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25论文_车言强

胃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25论文_车言强

车言强(山东省莱阳市万第中心卫生院 2652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胃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方式。方法:将2014 年1 月~2015 年2 月我院收治的由于胃肠间质瘤引致消化道出血的25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6 例行胃镜检查、5 例B 超检查、4 例CT 检查,6 例行数字血管造影术,均存在造影剂外溢的问题,对于25 例患者,均实施SP 免疫组化化学法检查,并采用手术疗法。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采用相关的免疫组化检验与病理学检验法,结果显示,15 例肿瘤直径≤5cm,11 例肿瘤直径>5cm,其中良性肿瘤6 例,交界性肿瘤5 例,恶性肿瘤14 例。本组患者的病理切片均经免疫组化检查法确认,其中阳性23 例,其中,14 例实施根治性手术、9 例实施姑息性手术、2 例死亡。结论: 治疗胃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方式就是外科手术疗法,手术方式主要由肿瘤位置与肿瘤大小来决定,由于存在潜在恶性问题,即便肿瘤体积不足4cm,也不建议采用单纯性摘除法,需要将边缘组织一同切除,对于复发者,需要再次确认,将病灶完全摘除。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消化道出血;诊治体会【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023-01

胃肠间质瘤属于消化道常见间叶组织肿瘤,在临床中,胃肠间质瘤属于神经源性肿瘤与平滑肌瘤的范畴,在免疫组化研究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之下,临床中对于胃肠间质瘤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胃肠间质瘤是引致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诱因,为了分析此类疾病的诊断方式和注意事项,现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相关患者进行研究,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4 年1 月~2015 年2 月我院收治的由于胃肠间质瘤引致消化道出血的25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11 例,女14 例,年龄为29~76岁,平均年龄为(65.8±4.7)岁,本组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

在间质瘤位置上,12 例为胃部、4 例为十二指肠、7 例回肠、2 例食管。本组患者均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的问题,其中15 例呕血、11 例黑便,7 例存在腹部包块、8 例腹部疼痛或者腹部不适。

1.2 临床检查本组患者中16 例行胃镜检查、5 例B 超检查、4 例CT 检查,6例行数字血管造影术,均存在造影剂外溢的问题,对于25 例患者,均实施SP 免疫组化化学法检查。

2 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采用相关的免疫组化检验与病理学检验法,结果显示,15 例肿瘤直径≤5cm,11 例肿瘤直径>5cm,其中良性肿瘤6 例,交界性肿瘤5 例,恶性肿瘤14 例。本组患者的病理切片均经免疫组化检查法确认,其中阳性23 例,其中,14 例实施根治性手术、9 例实施姑息性手术、2 例死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讨论

胃肠间质瘤即平滑肌瘤,主要源于神经、平滑肌、基质与间质,多发生在胃肠黏膜层与壁肌层位置,并沿浆膜与腔内生长,临床研究显示,胃肠间质瘤往往是双向分化的,胃肠间质瘤的发生率约为1~2/20 万,多见于55~60 岁的患者群体中,男性发病率更高,良性与恶性比例约为10:1,多为单发,很少出现多发性胃肠间质瘤[1]。

在胃肠部位置,间质瘤发生率依次为胃、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直肠、结肠,其中胃部发生比例最高。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患者无显著特异性,常见的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肠梗阻、腹部肿块等,其中消化道出血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包括便血、黑便、呕血、贫血等,之所以出现消化道出血,是由于间质瘤黏膜位置血管丰富,一旦发生糜烂性溃疡,很容易引发大出血,如果肿瘤直径较大,可发生中心缺血坏死问题,引发出血甚至穿孔问题,综合而言,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症状与肿瘤位置、肿瘤大小。位置有关,如果肿瘤直径较小,常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若肿瘤直径较大,可引发坏死与出血问题。如果病变发生于胃部、十二指肠位置,临床表现多为黑便伴出血,若病变发生于小肠或者肠系膜位置,则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或者疼痛,情况严重时,往往会引发失血性休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2]。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消化道造影法与内镜法是明确病因的主要依据,将两者综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而CT、血管造影以及B 超也是明确胃肠间质瘤的重要诊断模式,特别是CT 诊断法,这是判断腹腔肿块的金标准[3]。如果采取辅助检查法未发现病变,需要综合各类情况进行分析,尽可能早的进行探查,避免耽误患者的治疗。在本组25 例患者之中,2 例出现消化道反复出血问题,经过常规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变,入院后再次发生大出血,探查结果显示为胃肠间质瘤导致,虽然采用手术切除法切除患者病变位置,但是由于耽误了较长的时间,依然由于多发性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法与免疫组化法,镜下肿瘤包括上皮样细胞与菱形细胞,菱形细胞为编织状成列,上皮样细胞呈现出巢状或者片状排列法,间质中存在大量黏液状物质。在对本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诊断之后,本组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采用相关的免疫组化检验与病理学检验法,结果显示,15 例肿瘤直径≤5cm,11 例肿瘤直径>5cm,其中良性肿瘤6 例,交界性肿瘤5 例,恶性肿瘤14 例。本组患者的病理切片均经免疫组化检查法确认,其中阳性23 例,其中,14 例实施根治性手术、9 例实施姑息性手术、2 例死亡。

治疗胃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方式就是外科手术疗法,手术方式主要由肿瘤位置与肿瘤大小来决定,由于存在潜在恶性问题,即便肿瘤体积不足4cm,也不建议采用单纯性摘除法,需要将边缘组织一同切除,对于复发者,需要再次确认,将病灶完全摘除[4]。

参考文献:[1] 祁义军,孟翔凌,赵文娣,等. 胃肠间质瘤161 例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24(08):387-388.[2] 周鸿,杨兴洲,张振玲,等. 胃肠间质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0,18(03):672-673.[3] 谭至柔,黄雪,张瑜红,等. 119 例胃肠间质瘤的诊治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 2013,10(09):281-282.[4] Shigeharu Miwa,Takahiko Nakajima,Yoshihiro Murai,Yasuo Takano,ToshiroSugiyama. Mutation assay of the novel gene DOG1 in 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 (GISTs)[J].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2008 (7)

论文作者:车言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3

标签:;  ;  ;  ;  ;  ;  ;  ;  

胃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25论文_车言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