说,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而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的一条思想主线。抓住了这条主线,也就把握了这一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

生产力标准理论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理论主线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任何一方面主要内容,都离不开生产力标准理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社会主义之所以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首先是因为马、恩发现了唯物史观。列宁还说过,唯物史观与以往一切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首先在于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触及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唯物史观则揭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指出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认为一切社会现象的最终原因,都可以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中,从生产力状况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由于受唯心史观的支配,只是从某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趋势出发为未来社会设计方案,以致必然陷于空想。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义,就是确认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源和最终决定力量,就是确认生产力标准。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时一再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意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而要达到共产主义,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真谛的最科学、最简要、最彻底的说明。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解,他强调我们党的政治领导到底正确不正确,社会主义到底优越不优越、够格不够格,首先要看生产力发达不发达,也就是强调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并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首要任务”、“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在邓小平同志这些精辟思想和科学论述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生产力标准理论。这个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把这个理论体系比喻为一座大厦,那么,生产力标准理论就是这座大厦的奠基石:其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各个主要内容,归根到底,只有联系生产力标准才能从理论上得到深刻的论证。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心思想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从实际出发,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从中国的国情特别是生产力落后及其多层次、不平衡这个实际状况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其基本依据就是生产力标准理论,它告诉我们生产力状况对判断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我国现在之所以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落后;社会主义本质论,更是与生产力标准理论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因为它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论,它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生产力标准理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性质,改革的目标模式的选择,以及用什么来衡量改革的是非得失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都有赖于生产力标准理论才能得到正确的说明。其二,生产力标准理论,是一个更深、更高层次、更带有根本性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哲学基础。因为这个理论集中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直接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这一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方面主要内容,既然都以生产力标准理论为立论的基础、依据和前提,那么整个说来,它也就是最充分地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体现了这个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同时,生产力标准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深化和具体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实践的结果,应当集中地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所以,坚持实践标准,最重要的是坚持生产力标准;反过来说,坚持了生产力标准,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了实践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主要内容,既然都以生产力标准理论作为立论的基础、依据和前提,那么整个说来,它也就是最充分地反映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标准。弄清了生产力标准理论,就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实践标准贯彻到底,就能具体地掌握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尺度和判别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党的十三大曾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基本问题实现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从根本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种种空想的界限。因此,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标准理论,是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的一条理论主线。弄懂了生产力标准理论,也就掌握了深刻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钥匙。

党的基本路线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政治主线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路线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基本理论是基本路线的基础和前提,基本路线是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基本理论的指导思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基本路线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的实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党的基本路线,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也是基本路线的立论基础。党之所以制定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原因就在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只能制定这样的基本路线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而不能制定别的什么基本路线和采取其他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基本路线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党的基本路线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本质论,直接为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的确立,制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基本理论的关键部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论,则直接为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制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外,基本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一国两制”等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也都是与基本路线密不可分的,因为基本路线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上述一系列内容,实际上都是确立基本路线这个目标的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基本路线是基本理论的政治灵魂或政治上的落脚点,基本理论只有通过确立和贯彻基本路线,才能为自己的实现获得可靠的政治保证,而不致成为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东西,从而真正发挥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伟大作用,使作为理论形态的精神力量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

由此可见,党的基本路线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之中,而且可以说,这些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从理论上对基本路线的全面展开和论证,基本路线是贯穿整个基本理论始终的一条政治主线。我们学习、研究、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政治上说,根本目的就在于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性、正确性,增强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力标准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是贯穿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个主要内容始终的三条主线。懂得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把握了这一理论的精髓;弄清了生产力标准理论,也就把握了这一理论的基础;理解了党的基本路线,也就把握了这一理论的政治灵魂。因此,我认为在全面领会这一理论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原理和观点的同时,再紧紧地扣住这三条主线,予以弄懂弄通,那就可以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了。

标签:;  ;  ;  ;  ;  ;  ;  ;  ;  ;  

论邓小平理论的三条主线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