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_莫祝英

关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_莫祝英

莫祝英(巴中市巴州区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四川 巴中 636000)

摘要: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三为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全面落实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实现课堂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1-0089-01

1 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便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结果。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1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寓教于乐,寓教寓趣。

1.2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学生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1.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混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感到数学真正的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3 倡导合作学习方式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4 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教育就是缺少学生“再创造”的培养。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着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方法,有些情况并非我们可以主观臆测的。因此,随时都可能出现始料未及的生成。有的生成很有价值,闪烁着孩子们创造的火花,这正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也正是我们的愿望和期待。教师决不能因为这些生成打乱了自己的计划而置之不理,恰恰相反,我们应随时捕捉这样的动态生成,不囿于课前预设的流程,即时调整我们的计划,灵活抓住生成的新情况组织教学,实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这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对我们自己基本功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马玉亭.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神州,2012(9).

[2]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3(8).

[3]李雪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建设,2009(12).

论文作者:莫祝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关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_莫祝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