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的新思维课堂教学论文_李珊珊

谈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的新思维课堂教学论文_李珊珊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 李珊珊 266000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把历史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落实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语言运用在课堂中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语言运用恰当,教学效果就会比较显著,反之,教学效果会较差。

【关键词】 :高中历史、创新课堂、新课标、

传统的历史教学,教法呆板,语言陈旧,缺乏活力和生气,已成为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大固疾。新课改下,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水平,首先要重视课堂语言运用,只有重视,教师才会不断对自己教学语言反思,才会不断纠正,从而课堂语言的运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才会不断好起来。

第一,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技能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其中包括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间的信息输入——储存——加工——提取——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第三,加强自身修养,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势必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上课时就可能会照本宣科,重复教科书上的内容,这样长时间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渐渐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多读书、读好书,多反思,多总结,多通过网络搜寻一些与历史教学有关的信息。其次,老师要注意自己语言逻辑性,上课时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声调和谐、有节奏感,当讲到重点难点时,要放慢语速。上完课以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语言运用,有时可以问问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纠正。最后,教师上课时要注意用语规范。比如:上课时尽量不要出现“口头禅”。如有的老师上课时,经常出现“是不是?”、“对不对”、“啊”等,这不但让学生听起来有点烦躁,而且浪费课堂很多时间。

如何让活生生的历史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历史教学效果,这对历史老师来说是一次很大挑战,这就对历史课堂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当然,一节既受学生欢迎又效果突出的历史课,绝不仅限于课堂语言的运用,这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只是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只有对教学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从而不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学生才会不断满意,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才会不断实现。

论文作者:李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4

标签:;  ;  ;  ;  ;  ;  ;  ;  

谈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的新思维课堂教学论文_李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