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述闻·周易》中的训诂方法研究论文

《经义述闻·周易》中的训诂方法研究

刘泽琳/山东师范大学

摘 要: 《经义述闻》以札记的形式,汇集了王引之研究儒学十二部经典的成果,重在以“以声音通训诂”。本文以《周易述闻》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古典文献学基础知识,从因声求义、据形索义、以义推义和据境证义四个方面,对其中的训诂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经义述闻》 《周易》 训诂

释义的方法,指的就是探求词语义源的方法。根据吴庆峰《训诂方法新议》中的观点,训诂方法中的求义方法主要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依义推义及据境证义等四类。故笔者将从以上四个层面对《经义述闻·周易》中王引之的训诂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更好地分析王引之的训诂学脉络。

一、因声求义

因声求义也叫“音训”或“声训”,是根据语言的音义同源现象来探求词义,所以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有着语音上的联系。因声求义的这种训诂方法起源很早,在先秦古籍中就时常可以见到,刘熙的《释名》就是因声求义的训诂学专著。在清代,因声求义被戴震广泛用在训诂实践当中,随后被他的弟子王念孙、段玉裁发扬光大。在《经义述闻·自序》中,王引之其父王念孙之观点“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焕然冰释。”

因声求义的基础是“音转”现象,即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语音流转现象。王引之正是从音转入手,因声求义分析语义。根据古音和今音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钮部皆同、部同钮近、钮同部近和钮部皆近。

(一)钮部皆同

钮部皆同指的就是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音钮与韵部都相同。例如“光”条:

有当训为广大者,“光”之为言犹“广”也。《需·彖辞》“有孚光亨”,“光亨”犹“大亨”也。

部同纽近,是指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韵部相同,声钮相近的情况。例如“巛”条:

按:“故受之以大壮”中之“壮”义,按“强壮”理解似为不妥。故王引之以“壮”训“止”,意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会是一直衰退下去,所以它的对立面就是停止”。又依据“大壮则止,遯亦退也”,可依据对文格式训释“壮”亦为“止”也。因“壮”为“庄”钮“阳”部,而“止”为“从”钮“之”部,二者虽钮部不同,但相近,义可通也。

1.6 内在机制——进化的实质 第(5)小题: 水稻种植区的Mp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Mp种群____________,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二)部同钮近

旱情遥感监测分析利用中分辨率遥感数据产品,在进行数据预处理基础上,调用旱情遥感监测模型计算、旱情等级划分等功能模块,实现全省范围1 km尺度每旬常规旱情遥感监测,并基于监测结果生成栅格图、表、报告等格式旱情监测专题产品,为宏观掌握全省旱情总体情况提供信息支撑,旱情严峻时期可以按侯加密分析旱情发展状况。

按:“竝受其福”此意似为不妥,其范围不够广泛,故王引之训“竝”为“暜”,“暜”为遍也。故此句当解为“天下遍受其福”也。王引之之所以如此训释,大概因为在上古音韵中,“暜”与“竝”同属“并”钮,而“暜”属鱼部,“竝”属“阳”部,故钮同而部近,当此训释。

《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是“乾坤”字正当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川”为“坤”之假借,而非“坤”之本字。“坤”、“顺”、“川”声竝相近,故借“川”为坤。

按:前文已证,“巛”字乃是借用“川”字,而“川”字为“坤”字之假借。王引之如此考证,因在上古音韵中“川”与“坤”部同钮近。“川”与“坤”同属“文”部,而“川”属“昌”钮,“坤”属“溪”钮。同样王引之又考证“顺”字亦与二字部同钮近,同属“文”部但为“船”钮。三字叠韵而声转相通,故认为三字声相近,破通假借“川”为“坤”。

(三)钮同部近

(4)实习单位应按实习协议指定人员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单位负责人员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在实习鉴定表中写出实习鉴定意见并评定成绩、加盖单位公章。

竝之言暜也,遍也,谓天下暜受其福也。古声“竝”、“暜”字相近,故《说文》“暜”字以竝为声。《史记》、汉碑之“”,言旁作竝,亦以竝为声也。“竝”、“暜”声相近,故“暜”通作“竝”。

吃完饭后漱口,是保护口腔健康的有效方法。可以清除食物残留,有利于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细菌就不容易在牙齿上滋生,一般来说,用盐开水和茶水漱口的效果最好。

(四)钮部皆近

钮部皆近,是指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声钮和韵部都不同,但相近的情况。例如“故受之以大壮 大壮则止”条:

壮者,止也。《传》曰“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者,物无终退之理,故止之不退也。

钮同部近,是指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声钮相同,韵部相近的情况。例如“竝受其福”条:

按:在上古音韵中,“光”与“广”同属“见”钮“阳”部,声钮韵部都相同,又因“光”作“光芒”之意时,传播传播较为广阔,故王引之以此因声求义,判定二字为通假。而后王引之又引《周易》中其他例子,“光亨”又作“大亨”之意,当此训释。

一稿多投是一篇文章同时往多个期刊投稿,造成两个或多个期刊同时发表一篇同样的文章,是一种恶劣的行为。其变种是,将题目和内容作了极少的修改,发表在不同的期刊,该行为也属一稿多投的范畴。

二、以形索义

依义推义是根据本义和常用义推出引申义和生僻义,又叫“引申推义”。其推义的依据是词义,因此依义推义也是训诂学中探求词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历代训诂家对古籍里的词义引申现象一向十分重视,并进行过细致的考察和具体的研究,他们不仅探索本义这个词义引申的起点,整理由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引申义列,而且还凭借某些引申规律,运用这种引申系列,来推求词的新义项或论证新义项的合理性。在这方面,清代乾嘉时期的训诂大师们做出了尤其出色的成绩。王引之深受乾嘉学派影响,故在《周易述闻》中也有体现。例如“复自道”条:

“宅”乃“乇”字之假借。《说文》曰:“乇,草叶也。从垂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字。”“乇”、“宅”、“坼”古竝同声,固又通作“坼”。

按:王引之推断“宅”当为“乇”字之假借,因“乇”字从字形理解似一草叶,下貌似有根之状,又因宅“从宀,乇声”,字形与“乇”相近,故二者以形索义,故当训为“根”之意。

三、依义推义

以形索义也叫“形训”。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字的形体与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自训诂学产生以来,各家都把它当做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形索义就已经出现了,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止戈为武”。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是一部以形索义的训诂学专著,在以形说义与以正字形方面给了王引之诸多启发,故王引之在《周易述闻》中也使用了许多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例如“甲坼”条:

道如“履道坦坦”之“道”,道者,路也。初九《震》爻,震为大涂,故称“道”。道者,所以行也。九三“舆说輹”、九二“牵复”,皆有不行之像,则初九亦出无所往,自涂而复,故曰“复自道”也。

按:“复自道”意为“回到自己的道路”王引之将“道”训释为“履道坦坦”之“道”。《周易》中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即指平坦之道。又将“道”训为“路”,此是由“道”之意再引申而得。故以义推义,以得“道路”之意。

四、据境证义

据境证义又叫“观境为训”,就是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词语具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抽象的,一种是具体的。王引之正是依据语言环境,将抽象的语言状态训释为具体的语言状态。如“田有禽利执言”条:

荀解“田”字是也,解“禽”字非也。禽者,兽也,非擒之谓。虞解“禽”字是也,解“田”字非也。田者,猎也。与“见龙在田”之“田”异。田无禽为猎而无所获,则田有禽为猎而无所获矣。

稻壳中杂质含量检测依据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稻壳质量标准》Q/HJ.J 02.003—2009进行分析,稻壳密度检测参照GB/T 5494—2008[3]。

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型方法来研究聚合物整体灌装电路板的热应力可靠性。建立含多个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板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按:“田有禽”之意,如若直译则“田”为“田野”,“禽”为“擒获”,意为“田地有擒猎”,但此意不通,故后世经解学家均对此有所训释。荀爽将“田”训释为“田猎”,虞翻将“禽”训释为“禽兽”,故王引之综合二家之说,依照语言环境,将此句训释为“田猎有获兽,利于坦率地发表意见,无所怪罪。”此意通也。

五、结语

王引之利用了因声求义为主的训诂方法,探寻语言内部的规律。他不仅根据“声近义通”的原理破假借、求本字,而且还根据古今韵部的通转来探寻字义变化的内在联系。在强调因声求义的同时,还重视字形和词义演变规律。所以王力先生称王氏父子的著作是“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

纵观全书,《周易述闻》体例严格,结构乱而不杂,并保留了原文的篇章次第。《通说》总结了王引之的训诂成果,对于后世学者进一步探究王氏父子训诂方法给予方便。但王引之过分依靠“一声之转”与“古音通假”,导致将音义关系绝对化,导致语音少有联系即将语义联系起来,从而过犹不及。并且部分论断太过偏执。但瑕不掩瑜,王引之终身致力于训诂学的精神,都成为后世学者之学的楷模。

参考文献:

[1]王引之,撰.经义述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赵振铎,著.训诂学纲要[M].成都:巴蜀书社,2003.

[3]吴庆峰,著.音韵训诂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作者简介: 刘泽琳(1993-),男,硕士,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标签:;  ;  ;  ;  

《经义述闻·周易》中的训诂方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