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论文_张良海

也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论文_张良海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罗旧镇中学 419100

摘 要:学生的思维层次不同,接受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分层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面对基础各异的学生的难题。分层教学的实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数学成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平等参与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并非一种新的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理论,孔子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这可以看作是分层教学的前身。在国外,也有很多教育家提出过相关的理论,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强调:只要提供恰当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就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会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认为学生都存在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域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意义

1.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分层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层”而教,能使教学内容较好地适合每个学生的要求。对于优等生,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对于学困生,可以从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着手,激发学习热情,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理解和接受水平的知识内容,从而使他们对本学科学习产生兴趣,达到逐步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2.可以使学科学习成绩评价更加合理化。

不分层教学的教学评价,所有学生一张试卷,成绩差距比较大,这会给学困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放弃学习。采用分层教学,各层次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比如对学困生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内驱力,以得到成功体验,使自己产生成就感,为进一步学习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3.有利于促进因材施教思想落实。

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对于学生数学潜能的开发具有阻碍作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向一个班级的学生传递一样的教学内容,用一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用一样的要求规范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这就使教师的讲授水平与部分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对接不起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协调与不同步的问题,会使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吃不饱,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吃不到。而分层教学把每个班级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挑选出来,组成新的小组进行授课,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分层教学的原则

1.教学目标一致性。

因材施教思想是分层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从而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2.个性突出原则。

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个性,学习个性与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相匹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别,不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只有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差异,才能促进分层教学法成功实施。

3.隐蔽性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实施分层教学不能给学生公开贴上好中差的标签,那样的话,势必会产生标签效应,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样是与分层教学相违背的。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采用隐蔽分层,教师心中有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动态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随学生变化调整其所在的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学生所属层次重新要求。

四、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1.对学生进行分层。

要促进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之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个性方面存在的差别。通过日常观察、与家长沟通、开展数学测试对学生进行分类,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将本班学习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这个三层次都是动态化的,只要学生实现个人进步就可以成为其他层次的成员。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层次进行科学调整。一般来讲,A层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数学思维全面。B层次的学生为班级内的中等生,成绩居中,自主学习能力一般。C层次学一般为班级内的数学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是促进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重要基础。

2.对教学设计进行分层。

对教学设计进行分层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界定层次及目标。C层:以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意识为目的;B层:对C层来说,具有知识上的包含关系,即在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要提高层次;A层:在B层的基础上,更充分地释放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以及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解“乘法公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被分割成几部分的图形,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分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计算图形的面积。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面积,A层次的学生可能会很快计算面积,推导出乘法公式,而B和C层次的学生也许不会找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速度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协调好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感受,才能让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3.上课要自觉运用分层教学法。

上课是运用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做到: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鼓励每个学生努力达标。每个学生虽然在相对保密的情况下,知道了自己目前所在的层次,但具体到每节课时,又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学习位置。因此,教师一般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需达到的目标。

4.练习设计与批改要分层。

(1)练习设计要因层而定。练习,不在于量,而在于质。

(2)作业批改要因人制宜。

此外,不能只忙于形式上的作业批改,而是要充分发挥作业批改的作用,关键要做好批改记录和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信息去发现各个层次或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好对症下药。

5.课后辅导要分层。

要实现分层辅导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教师提前做大量的调研工作,要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再选择合理的辅导方式。对于问题比较突出和特殊的学生,辅导时要讲策略。例如一次考试后,有的学生沾沾自喜,骄傲自大,有的学生焦躁失望,这就需要心理辅导;有的学生需要帮助指定阶段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充满学习数学信心和端正学习态度。有的学生需要不断鼓励和督促;有的学生,需要指导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升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

五、结束语

分层教学在初中教学中适应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和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按照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从某方面而言本身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权衡利弊,我们应该面对具有不同数学学习水平的学生,将分层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需要通过正确的应用发挥出来,推动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姆森 《美国层次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2009年。

[2]赵树峰 《新课程理念下实施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12年。

论文作者:张良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9月总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  ;  ;  ;  ;  ;  ;  ;  

也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论文_张良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