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

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

柳旭[1]2016年在《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一生主“情”,其“情至”文学理论与“至情”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汤显祖也是晚明着名的佛教居士,是狂禅的践行者,与佛教因缘深厚。本文以晚明佛教的圆融,居士佛教的极盛,阳明心学及狂禅风潮的席卷为思想背景,以因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文坛“性情”风潮为依托,立足汤显祖具体文献资料,旨在探究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性。论文考证晚明佛学、心学思想对汤显祖“情至”文学理念产生的深层诱因,解读佛禅诗歌流淌出的佛门禅情与“即境即心”的汩汩禅意,梳理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情痴”“情至”“情尽”“情了”的言情路线,和“情了为佛”、销情归禅的最后皈依。目前,学界对汤显祖尺牍和诗歌文本的研究比较有限,对其“情至”理念深层的佛禅动因和他佛禅诗歌的阐述亦成果寥寥,本文试图综观汤显祖尺牍、文书、诗歌、戏剧等文献着作,力求多维度探究晚明佛教对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影响。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本选题的缘起,并通过对晚明佛教与文学,汤显祖研究综述等资料的整理,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对撰写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行文的具体思路进行了介绍。第一章概述晚明时期佛教与文学发展的新动向。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本体化发展:汉代初传以道教释佛教;魏晋南北朝以玄入佛;隋唐时期诞生佛教中国化的结晶——禅宗,且诸宗创立,佛门鼎盛;至宋以降,佛门叁教合流,臻于烂熟而逐渐走向衰微。明末佛教出现了短暂复兴,佛门呈现叁教混融、诸宗融合的空前包容之态。文人无不谈禅,禅门亦喜与文人结纳,居士佛教达到极盛。阳明心学是有明一代显学,其对“心”的观照实为佛教禅宗的心性本体论,故人们称其为“阳明禅”。心学左翼与禅宗进一步融合,流变为任心而动、任性以行的狂禅风潮,席卷着整个晚明思想界,于是文坛也随之出现了以求真、贵适、厚情、纵欲为特征的“性情”文学。第二章解读汤显祖尺牍文书中的“情至”思想,剖析其“情至”思想与佛学的内在关联。在汤显祖的尺牍文书中,管窥他禅净双修的居士生涯,以及在现世人生与出世超越之间的艰难游走。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的分支,亦是狂禅的主阵地。汤显祖为泰州学人罗汝芳的再传弟子,且其思想受狂禅核心人物李贽的影响亦甚深,故汤显祖可称是泰州传人,列为狂禅一派。狂禅对于“心”和生命的关注已达极致,汤显祖以心之真,践行生命,施行美政,并最终形成了“情至”的文学理念。汤显祖所言之“情”为无心的天然之情,以此“情”智所发,直心为文,便可意趣神色皆备,达到神情合至的审美境界。汤显祖又进一步论述“情”可“作境”,甚至可以“造立世界”,汤显祖的“情”论已完全出离了感性生命之情,成为与佛家“本来面目”相类的恒在本体。第叁章论述汤显祖佛禅诗歌。汤显祖倡导“情生诗歌”,与佛教关情的诗歌,有他为官期间对百姓体察的慈悲之情,有与高僧达观和禅友帅机、屠隆的挚友之情,有记述梦中生死谶语的舐犊之情。汤显祖还创作了大量的佛寺诗,记录了他与佛结缘、精研佛理、洞明世情、澄净本心的习佛历程。汤显祖山水诗则展现了他“日日好日子”,逍遥无挂碍,“水月两相忘”的禅门体验。在创作技巧上,这些诗歌也思维灵动,妙得禅趣,文字清隽,余韵无穷,大得禅家之旨。第四章探讨汤显祖戏剧中的梦、觉、情、佛。佛教常以梦喻世间、喻世法,占卜梦之灵喻。汤显祖一生“四梦”,《紫钗记》中,梦只是灵喻作用的点染而已;《牡丹亭》中,梦的比重虽少,却具有决定剧情发展的乾坤之能;到《南柯记》《邯郸记》通篇大梦,梦觉时已一切皆空。“四梦”中人,小玉情痴,生死以之;丽娘“情至”,生可死,死可生;淳于、卢生“情了”,二人梦觉时先有妄早之醒,情执难脱,经高人点醒,终于“情尽”涅盘,化归情禅空境。结论部分总结晚明佛教、心学、狂禅对文坛的作用及与汤显祖思想的渊源;概括汤显祖“情至”文论与佛学的内在关联和他佛禅诗歌中的禅意诗情;明辨汤显祖戏剧中“情”的路线及最终依归。综上,透视晚明佛教对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影响。

李胜利[2]2005年在《汤显祖诗论及其诗歌创作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容: 汤显祖作为有明一代的杰出文学家,其诗论和诗歌创作特立独行。他论诗反对前后七子过分讲求格调与法度,也不同意只学盛唐,认为这样会限制诗人的才情,只能写出赝品。为此,他提出“情生诗歌”的观点,主张诗歌应该求真、写灵性,并强调生活积累的重要性。 汤显祖在诗歌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诗论,用真挚感人的自然之情融注于诗歌中。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涉及到佛道隐逸、出仕用世、行旅游览、交往应酬等等;在各种体裁中,尤其擅长绝句和歌行。他的诗歌不仅在叙事、写景的安排、炼字遣词、句法和章法等方面,有意识的学习六朝诗歌,而且汲取了六朝诗歌的美学精神,在总体上呈现出“清”的特色。

王雨琦[3]2018年在《汤显祖诗歌叙事性研究》文中提出“抒情”之外,中国诗歌发展另有“叙事”的传统。诗歌的叙事性内容,即描写事件、人物、场面或生活片段,有一定的故事和情节,结构上有所设计的诗歌内容。汤显祖诗歌呈现出独有的叙事性特征,在内容上,他继承发展着记梦诗、悼子诗、日记体诗等不同类型诗歌的叙事形式;在模式上,对诗题、序、注的叙事功能有了补充和发展;在手法上,“偶遇”式、“物是人非”式结构、时空流动、视角转换等技巧也在他的叙事诗中被反复探索和尝试。从古典叙事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汤显祖的诗歌在叙事方式上着重场面叙事、情事相融。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大量场面叙事,不同于传统的叙事诗不吝惜篇幅来记叙完整曲折的情节,他往往在较短的诗歌体裁中,大量使用富有“人事”内容的场面描写,以瞬间的行为或名词的铺设,完成富有叙事含义的画面。而他最具有突破性的叙事成就则在于“借事抒情”,抛弃了一直以来的民间叙事诗政治讽喻传统,将目光全心全意放在“情”与“事”的联系之上,对传统的叙事诗歌进行了发展创新。因此,对汤显祖的诗歌叙事性内容进行分类和分析,对了解汤显祖心态乃至于探讨诗歌的叙事性流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冯琪[4]2014年在《汤显祖的诗学思想及其对前代诗歌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汤显祖不仅是伟大的剧作家,也是明代文坛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传世的诗歌不但数量颇为可观,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色彩。汤显祖没有被前后七子复古的大潮所淹没,能够在当时的文坛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他批判地接受前代诗歌,有自己独立的诗学思想,以真挚的感情和创新的姿态去进行诗歌创作,因而受到了诸多大家高度的赞扬。汤显祖开始时多学六朝、初唐,后来转为学中、晚唐,本文通过着重分析汤显祖诗论和诗歌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汤显祖对前代诗歌接受的相关问题,从而探讨汤显祖在学习借鉴吸收前代诗歌时如何做到集诸家之长而不落窠臼。论文分四部分:绪论主要是汤显祖诗歌研究现状的概观;第一章主要通过了解汤显祖的师承交游、思想发展以及所处文坛环境来考察汤显祖的诗学思想;第二章研究汤显祖诗歌创作,通过分析其不同诗体的特点和诗歌“清”的艺术特色来整体把握汤显祖的诗歌;第叁章论述汤显祖对前代诗歌的接受情况,主要从其对六朝以及中晚唐诗歌的接受方法、接受对象入手,考察他学习前代诗歌的具体表现,并从接受的角度探析其剧作中的“集唐诗”多选中晚唐诗的原因。在了解汤显祖诗论和诗歌的创作相关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的视角来研究汤显祖的诗歌,有助于拓展汤诗研究的视界,可以说是汤诗研究的有益尝试。

张青[5]2001年在《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汤显祖诗歌中所体现的“情”的内涵。“情”的主观色彩极浓,不同的人对“情”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学形式中,其所理解的“情”也有不同的侧重。对汤显祖而言,他所理解的“情”在戏曲作品中表现为男女情爱,而在诗歌作品中则表现为对理想、信念和自我实现的渴望和追求。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出汤显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和“诗言志”的诗歌传统决定的。 明代中后期以来,人的合理欲求日益冲破理学和礼教的束缚,逐渐得到肯定、释放和张扬。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汤显祖的人性学说既与传统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坚持天命纯善与明心复性这一点上,汤显祖与宋儒几无二致。同时,他又受阳明心学的影响,接受了“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肯定人出自天性的一切合理欲求,其中,既包括男女自然情欲,也包括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诗歌这种“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与“诗言志”的诗歌传统相结合,使汤显祖的诗歌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与个人理想、价值观紧密结合,从而呈现出雅正、理性、冷静、深沉的特色。虽然汤显祖在诗歌创作中力主“情生诗歌”,认为情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而很少关于“言志”的论述,但通过分析他的诗歌作品便可发现,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恰恰是受理性节制的、与理相统一的“情”,符合“情理统一”的古典诗歌审美特征。 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情”在汤显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一、养亲齐家之衷。在汤显祖反映伦理亲情的诗歌创作中,既有对祖母、父母的拳拳之忱,也有对兄弟的棠棣之谊,对妻室的伤别之恨,还有对儿女的眷眷之思。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多为日常小事和人之常情,却营造出一种和睦融洽、情义融融的家庭伦理温情,从中可以看出他作为封建家庭中的长子长孙,对于建立和维护家庭伦理规范的强烈责任感。 二、忠君忧国之思。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中晚期,朝政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整个明帝国的统治江河日下、日薄西山。在这种时局状态下的汤显祖一方面对君主保持发自心底的真诚敬意,另一方面又对国计民生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他在诗歌中随时表现自己对君主和皇室的无限忠诚,同时又对皇帝怠政、权相当道、矿税、特务统治、腐败的边市等种种弊端产生忧虑和愤懑之情,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则报以深切的关心和同情。 叁、壮志难酬之悲。在儒家积极入世人生理想的感召下,聪明好学、才华横溢的汤显祖满怀出宦人仕、光宗耀祖的美好梦想。然而混乱的时局使他的希望成为泡影,怀才不遇之感油然而生,于是在诗u作中倾吐自己欲进不能的苦闷和既退不舍的惆怅。在朝为官时,山于年轻气盛,壮志难酬之憾尤为慷慨愤激,而被迫弃官归家后,这种怀才不遇之感山激切扬厉变得沉着感伤。 四、师友全交之谊。汤显祖的一生师友交往范围甚广,他的两千多首诗歌多是与师友之问的赠答唱和之作,所以他的相当一部分诗歌是为师友而作。其11I,仁对老师戴询时冲念,对少年知交帅机、饶杉、周宗镐的思念,对同僚丁此吕不幸遭遇的不平之叹,还有对达观、李赞等个性解放先锋的尊重与仰慕。 第一部分论述具有主‘惰特色的汤显祖诗歌在诗歌史上所起到的承前启后作川。 通过对汤显祖诗歌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汤显祖与复古派之间存在着千丝J]缕的联系。汤显祖对复古派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侧lgu剽窃的不良诗风上,而在理论与创作方面则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 是张扬惰感。复古派井非不重视情感对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出于过分地注重摹拟,反而将情引向了误区。汤显祖同 请放在诗歌创作的首要位皆,人这 伺题上,他与复古派并无乖谬。二是重格调。学习古人格调,遵循r’I人认式是复.\掀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汤显祖虽没有关于格调的具体阐述,fH K创仆‘锄尖木身则体现了复古派所提侣的格调。叁是关于学古。复古派力卞于,占,汤显州山并不排斥学古,而且对十六朝与唐代诗歌均有深厚的修为,只枯他的学占方法更为灵活而已。 人反对复;’i派泥.\拟古的“赝古”风气上,汤显祖与叁袁的观点是一致的,【叫I4,他的理沦上张还深刻影响了叁袁的“性灵”理论。这种影响又表现在 个八川1:·足尚良。汤显祖主张写作要说“真实语”,叁袁也认为诗文应抒’5作家的久久仿感,I&是自然大性的流露。二是通变。汤显祖认为“吐纳性伙,泅极大F之变”,将“变”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叁袁则提出文学的可贵之处就P:“变”,代袭旧制只会让文学僵化不前,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叁是务奇。汤拈祖认为文学创作要有灵气J能入神,想要有灵气就要先做奇士。叁哀问什]:卅。打胜帅沾自然,从心而出,不蹈袭前人而自出新奇。 总上,汤!;杆*以其诗歌中鲜明的}情特色,上承复古派高格朗调的美学心求,】叫.I公“么派独打忖灵的九…J,介十国诗歌?

李悠[6]2010年在《汤显祖诗文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汤显祖是明代着名的文学家、戏剧家,他留给后人的文学遗产是丰富的,不仅有享誉海内外的戏曲,浩瀚的诗文,更有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然而,在“四梦”问世之后,《牡丹亭》的巨大光芒掩盖了他在诗文上的成就。事实上,在文学批评方面,汤显祖对戏曲、诗文、小说和词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其中诗文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又最为广泛。文章拟从汤显祖的诗文理论本身出发,结合文学批评史和晚明文学思潮,分叁个部分进行论述,力求系统归纳汤显祖诗文理论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分析其诗文理论的具体内涵与文学史意义。首先,在明朝“重情”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他的文学作品将之升华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等理念,体现了他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他的思想之中又充满着矛盾,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抛开封建礼教而任情,也正因为如此,对李贽这类狂放之士以及达观那种不顾一切的济世豪情,他都满怀崇敬与赞赏。同时,汤显祖论文讲“灵性”和“才士”,他喜欢苏轼的小品文和评论等,讲究“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的自然之态。他认为,文学除了要先天资质,更重要的是写作时遵从内心。纵观汤显祖一生,最为基本的文学观念即是“情生诗歌”与“性灵为龙”。所谓“情生诗歌”即是:人生而有情,情之所至,才可产生好的文学作品。“性灵为龙”指自然抒发胸襟的文章才有灵性,才是绝妙好文章。其次,汤显祖与复古格调派的差别和分歧在具体诗学批评上并非完全相反,甚至有不少共同点,不同的是他们对文学本体论的观点。比如,汤显祖与王世贞对于“求真”的理念大不相同,汤追求的是一种自我为上的突破,具有鲜明的晚明文学特征。当然,在汤显祖的诗文理论中,由于多种综合性因素,难免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如他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与复古格调派的相同和对立,以及情与理的矛盾。但这些都不能作为磨灭其理论价值的原因。再次,在汤显祖的诗文理论与戏曲理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何种文体,贯穿其间的都是个“情”字,然而,对“情”的诠释又各有不同。创作之中,最为讲求的乃是“自然之趣”,但因文体的不同,又表现出各异的特点。究其文字背后的意义可见,汤显祖无论何时,都心系天下,不忘教化。

储着炎[7]2011年在《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明代中期开始,受当时特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及时代风尚的影响,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以反理学、反道学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思潮。其主旋律便是将“情”从理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肯定人欲,倡导真情,强调情本理末,主张以情制理。这种以尊情、重情为主要特色的学术文化思潮,在晚明小说和戏曲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它的影响下,晚明戏曲特别是儿女风情剧的创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中国古典戏剧的“抒情”技艺日臻完善。本论文以万历十五年至崇祯末年(1587—1644)作为晚明的时间界定,以“晚明戏曲主情思想”为论题。在研究方法上,以徐渭、李贽、汤显祖、冯梦龙、孟称舜的戏曲理论为研究个案,另外,还涉及其他曲家的戏曲理论,力求在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在个案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结合中,从曲家心态、剧本创作、剧本改编、曲论专着、评点鉴赏、序跋题词等方面入手,结合晚明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思潮等因素,以便探究晚明戏曲主情思想从发生到兴盛、从兴盛至嬗变的发展轨迹,考察主情思想对中国古典戏曲之发展进程所造成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它的理论构建与理论个性。在晚明戏曲发展史上,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其中所蕴含的“曲体”观与“求真任情”的美学追求,促进了晚明曲家对于戏曲“抒情性”的探讨,并推动了古典抒怀写愤类戏曲的创作。李贽对于《西厢》、《拜月》的“化工”定性,对于“童心”的鼓吹,使得晚明儿女风情剧的创作达到鼎盛。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考察,徐渭、李贽二人的戏曲主张对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的兴起具有先声意义。作为晚明戏曲主情思想之主将的汤显祖,他的戏曲理论以“情”为内核。围绕“情”,他提出了“至情”主张与“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以及纵横“才情”的作剧思想。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在晚明剧坛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人们领略到了“情”给戏曲艺术带来的动人魅力。汤显祖对于“情”的探讨,已经涉及到了戏曲创作中的题材选择、主题界定、情节构思、关目设置、角色塑造、曲辞声律等诸多问题。他的戏曲理论既有对前辈曲家的继承,更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个性。可以说,晚明主情思潮在汤显祖的戏曲理论中体现得最为深入明显。在徐渭、李贽、汤显祖的影响下,特别是“徐评”、“李评”、“汤评”曲本在晚明的大量刊行,摹写真情、创作以传情为尚而不以宣扬儒家伦理为专,获得了晚明乃至清代众多曲家的共鸣。由徐渭、李贽二人倡导的、再经汤显祖加以深化的戏曲主情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既有着进一步的阐释,也有着相当程度上的新变。如冯梦龙既提出过“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言情主张,也提出过最为后人称道的“情教”思想,但从他的传奇创作与传奇改编角度考察,他更强调“从忠孝节义描写性情”。“情”与“理”、“风情”与“风化”在冯梦龙戏曲思想中的交错与杂糅,使得《墨憨斋定本传奇》在艺术成就上功过相参。作为受汤显祖影响最大、成就也最大的明末曲家孟称舜,如果分别以“至情”与“情正”作为他前后期戏曲创作的思想倾向,则他的戏曲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传奇《娇红记》则是这两个阶段过渡的桥梁。在晚明临川派曲家当中,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内涵丰富,个性突出。他的“词足达情”的曲学观念,“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象”的作剧理念,以及见解独到的曲学风格论,涉及到了曲学领域中的诸多理论范畴,而其立论基点乃在一个“情”字,这丰富了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的理论内涵。总体上来讲,冯梦龙、孟称舜二人的戏曲理论,相较于汤显祖来说,既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也有着相当程度上的新变,在明末主情论者当中极具代表性。透过徐渭、李贽、汤显祖、冯梦龙、孟称舜等人的戏曲主张,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的发展轨迹。其中,汤显祖的戏曲主情思想最能体现晚明的时代精神与曲学气质,而冯梦龙、孟称舜二人的主情论调,在明清戏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对清代曲家的戏曲创作影响很大。

雍繁星[8]2016年在《20世纪以来汤显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的汤显祖研究以其"至情"理想及其文学表现为核心。对前者的探讨,以"反映论"统率下的社会制度和时代精神两种路向为主流逐渐推进。学界对汤显祖"至情"的认识,从"情理对抗"推进到情理欲的融合。对此问题以及汤显祖思想来源的讨论,确定了他的文化史意义。对汤显祖文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的讨论,则决定了他的文学史意义。20世纪以来汤显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各有得失的叁个阶段。未来的汤显祖研究,应该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合理建构价值系统,恰当处理文献,从而取得可能的突破。

张青[9]2001年在《论汤显祖诗歌的情感内涵》文中指出汤显祖以在戏曲创作中肯定情感着称于世 ,其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也同样蕴涵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但这两种文学样式中的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其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更为雅正和理性 ,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理想与价值观 ,这一特征是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与具有“言志”传统的诗歌相结合的产物

张莉[10]2007年在《汤显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1998—2005)》文中研究说明[说明]本索引收入有关汤显祖研究的着作及论文(1998年1月—2005年10月)800馀种,包括汤显祖原着新版本、研究专着、剧作改编、研究论文及演出评介等内容。索引共分四大部分:一是原着新版本及研究专着;二是剧作英译、改编、演出及其评论;叁是研究论文;四是港澳台及国外汤显祖研究。其中某些部分根据需要又分二级或叁级标目。着录体

参考文献:

[1]. 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D]. 柳旭. 吉林大学. 2016

[2]. 汤显祖诗论及其诗歌创作初探[D]. 李胜利. 江西师范大学. 2005

[3]. 汤显祖诗歌叙事性研究[D]. 王雨琦. 浙江大学. 2018

[4]. 汤显祖的诗学思想及其对前代诗歌接受研究[D]. 冯琪. 山东大学. 2014

[5]. 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 张青. 山东师范大学. 2001

[6]. 汤显祖诗文理论研究[D]. 李悠. 湖南科技大学. 2010

[7]. 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 储着炎.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8]. 20世纪以来汤显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雍繁星. 文学遗产. 2016

[9]. 论汤显祖诗歌的情感内涵[J]. 张青.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1

[10]. 汤显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1998—2005)[J]. 张莉. 中华戏曲. 2007

标签:;  ;  ;  ;  ;  ;  ;  

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