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情境氛围,论文_王涛

创设课堂情境氛围,论文_王涛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入手,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波澜不惊、了无生机的状况。

关键词:情感;理性;因素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课上无精打采,恹恹欲睡,课后尽抛脑后,不理不睬,甚至教师也有提不起精神的感觉。语文科和数理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每一篇课文里都有灵魂,是有思想感情的。可为什么会走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与生气。细究一下,这其中有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在起作用,也有旧有教育观念和单调的教学方法等原因。试想,如果把形式生动而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搞成学生应试能力训练,课堂上置学生兴趣、感情于不顾,只是一厢情愿地关注知识的系统传授。不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讲法,这怎能不说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这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与热情,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呢?

对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新的教育观下的师生关系,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与规律上重新加以审视和调整。

一、语文教学必须在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实施

教学活动是有教和学双边配合才得以实施,单纯的传授与学习都不是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有理想的双边活动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两者之间的位置和关系。传统的教育里往往过分注重教师的地位,着重突出教者的权威,把教学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行为。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不平等的,也是不民主的,由此便派生出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一言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是背离了教学活动本身规律的。因为在这种并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以及师生之间的情知差异。

教学活动是离不开双方共同参与的。尤其是语文学科,课文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人文精神和人生感悟,必须要有教者与学者情感与体验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语文应该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完成对作者文章本身感情的再品位和思想的再认识。而这种交流实现的前提必须改变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所以,在语文课堂中上,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倾吐心声的机会;教师也必须倾听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双方在沟通和交流中逐步达成共识。

二、深入挖掘语文课文自身的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做到以情感人、以理动人

每一篇文章都包涵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是可以让课堂教学展现无穷魅力的宝贵资源。这里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把这种资源挖掘出来。教师要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与学生之间建一座“桥”,使他们真正的实现跨越时空谈话。这里也有一个教师的角色与职能问题。教师既是一个冷静客观的评判者,又是一个表现者。就是说,在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中,教师是一个客观评价者,同时,又是作者情感、个人情趣的表现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的角度总可以通过教师领略到课文的感情世界和理性空间,当然也包括教师自身的感情、情趣和理性。这样,语文教学本身的动人力量就可以被挖掘出来。语文课就不会是枯燥无味的了。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笔者也有这样的体验,凡是教师能让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或情真意切的诵读,或细斟慢酌地品味,都能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试想,语文课只是干巴巴的讲解与评说,连教师自己都没有感情参与,不是融入了真情的表现,又怎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

三、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提问,有效地发挥其课堂调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向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师生所认可。提问也是打破“满堂灌”、“一言堂”、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但如果提问把握不好,变成“满堂问”,那么提问便失去其内在价值,只是一问一答或者仅从学生情趣出发,提一些不着痛痒的问题,对教学本身也是无意义的,难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面貌的改观。

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该体现这样的功能:,一是体现教师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及课堂设计思路,应该具有牵引学生思维的导向作用,先后承递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充分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所需,要在教材和学生的交合点上,一语破的地点出学生的真正起疑之处,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要真正地解决文章分析的根本所在。

我们知道,学生和课文文章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古代的或在中国看国外的,总有许多疑惑,这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倘若不了解这一点,教学就不会有针对性。那么,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摸清学生理解上的障碍,然后以问题的形式牵动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包括社会和环境进行探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予以补充交待,就会让学生在主动探求之后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又真正了解教学的难题。例如,在小说《祝福》的主题教学时,笔者就感到:学生对于“鲁四老爷和封建礼教是绞杀祥林嫂的刽子手”这一结论肯定不易理解。笔者就开始提示问题:“有人说鲁四老爷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封建礼教是扼杀祥林嫂的元凶,对此我我觉得有些牵强。我看哪,祥林嫂的悲剧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幸的身世遭遇,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这一问题呢?”于是,学生就开始从小说情节中探求——小说的悲剧确实和人物的遭遇有关系,但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接连不断的遭遇;如果在今天,祥林嫂会不会沿着这条悲剧路线一直走下去。学生弄清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后,又想鲁四老爷和那样的社会环境是什么关系呢?通过小说环境,交待了鲁四老爷是社会政治、思想上的统治者,它用封建礼教在统治着社会,又在捍卫着封建礼教。同学们终于明白了鲁四老爷是一种阶级和思想的代表。到这里,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由此看来,课堂提问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并加以因势利导,这样学生的课堂思维才能被紧紧地抓住,课堂教学自然也就不会如一潭死水了。

此外,在教学中,笔者也深切地感到,语文教学要富于变化。仅就课程内容来看,就有众多的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和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又可以分为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如此繁多的品类,又怎么能用单一的或单调的教学方法“包揽一切”呢?更何况教学对象又是生动鲜活的人。课程类型有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也应该因时而变、因文而变、因人而变。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经纬中学校 030600))

论文作者:王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  ;  ;  ;  ;  ;  ;  ;  

创设课堂情境氛围,论文_王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