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_李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_李晶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施

李 晶 甘肃省永登县第一中学 730300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教育长河中,人们最重视的莫过于语文教育,因为传统的中华美德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在《论语·雍也》里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内在的仁德,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可见,我们传统的文化里蕴藏了多少宝藏呀。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呢?“文以载道,道在文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滴灌、渗透,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一、挖掘语言文字中渗透的品德教育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品德教育的影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愿在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上“浪费时间”。于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语言文字中所透露出的人类美好、闪光的精神财富。学生们可能知道“表”、“记”、“论”等各种文体,也分得清“使动”、“意动”,会背诵大段大段的文言语段,但《出师表》中,学生是否感受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岳阳楼记》里,学生是否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陈情表》中,学生是否能了解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感恩?《项脊轩志》里,学生是否也已读出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殷殷之情?……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观点,或抒发情感,或说明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会形象地表现出来,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

二、在阅读中感受作品的真、善、美

1.语文课本就是很好的德育教材。

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三百多篇(首)优美诗文,如果仔细挖掘,几乎每一篇都有闪光之处、可领悟之处,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德育渗透。但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却被我们老师刻意分解、讲授得支离破碎,不仅严重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且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耐心和学习的兴趣。

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学生还是能领悟到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情壮志,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豁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心系苍生,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自信豪放,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

2.课外阅读也很重要。

阅读不仅能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材料,只要引导他们读好书,这些书也会同样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从《弟子规》到《繁星》,从《傅雷家书》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无一不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和人类灵魂的闪光,学生认真读过,自然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高尚品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原汁原味地咀嚼文章,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语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三、感悟思想,以写作的形式记录、吸收

学生领悟到了一些正确的、积极的思想以后,我们要鼓励他们表达出来,可以在课堂上表述,也可以以作文、周记、读后感的形式畅所欲言。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读了《感动中国》,学生们已经深受感染,他们那种积极的情绪已经呼之欲出。这时候,引导他们记录、感受、吸收这种情感,应该是恰到好处,能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

四、提高自身素质,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青少年学生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应力争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强化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无论在工作态度、品行情操还是言谈举止乃至仪表服饰等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美好的品行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并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门知识。”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本中有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的文章和文学性作品,都要善读,由语言文字而洞明其内容,才有益于思想的提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彻到语文课堂中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较好效果。

论文作者:李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论文_李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