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菱学诗谈诗歌教学论文_徐辉

从香菱学诗谈诗歌教学论文_徐辉

(安徽省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要:诗歌教学是我们教学中一个难点,很多老师在教学当中很难真正地把每一节诗歌教学尽善尽美地完成,特别是随着中考中很少考查和不考诗歌鉴赏,所以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不太重视诗歌的教学,把诗歌教学就当做翻译诗句,串讲诗句,背诵诗歌。诗歌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应该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学中应以“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提高诗歌教学水平。

关键词:香菱学诗;诗歌教学;诗歌累积

《红楼梦》中, 香菱学诗成功原因之一,是因为有像林黛玉这样的好老师。其实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当中,就应当像林黛玉那样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学当中应该更注重方法的指导。为学生学习诗歌,提供很好的依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诗歌教学。

那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呢?我来谈谈个人浅薄的看法。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诵读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涵义和情感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用集体朗读、分组读、个人读、默读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掌握好节奏、重音,能够对作品诗歌当中所写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受。“诗言志”,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当中就是谆谆教导告诉香菱要大量的读诗歌,反复的诵读,要求香菱能够把王摩诘的诗歌揣摩熟透。如果香菱不把诗歌读透彻,仔细揣摩诗歌恐怕很难进行品析诗歌。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多让学生读,多让学生识记,只有把一首诗歌读透彻了,相信对理解诗歌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我们除了大量的读诗歌、反复的读诗歌外,还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当中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实际生活去感悟。林黛玉教香菱学诗非常注重引导香菱,询问其个人感受。当香菱读了大量的诗后,林黛玉问她读了多少诗,都领略到了什么滋味,可见,林黛玉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自己独特情感体验。在香菱分析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歌的时候,对于“直”和“圆”的分析就十分到位和透彻。香菱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种情景,香菱在反复地品味中感受到诗歌其意境,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晚上独立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没有调动生活体验,没有这种积累,是很难达到顿悟的。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应当如此,充分让学生去谈个人读诗的感受,哪怕这种感受只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都应该给予尊重,就怕的是学生在读完诗歌后没有任何感想和体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歌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能充分的结合春天的特点来读诗,并且找出早春特点的句子来分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赏析,也可以调动我们之前的积累,把这首诗歌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相比较,同是写春天的诗歌,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我们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如在教学《望江南》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它和李清照的《武陵春》相比较,分析作者在除了运用比较的方式,我们还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也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决定的。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驰骋在想象当中,天上的街市到底是什么样?天空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些什么?让学生结合诗歌,发挥其联想和想象?只有在这样的感受中,我们的诗歌教学才能充满诗情和画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从诗歌中找意象,不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深意,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我们要通过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意象的分析,告诉学生们抓意象,体会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因为作者在诗歌当中,会或多或少地直接流露出某种情感,不管是直接抒情也好还是间接抒情也罢,都会通过文字显露出来。《天净沙 秋思》中,各个意象的叠加,营造出的是秋天萧瑟、凄凉的景象,正好反映了游子在外思乡之情,达到情景交融。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善于把握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能够流露情感的词语,如《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个“胜”字正能明显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的泪字,“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字;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二字。如果学生能善于抓住这些词,产生疑问,并进行探究和分析,就会很好的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正如香菱学诗中香菱能够从“直”字、“圆”字、“白”字、“青”字的品味中,深刻体悟诗歌的艺术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到今天,我们越发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去体悟,逐步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应自觉地改进我们教学方式方法,在探索中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冯黢妮.从香菱学诗谈写作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4):46-47.

[2]冯志华,付洪霞.从香菱学诗谈起——语文教学中延伸阅读的尝试[J].山东教育,2003(14):27-28.

[3]戚甫筠.让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萦绕课堂——由香菱学诗谈起[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08(6):112-113.

[4]章瑜.从《香菱学诗》谈中国古诗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0):193-193

作者简介:徐辉(1979—),男,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论文作者:徐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从香菱学诗谈诗歌教学论文_徐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