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晋考释_岳阳论文

岳阳晋考释_岳阳论文

“岳阳金”考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岳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08)03-0073-05

《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说》)第八卷《吴保安弃家赎友》写吴保安在历尽千辛万苦、即将赎出沦为奴隶的好友郭仲翔之时,他的心情是:“只要仲翔回归,心满意足。正是:应时还得见,胜是岳阳金。”

这“应时还得见,胜是(按:通‘胜似’)岳阳金”是一句俗语,在宋元明的通俗小说特别是戏曲中习见,只是个别文字略有不同。如:

但愿应时还得见,须知胜似岳阳金。(《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张廷秀逃生救父》)

但愿应时还得见,果然胜似岳阳金。(明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三出《听女迎亲》)

但愿到时还得见,须知胜似岳阳金。(明张凤翼《红拂记》第十二出《同调相怜》)

但愿应时还得见,须知胜是岳阳金。(明王錂《春芜记》第二十四出《秋闺》)

假若应时还得见,须知胜似岳阳金。(明梅鼎祚《玉合记》第二十九出《嗣音》)

这句俗语通常用来表达离散的亲友渴望早日相见的心情,其大意不难理解,即:最盼望的是能尽快见面,这比得到岳阳金还要高兴。

但什么是“岳阳金”呢?这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对“岳阳金”的三种解释

据笔者所知,迄今对“岳阳金”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岳阳金是“指神仙故事、吕洞宾在岳阳楼点石成金的事”。①

第二种解释,认为岳阳金就是南金。钱南扬先生《元本琵琶记校注》:“《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注》:‘南,谓荆、扬也。’案:晋陶侃尝移荆州州治于巴陵,宋于巴陵置岳阳军,是岳阳亦荆州旧治,称岳阳金,犹云‘南金’。这里意谓:久别重逢,其可贵胜过南金。”② 又《张协状元》第十一出“此雪应须还得下,果然胜似岳阳金”注:“岳阳金——即南金。《诗经·鲁颂·泮水》:‘大赂南金。’注:‘南,谓荆扬也。’疏:‘荆扬二州,于诸州最处南偏,又此二州出金,今云南金,故知谓荆扬也。’而岳阳不但在荆州范围之内,且在晋朝以来曾为荆州州治,故这里又称岳阳金。因瑞雪兆丰年,所以比岳阳金更可贵。”③ 所谓南金,本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指黄金,诗文中多代指贵重物品或比喻杰出人才以及优秀作品等。

《汉语大词典》也持此说,其“岳阳金”条的释义云:“犹南金。岳阳为楚地,楚金号南金。元本高明《琵琶记·牛相派人接伯喈家眷》:‘[外白]限伊半载望回音。[生贴]路上看承须小心。[丑]但愿应时还得见,[合]果然胜似岳阳金。’《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但愿应时还得见,须知胜似岳阳金。’参见‘南金’。”④

第三种解释,认为岳阳金可能是“栎阳金”之误。吴晓铃先生等在《张廷秀逃生救父》“但愿应时还得见,须知胜似岳阳金”的注释中说:“‘岳阳’,疑是‘栎阳’之误。《史记·秦本纪》说:秦献公十八年,栎阳地方黄金像雨点似的从天上掉下来,献公认为这是最大的幸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要是找到了张廷秀,比天上掉下黄金还要强得多呢。”② 按:栎阳,地名,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秦献公建都于此。栎阳的“栎”与“岳”读音相同(“栎”又音立,是一种树的名字)。《史记·秦本纪》:“(献公)十八年,雨金栎阳。”张守节《正义》:“言雨金于秦国都,明金瑞见也。”后因以“栎阳雨金”比喻意外的幸运或恩惠。

不用说,以上三种解释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事情只能是这样:要么其中有一种是正确的,要么三种全是错误的。第一种解释把岳阳金说成是“指吕洞宾在岳阳楼点石成金的事”,明显根据不足,所以下面我们只讨论第二和第三两种解释是否正确的问题。

岳阳金与南金

先说岳阳金是否即南金。

在古人诗文中,南金(或双南金)是一个极为常见的典故。这里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西晋张华《与褚陶书》:二陆龙跃于江汉,彦先凤鸣于朝阳,自此以来,常恐南金已尽,而复得之于吾子。⑥

唐杜甫《题省中壁》: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⑦

唐温庭筠《寄渚宫遗民弘里生》:他时因咏作,犹得比南金。⑧

宋秦观《次韵裴仲谟和何先辈二首》之二:多谢名郎传绿绮,愧无佳句比南金⑨。

而且,南金这个典故也同样被应用在戏曲作品中,如:

明邵璨《香囊记》第三十三出《说亲》:佳人声誉重南金。

明徐复祚《红梨记》第二出《诗要》:文采南金比色,词华北斗方高。

明沈鲸《双珠记》第三十六出《邮亭失珠》:幸恁初离机阱,如鱼脱饵纶,此去胜南金,得效于飞,鸳鸯交颈⑩。

但是,在传统诗文中却见不到岳阳金这一典故,至少我们目前还没发现。也就是说,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只是在宋元明的戏曲小说中才出现岳阳金一词。

南金一词出于《诗经》,所以广为人知。而岳阳金代指南金,却没有直接的文献根据。钱南扬先生释岳阳金犹云南金,提出的理由是:巴陵一度曾是荆州治所,巴陵在宋代设置过岳阳军,所以岳阳即巴陵,亦是荆州旧治,而南金产于荆州,故岳阳金也就是南金。钱先生之所以不得不做如此转弯抹角的推论,是因为除了东晋荆州刺史陶侃曾把荆州治所从江陵移至巴陵外,在南朝宋以后,巴陵县是巴陵郡或岳州的治所,不属于荆州。其实,《诗经》注“南,谓荆、扬也”中的“荆”,指的是古九州之一,与后来各朝代的荆州并不等同。即使说巴陵属于古荆州范围,东晋时曾一度是荆州治所(按,西晋、隋唐荆州皆治江陵县),岳州巴陵确实也可称为岳阳(11),但何以非要以岳阳金来指代南金呢?史书上并无岳阳(巴陵)产金的记载,岳阳更不以产金闻名,所以断言岳阳金就是南金,恐怕只是想当然耳。

至于《汉语大词典》所说的“岳阳为楚地,楚金号南金”,只是把荆州换成楚地,同样没有提供确切证据。而且,《汉语大词典》对“南金”的释义是“南方出产的铜”,对“楚金”的释义是“楚地所产的良铁”,二者也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认为岳阳金即南金的这一说法缺乏明确而充分的根据。

再说,如果岳阳金就是南金,那么,为什么在南金早已成为人们习用的典故之后,忽然要另外再用一个陌生的来历不明的岳阳金来代指人们熟知的南金,以致直到今天,人们还对岳阳金有各种不同解释呢?

岳阳金与栎阳金

再来看岳阳金是否栎阳金之误。

在古代诗文中,有以栎阳雨金作为典故的,如:

北周庾信《谢赵王赉丝布等启》:陈留下粟,有愧深恩;栎阳雨金,翻惭曲施。(12)

唐崔融《为百官贺雨请复膳表》:陈留雨谷,譬此非多;栎阳雨金,方斯未重(13)。

也有以栎阳金作为典故的,如:

宋赵蕃《连雨》:殊胜建武谷,更念栎阳金(14)。

明孙鑛《不雨》二首之二:即同仓颉粟,不数栎阳金(15)。

明于慎行《石楼新雨》:纵获西成民已困,只应重雨栎阳金。(16)

其中赵蕃的《连雨》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早使用栎阳金这个典故的一首诗。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曾被收入《两宋名贤小集》(旧本题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瀛奎律髓》(元方回编)、《石仓历代诗选》(明曹学佺编)等诗歌总集中,可见有一定影响。

那么,戏曲小说中的岳阳金有没有可能是栎阳金之误呢?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栎阳金与岳阳金读音相同,而栎阳对于一般人来讲比较生僻,岳阳则为人熟知(虽然巴陵县直到1913年才改称岳阳县,但唐宋人诗文中习惯称巴陵为岳阳,巴陵的岳阳楼尤闻名于世),所以栎阳金很有可能被讹成岳阳金。特别是在戏曲演出和说话人讲说话本时,听众不易分辨,极易以讹传讹,最后甚至连戏曲小说的作者也分不清了。

就常理而言,如果岳阳金是栎阳金之误,应该有从栎阳金演变为岳阳金的痕迹可寻。虽然今天所能见到的所有戏曲小说中出现的“但愿应时还得见,须知胜似岳阳金”这一俗语,没有一个是写作栎阳金的,但是我们还是找到了相似的例证,证明岳阳金的确可能是从栎阳金演变而来。

明代郑之珍撰写的戏曲《目连救母劝善记》(有明万历间高石山房原刻本),其卷中《斋僧济贫》一出写傅罗卜周济一个卖身葬母的孝子,孝子表示感谢,说:

今日得君提掇起,果然胜遇岳阳金。

卷下《六殿见母》一出写鬼使赠目连(即罗卜)戒尺,介绍他去找七殿狱官帮忙,目连说了类似的感谢话,但其中岳阳金却作栎阳金:

得君提掇起,胜遇栎阳金。

这个栎阳金,不大可能是岳阳金之误,因为栎的繁体是櫟,不但笔画多,而且有两个读音,故很难想象会把岳字误写或误刻成栎字。

那么,意思完全相同的话,为什么在同一剧本中一用岳阳金,一用栎阳金呢?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这种情况正反映了由栎阳金讹变为岳阳金的痕迹。至于郑之珍的原稿是否就是两词并用,这并不重要。(17)

有意思的是,明代胡文焕编的《群音类选》(原收入万历间刻本《格致丛书》,有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诸腔类卷二《劝善记·六殿见母》,又把栎阳金改为岳阳金:

得君提掇起,胜遇岳阳金。

这说明,当时人们心目中几乎只有岳阳金而无栎阳金了。

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使用岳阳金这个典故的戏曲作品是《张协状元》。《张协状元》原收于《永乐大典》,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作品,作者佚名,专家认为本剧当产生于南宋后期。剧中第十一出写李大公(末扮)李大婆(净扮)在大雪之天叫儿子小二(丑扮)去给王贫女送米,下场词为:

(末)且是快当。你去再三传语表娘心。(丑)只怕前村雪又深。(净)此雪应须还得下。(合)果然胜似岳阳金。(并下)(18)

“此雪应须还得下”中的“雪”字,底本(指《古本戏曲丛刊》影印的《永乐大典》本的抄本,《永乐大典》原本已佚)原作“米”,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校作“雪”,《全元戏曲》从之。按,从上下文意看,当以作“雪”为是。此出一开始,李大公上场即唱“瑞雪纷纷,便觉丰登”,故“果然胜似岳阳金”,有大雪兆丰年之意。“雪”之所以误作“米”,是由于前面不断出现“米”字,抄手因而误写之。

我们在这里想指出的是,《张协状元》全剧抄写极不规范,除漏字不计外,大致可分三种情况:一、错别字。其中有不少属于音近而误,如“成都”误作“城都”、“志气豪”误作“志气号”(第一出)等。二、早期白话(近代汉语)中常见的同音借用(通假)字,如“锣”写作“罗”、“犹如”写作“尤如”(第一出)等。三、抄手有意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读音相近的字,如“张协”写作“张叶”(第一出)、“解元”写作“介元”(第四出)等(按,以上二、三两种情况有时不易分清)。我们知道,这种书写不规范的情形,在早期戏曲小说的抄写流传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张协状元》中的“岳阳金”,也很可能原作“栎阳金”,只是在传抄过程中被有意(为了书写方便)或无意(音近而误)地写成“岳阳金”了。

我们推测《张协状元》中原作栎阳金,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用栎阳金来比喻下雪(瑞雪),恰好与前面所引赵蕃的《连雨》诗用栎阳金来比喻下雨(喜雨)相类;如果是岳阳金,那就好比天上突然掉下的新典故,恐怕会让人莫名其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吴晓铃先生等疑岳阳金为栎阳金之误,是有道理的。受他们的启发,本文对此进一步作了一些论证,正确与否,尚祈高明指教。

补论:洛阳金与栎阳金

此文草就后,我请老友涂元济教授指正。元济兄来信提供了戏文《金钗记》中的一则相关材料。《金钗记》,全题《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作者不详,现存写本是1975年在广东潮安县明代墓葬中发现的,抄写年代为宣德六年(1431)至七年(1432)。据专家考证,此剧很可能是根据宋元戏文《刘文龙菱花镜》改编而成。《金钗记》演的是书生刘文龙(字希必)与妻子萧氏破镜重圆的故事,其第十六出写刘状元及第后,曹丞相意欲以女妻之,差媒婆去说亲,下场时媒婆说:

有缘须会合,胜似洛阳金(19)?。

看到这“有缘须会合,胜似洛阳金”两句,立刻使我想起十数年前为了注释《喻世明言》中的岳阳金一词,曾将《六十种曲》中翻检一过,也发现有两处不用岳阳金而用洛阳金的例子,记得当时我即抄在卡片上。后来卡片不知去向,这次撰写此文,竟完全把这事忘了。

这两个例子分别见于《玉环记》和《灌园记》:

明杨柔胜《玉环记》第三十出《途遏韦皋》:若是应时还得见,果然胜似洛阳金。

明张凤翼《灌园记》第二十三出《朝英寻簪》:但愿应时还得见,须知胜似洛阳金。(20)

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作为典故使用的“洛阳金”一词,在《金钗记》以前没有出现过。真可谓无独有偶,与岳阳金一样,洛阳金也是一个不见于宋以前传统诗文的新典故。

在岳阳金和栎阳金之外,现在又多出来一个洛阳金。乍看起来,问题变得更复杂了。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问题变得更加明朗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对岳阳金的三种解释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同样,岳阳金、栎阳金和洛阳金这三种说法,也不可能都是原初的。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不仅意思相同而且语句也相似的俗语,人们竟然会分别用岳阳金、栎阳金和洛阳金三个不同的典故来表达。因此,如果说其中只有一个是原初的,那显然是比较合乎情理的。

其次,如果原来用的是岳阳金(或洛阳金),那就不大可能被误写作洛阳金(或岳阳金),更不可能被误写作栎阳金。因此,栎阳金最有可能是原初的说法。前面说过,栎阳的“栎”,读音与“岳”相同,这可能是栎阳金误成岳阳金的一个原因。“栎”字的读音,一般字典或词典(如《辞源》)只标出两种,即lì和yuè。但实际上,“栎”还有一个读音,是读luò(见《汉语大字典》)。《类篇》:“栎:又历各切。阙人名,《春秋传》晋有辅栎。”“洛:历各切。”可见“栎”又与“洛”同音。而写本《金钗记》是艺人抄写的一种演出本,其书写不规范的情形与《张协状元》极其类似,如“漫天”写作“幔天”、“打盹”写作“打盾”(第一出)、“忤逆”写作“五逆”(第三出)、“辛勤”写作“心勤”(第四出)等等。然则由栎阳金而讹成洛阳金,也就不是毫无原因不可理解的了。

第三,《红拂记》与《灌园记》的作者都是张凤翼,可是《红拂记》里用的是“但愿到时还得见,须知胜似岳阳金”,而《灌园记》里用的却是“但愿应时还得见,须知胜似洛阳金”(21)。这与戏文《目连救母劝善记》里岳阳金和栎阳金并用的情况非常类似。这种看似混乱的情况,恰恰提醒我们,需要找出产生这种混乱的原因。照我们看来,原因就在于这句俗语最初用的是栎阳金,因为只有栎阳金,才会衍变为岳阳金或洛阳金,反之则可能性极小。

收稿日期:2008-03-10

注释:

① 《吴保安弃家赎友》注,见顾学颉校注:《今古奇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17页。

②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6页。

③ 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5页。

④ 《汉语大词典》第三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809页。

⑤ 吴晓铃、范宁、周妙中选注:《话本选》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4页。

⑥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91页。

⑦ 《杜诗详注》卷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⑧ 《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5页。

⑨ 《淮海集》卷之九,四部丛刊本。

⑩ 三句分别见《六十种曲》第1、7、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1) 承吴小如师提示,从《杜诗详注》查得《寄韩谏议注》首句“今我不乐思岳阳”注:“师氏曰:《地理志》:岳州巴陵郡,在岳之阳,故曰岳阳,有君山、洞庭湖、湘江之胜。”

(1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31页。

(13) 《全唐文》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02页。

(14) 《淳熙稿》卷十,四库本。

(15) 《月峰先生居业次编》卷一,明万历刻本。

(16) 《谷城山馆诗集》卷十五,四库本。

(17) 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源于《佛说盂兰盆经》,唐代有《目连缘起》等变文,宋代已有杂剧《目连救母》的演出,元明间有《行孝道目连救母》杂剧,郑之珍的《劝善记》就是在变文与杂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以前的《目连救母》杂剧中,出现栎阳金一词的可能性恐亦不能完全排除。

(18)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19) 《全元戏曲》第十一卷,第486页。

(20) 二句分别见《六十种曲》第8、10册。

(21) 张凤翼《金陵醉时歌赠俞元海》:“朝携洛阳金,来买新丰酒。”(《处实堂集》卷一)这是笔者所知古人诗文中最早 把“洛阳金”作为典故使用的,或许与他在《灌园记》中用“洛阳金”有某种关联。

标签:;  ;  ;  ;  

岳阳晋考释_岳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