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师生互动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_黎藜

英语师生互动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_黎藜

摘要:师生互动是一个历史久远的课题,学者们对师生互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师生互动成为我国教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和谐的师生互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英语课堂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促进教学,师生互动的效果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英语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梳理和分析英语师生互动研究有助于理解师生互动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师生互动;英语;新课程改革;梳理;分析

一、师生互动的慨念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 H. Mead)最早提出互动的概念,把互动定义为一种基于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Allright(1984)将师生互动界定为语言课堂的基本事实,是课堂上人与人之间生动的互动过程。我国学者吴康宁(1995)认为师生互动是多种情境中具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互动体系。左斌教授(2002)把师生互动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师生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所有使双方心理与行为发生变化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和影响。狭义的师生互动指教师和学生或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综上所述,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借助各种媒介,在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双向、相互的影响。

二、师生互动的研究

1.师生互动的理论研究

(1)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从师生互动的行为过程入手,主要从互动的角色及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来分析师生互动。程晓樵在《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一书中,透过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级差异,探讨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剖析课堂互动的机会均等。吴康宁在《教育社会学》中,从教育中基本角色(教师、学生)、主要社会组织(学校、班级)、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等三方面对师生互动的类型和差异进行分析。

(2)心理学视角的研究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关注师生互动的内容及师生间的相互影响。如佐斌以教育心理为独特视角,在《师生互动论: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对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微观分析。李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文章《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中对师生互动模式进行了多维度划分。

(3)教育学视角的研究

在教育学领域,研究集中在师生互动的教育性方面,从教学的理论层面论证和阐释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包括师生关系及师生互动的教育意义两方面。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探讨则是从哲学认识论出发,认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主客体关系,如教师主导论、学生主体说。

2.师生互动的类型研究

(1)英国学者艾雪黎等人依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观点划分了师生互动行为的类型: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教师中心式是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中心式强调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知识中心式关注知识的系统性。

(2)利比特与怀特等人将课堂上教师领导行为的类型分为三种: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权威式类型认为师生间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在民主式互动类型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协商关系;放任式互动行为类型下的师生是相互疏远的关系。

(3)吴康宁等人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根据教师行为对象的不同分为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师班互动;根据师生行为属性的不同分为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控制型、相互磋商型。

3.师生互动的特征研究

有的学者从理论层面分析师生互动的特征,指出师生互动的特点包括理解性、形成性和反思性。有的学者从实践出发考察师生互动的表现:知识传输上表现为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操作训练上表现为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新;组织管理上表现为教师的监控与学生的自律。

三、英语师生互动的研究

1.早期英语师生互动研究

(1)早期的英语师生互动研究受教育学领域各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主要研究师生的课堂行为和话语。课堂行为研究也称课堂观察或课堂师生互动分析,研究者记录的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话语分析则从社会学角度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探究,研究者建立各种课堂语言体系,师生每一次互动都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并受一定规则的约束。

(2)二十世纪后半期,英语师生互动的研究受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理论的影响。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 ,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互动论学派强调环境和交际对象对语言习得者的影响,英语师生互动研究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证研究。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研究兴于20世纪80年代,其理论基于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任务型语言教学反应了人们学习语言的本质特征,它所追求的正是语言习得所需要的最理想状态,即大量语言输入和输出,语言的真实使用。研究者依据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探讨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2.英语师生互动的校本研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铺开,人们开始关注课改前后的师生互动情况,对于师生互动的校本研究也逐渐增多。很多一线教师也依据课改的基本理念开展各种师生互动研究。研究者从中小学一线教师英语教学角度探讨师生互动,由课堂教学展开对师生互动的思考,思考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这类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互动的作用意义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们都意识到了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沈洵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一文中,将师生互重要性归纳为以下几点: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听力水平和口语能力,培养英语综合能力。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相互沟通的能力。

(2)师生互动的模式特征

师生交往模式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交往模式使师生互动呈现出不同特征。陈改娣则将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类:提问互动、竞技互动、游戏互动。王萍在《“师生互动”让英语课堂活起来》一文中,将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分为四类:思维互动、情绪互动、启发互动、评价互动。

(3)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与改善,但变革中的英语课堂仍存在很多问题,课堂上师生互动低效甚至失效的情形时有发生。王艳在《多角度探寻师生互动低效的原因》一文中,将中学英语师生互动低效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专业功底差,知识视野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教学语言缺少启发性、激励性、震撼性。②学生底子薄,基础弱;方法缺,习惯差;畏难重,信心轻;热情高、实干少。

(4)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师生互动的策略研究主要根据英语学科特点,提出符合英语学科要求的师生互动有效策略。万立民在《浅谈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一文中,针对当前英语课堂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三点促进英语课堂有效师生互动的策略:①转变思想,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课堂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②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③师生互动中要照顾全体学生。

四、对英语师生互动的研究的展望

1.注重研究的应用,完善研究体系

国内外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包括师生互动的内涵、特征以及在课堂教学中重要性等方面的研究,大大丰富了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国内外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主要为宏观研究,微观研究较少。国外对师生互动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从师生关系入手,研究了课堂管理、课堂行为、课堂环境、教师情感等方面。国内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不是师生互动行为的专题研究,多数是对师生之间活动的探讨。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国内学者对师生互动的研究从零散的、不成体系到逐渐形成系统的、内在逻辑结构,从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研究转向对互动行为的思考,从注重师生互动理念层面的研究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在教学情景中的应用。

2.拓宽研究的视角,加大量化分析

目前,英语学科师生互动的研究涉及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很少,多以课堂或班级师生关系模式进行论证,缺乏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论证的过程大而空泛,少有量化分析,缺乏数据的有力支撑。而英语师生的互动的校本研究多从某个微观的角度,以师生对话、师生关系及课堂提问为量化指标,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分析。研究多采用经验总结和现象描述的方法,在实践基础上提升理论。研究都是在现状分析后,通过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提出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这对指导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丰富研究方法,加强理论支撑

随着课改的推移,人们对课改前后师生互动的关注上升。但课改背景下英语师生互动的研究多为中小学一线教师,由自身课堂教学引发师生互动的思考,思考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成为研究背景,主体为如何开展师生互动帮助教学,课改前后的情况仍是空白。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丰富研究的方法,拓深研究的层面,加强理论支撑,才能使英语师生互动研究有效指导课堂教学,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教学研究室 532200)

论文作者:黎藜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6

标签:;  ;  ;  ;  ;  ;  ;  ;  

英语师生互动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_黎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