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SAR监控计算机的可靠性设计与纠错编码研究

星载SAR监控计算机的可靠性设计与纠错编码研究

伍志刚[1]2000年在《星载SAR监控计算机的可靠性设计与纠错编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我国正在研制的首颗高分辨率星载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首先阐述了SAR基本原理,然后针对星载电子系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空间辐射效应,较为详细地研究了辐射对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影响,并给出了从元器件到系统级的加固措施和方法。接着,在介绍可靠性基本理论和监控计算机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监控计算机进行了模块划分及可靠性建模,重点讨论了提高整机可靠性常用设计方法—冗余设计对提高系统可靠度的作用。通过计算发现,模块级冗余比系统级冗余更可靠,且冷备份比热备份更可靠。对于航天软件可靠性设计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讨论。最后,对最容易受辐射影响的存储器单元进行了加固设计—EDAC电路设计,并用 MAX+PLUSⅡEDA工具对设计进行了模拟仿真。 在星载SAR监控单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航天产品的高可靠性要求。采用的双机冷备份冗余技术、长线采用差分驱动、半导体器件选用抗辐射加固产品、软件的容错设计、可靠性分配与计算、电磁兼容性设计等设计方案都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星载SAR是多种电子设备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每个单元和模块的功能都应相对单一,应尽量减少各模块间的互连线,减轻重量,减小体积,降低功耗;在进行系统功能设计的同时进行可靠性预测、计算和分配,电磁兼容性设计,避兔薄弱环节,使系统能够在两年时间内可靠地运行。

王爱明[2]1999年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天线监测控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结合我国正在研制的首颗高分辨率星载L波2段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针对SAR天线波束指向的监测和控制,首先阐述了SAR基本原理、相控阵列天线原理、T/R(Transmit/Receive)组件移相器和电调衰减器的工作原理,然后给出了天线监测控制单元的高可靠性设计实现方法,接着讲述了监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最后对两个关键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星载SAR天线监控单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航天产品的高可靠性要求。采用的双机冷备份冗余技术、长线采用差分驱动、半导体器件选用抗辐射加固产品、软件的容错设计、可靠性分配与计算、电磁兼容性设计等设计方案都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星载SAR是多种电子设备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每个单元和模块的功能都应相对单一,应尽量减少各模块间的互连线,减轻重量,减小体积,降低功耗;在进行系统功能设计的同时进行可靠性预测、计算和分配,避免薄弱环节;进行电磁兼容性设计使系统能够在两年时间内可靠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星载SAR监控计算机的可靠性设计与纠错编码研究[D]. 伍志刚.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0

[2].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天线监测控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 王爱明. 西北大学. 1999

标签:;  ;  ;  ;  ;  ;  ;  

星载SAR监控计算机的可靠性设计与纠错编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