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绿洲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南省文昌市 571300
摘要:针对园林景观中微地形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其在园林实践中的运用方法,为了合理利用微地形造就不同的园林风景,从而实现微地形在园林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微地形;景观设计;园林绿化;运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享受着丰富物质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对绿色、低碳、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赋予更高的精神向往,由此催生了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蓬勃发展,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在园林绿化实践中应运而生。微地形处理作为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新的理念,在当前景观设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
1 园林微地形的功能
1.1 园林微地形的生态功能
在园林的微地形进行造景的过程中,可以制造出不同的坡度,这有利于森林小气候的建立。微地形景观对植物的生长有提供有利的条件,植物的品质逐渐变得多元化,完善了植物结构,使植物组织更加的稳定。与此同时,微地形的状况增强了土壤的能力,为植物的根系提供了广大的生长空间,也有利于植物的成活。
1.2 园林微地形的造景功能
景观设计的思路来源于自然,首先,景观设计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然后通过地表上的植被来建立植物的空间效果。园林是以小地形为主要来源,通过挖掘工程、景观建筑物、植物、石头、园林道路等为景观,形成园林空间概念。比如:杭州西湖王子文公园里面高低起伏的小地形就有效的体系了景观空间,体现了自然景观的环境效果。
1.3 园林微地形的空间功能
在园林中微地形可以有效的塑造多种的空间类型:比如开发空间、垂直空间等。因为地形的不同,简单的物种可以形成丰富的天际线植物设计和森林边缘线,并且可以提醒各种景观设计方式。
2 微地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和作用
微地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表现2 种存在形态:一是根据造景需要通过人工改造形成高低起伏的地形;二是充分利用山地原有资源,因地制宜,保留自然的原始地形地貌。微地形在公园绿化、居住区绿化中越来越广泛运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4 方面:
2.1 丰富景观层次,拓展空间形态
地形是造园的基本骨架,通过植物的搭配(高处种高植物,低处种矮植物)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立体园林景观,既丰富了景观要素,又增强了园林艺术的表现力。地形的高低起伏为植物的立面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种植物的配置形成丰富优美的天际轮廓线,避免了植物种植的单一性和景观的单调感,使乔灌草的发展空间相得益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它造园元素与微地形相互协调和深度融合,塑造出了张弛有度、进退有序的多元化立体景观空间,从而使更多的设计手法如障景、漏景等能轻松实现,使人们对周边景观获得更多的感知和体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通过叠山、理水等手段,创造了一处处精美绝伦的园林精品。
2.2 优化用地布局,扩大植物生长空间
绿化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非常紧张,尤其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绿化显得格外珍贵,只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好绿地资源,才能最大发挥绿化功能效益。通过推坡造型,使用地空间得到了最有效利用,处理后的园林绿地高低起伏、峰峦跌宕,增加了地表面积和土壤容积,既增加了绿量,又为植物的生长存活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模拟自然,充分体现园林的生态效益
回归自然,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的现代人们最美好的精神向往。园林造景可以弥补建筑生硬的外部形态,通过堆山、造坡、理水、种植创造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的自然生态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并且,微地形可以利用高低地形来改善园林各区域的光照状况,地形的变化形成了阳坡和阴坡,使植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方便了植物造景,为不同的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在园林内形成结构合理、植物群落稳定的良好生态格局。
2.4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园林工程的辅助作用
一方面微地形的采用有利于绿地内的排水,防止地面积水。另一方面在统筹兼顾,符合自然和艺术要求的基础上,提供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园林道路及其它设施用地载体,使各种造园元素相互协调,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优美的园林景观。
3 微地形在园林实践中的应用
3.1 公共绿地中的运用
3.1.1 公园整体架构。
在公园绿地中,根据公园的功能分区和景观要求,通过地形处理形成公园整体结构骨架。不同区域采用不同处理手法来完成公园广场、道路、水体等功能布局形式。公园大草坪等以儿童游乐为主的动态区域处理为流畅舒展、平缓开阔地形。老人活动的静态区域则通过堆山改造地形、设置障景,形成相对围合封闭的静态休息空间。园区内利用地势地洼地、溪流、冲沟等通过工程措施形成人工湖、瀑布、跌水、旱溪等水景观,挖取的土石方则通过推山造坡处理成假山、坡地,为植物景观营造打下基础。
3.1.2 广场绿地处理。
将广场地形上升或下降,使其富有层次感,如果广场位置相对较高,可通过绿地焦点设置进行构造,将景观形象突出显示;如果广场位置较低,则通过下沉式现广场的封闭性和内向特征。
3.1.3 街头绿地。
重点结合该区域实际地形和周边空间关系,充分考虑城市景观界面和建筑立面形态等要素进行综合设计。根据场地大小,决定地形处理的高度、坡度和变化形态,其空间尺度与周边环境比例要适度,通过植物的组团搭配成为城市街头重要景观节点。
3.1.4 道路景观处理。
在重要的快速通道和景观大道,通过微地形处理,一方面通过地形的变化,突出景观的层次和韵律感,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另一方面通过一定高度的堆坡处理,形成隔音防噪的天然屏障,极大地满足了城市绿化的防噪功能。
3.1.5 湿地水生态景观处理。
通过地形改造形成湿地梯田、湿地岛屿和湿地多塘系统,丰富的湿地景观。在滨水区域通过堆坡处理,形成优美的生态滨水岸线,为水生植物、湿地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3.1.6 山地绿化的应用。在多山、地形复杂、用地紧张的山区城市,合理利用城市建设中形成的道路、边坡、挡墙,通过垂直绿化和生态修复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同时充分保护生态植被不被破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形成本地风格,彰显山地特色。逐步走出一条适合山区发展的节约型园林的路子。
3.2 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
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通过微地形景观处理,能够使绿化用地布局更加合理,最大程度提高景观层次感和空间感。一方面通过叠山理水,创造山水融合,小中见大的园林景观;另一方面通过微地形强化小区道路结构高低变化,达到节奏感强、步随景移的空间艺术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园林绿化工作在城市建设中显得越发重要。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本文就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的功能利用以及运用方面进行了分析。而要将微地形设计合理地运用到园林绿化中,就一定要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自然、因地制宜,以最优土地利用,最低经济成本,才能将其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扬亮.景观微地形的营造[J].江西建材,2014(5)
[2]彭思侃,魏开云.论园林微地形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3]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汤晓燕,邱肖云.园林绿地的微地形景观处理手法探讨[J].园林规划与设计,2012(1)
论文作者:陈春叶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地形论文; 园林论文; 景观论文; 植物论文; 空间论文; 绿地论文; 功能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