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 地价分摊初探

“高层建筑” 地价分摊初探

王晓华[1]2007年在《超高层建筑防火疏散设计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超高层建筑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如雨后春笋,日新日异。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设计技术之先进,艺术之动人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它创造了崭新的城市轮廓线,显示出人类塑造自己的空间环境,形成现代城市风貌的优越技术与才能。我国超高层建筑起步较晚,到了90年代,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超高层的快速发展过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气候,环境、安全、经济、心理等,尤其是9.11事件之后,超高层的防火疏散问题,成为困扰及制约超高层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客观历史的角度上看,超高层建筑在我国会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期,这是因为:1.超高层建筑高度很高,容易形成一个地段地标,是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结晶。2.从城市建设角度来看,建筑物向高空发展可以缩短道路以及各项管线设施的长度,从而节约大量城市建设的总投资,在经济上有优越性。3.超高层建筑可以增加人们的聚集密度,缩短互相联系的距离,把横向水平交通与竖向垂直交通相结合,使人们在地面上的分布方式空间化,节约了时间,增加了效率。4.在同样的建筑面积与基地面积比值下,高层建筑能提供更多的地面自由空间,作为绿化休息场所及布置公共服务设施之用,有利于美化城市环境。5.人口俱增,城市化加快,土地价格高涨,客观上要求空间的集约化,高层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6.科学技术及观念的进步,提供了新型建材、结构方式,新型电梯、水暖、空调、供电自控等设施,为超高层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而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尤其是超过250米的超高层,它们的防火设计是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的,缺乏客观性、规律性,有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经验性。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急需一部专门针对性的防火规范。对超高层防火疏散的研究,能为这种规范的出台提供参考作用,为超高层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马春旺[2]2008年在《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高层建筑作为近现代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技术手段以及设计手法已经发展的到了很高的程度。在过去的数十年,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的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涌现出来,特别是在中国,以北京、上海为首的许多大中型城市高层的建筑一座座迅速的拔地而起。然而,由于在一开始对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的认识不够,导致了大部分的建筑师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与营造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了传统多层建筑设计的设计思路,只考虑到了其实用性,经济性与艺术性,却很容易忽视其对周围环境以及内部微环境的生态性影响,造成了大量现有高层建筑的非生态性这一事实。同时,高层建筑本身的特点也造成了其自身的非生态性。针对此现状,本文试图通过对高层建筑中的其中一种类型——高层公共建筑及其相关生态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研究,找寻高层公共建筑在中国未来的方向。论文的题目是《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论文首先从生态学角度出发,阐述了由于自然环境受到过度破坏而使人类生存面临的窘境,并以建筑学为研究的范围,以高层建筑的生态特性为基点,首先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将高层建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实例分别从高层建筑的前期设计规划,高层建筑各个部分设计,高层建筑内部环境的设计,高层建筑后期生态运营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生态设计策略;总结了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评价标准,最后对未来生态高层公共建筑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许军[3]2008年在《钢框架—混凝土筒高层混合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利用ABAQUS通用有限元程序对外钢框架—内混凝土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其受力性能和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分别对四个15层混合结构在顶部位移作用下的静力反应,以及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作了研究、比较,分析表明:1)结构在弹性阶段,由核心筒承担绝大部分水平力,一旦核心筒开裂,钢框架开始承担大部分水平力;特别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随着地震作用的加大,钢框架分担水平力比例不断增大,由七度多遇下分担的10%,到九度罕遇时最高达67%。钢框架起到了抗震第二道防线的作用。2)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混凝土核心筒首先在底部产生开裂,在地震往复作用下,随着损伤不断积累,裂缝不断发展,底层几乎全部开裂。无论在静力还是地震作用下,核心筒开裂后并没有发生脆性破坏马上退出工作,而是承担的水平力在缓慢的增长后出现一较长的平台期,此时核心筒内底部配筋不断屈服。在不同地震作用下,钢框架始终处于弹性阶段,同时结构损伤最严重在底层,但最大层间位移角并没有在第一层。3)通过四个模型分析比较,连梁在剪力墙结构中作为一种耗能结构,而在混合结构中明显地提前并加重了结构的损伤。如果在外钢框架设置加强层作为耗能结构,可以起到既不提前和加大结构损伤,又不致使结构位移加大的作用。

雍军[4]2008年在《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以获得大空间作为商场、文化娱乐场所等;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形成小空间作为住宅、办公用房等。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建筑上、下部之间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近来,许多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转换层位置较高,一般在3~6层,有的位于7~10层,甚至更高。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结构上刚下柔,且许多这类结构高层建筑的转换层设置位置超过了规范限制,对抗震尤为不利,本文通过ETABS9.0有限元分析,研究了高位转换层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主要研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上下部等效侧向刚度比、落地剪力墙类型等因素对该类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转换层设置高度不同建立几种框支剪力墙结构有限元模型,用反应谱法分析比较各模型的动力特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构是否存在薄弱层,评价转换层设置高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2)在转换层设置高度相同情况下,建立几种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调整转换层上下部剪力墙构件尺寸来改变转换层上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分析比较等效侧向刚度比的变化对各模型地震反应的影响,并对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评价。(3)在转换层设置高度相同、等效侧向刚度比相等的情况下,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同类型落地剪力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设计建议。

朱顺娟[5]2008年在《高层建筑布局与城市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以“城市现代化”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热潮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象征着科技进步的高层建筑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一度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特征和经济增长的标志。许多城市的原有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不胜数的摩天楼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城市的新形象。然而,伴随着城市历史特征的消逝、城市品质的不断恶化、城市空间秩序混乱、城市形象千篇一律等系列问题悄然出现,人们正逐步从兴建高层建设的热情中清醒过来,认识到高层建筑数量过多,增速过快,布局无序和风格各异等现象对城市形象造成的不利影响。而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对城市形象进行控制与引导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综合性课题,本文仅聚焦这一课题的其中一部分—高层建筑布局来进行研究,遵循从理论认识到方法建构、实证应用的过程。旨在揭示高层建筑与城市形象的关系,寻求理论根源,以期能对形成城市形象的特色起到点滴启迪和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首先建立起研究城市形象与高层建筑的基本认识与概念,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概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然后界定了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指出了城市形象的作用,阐述了城市形象特征与理想城市形象的特征,构建了城市形象的设计步骤;接着阐述了高层建筑在城市形象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出高层建筑优化城市形象必须遵从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与城市历史的延续、与城市自然环境的协调出发;最后以长沙作为分析案例,对长沙形象进行定位,分析了长沙高层建筑建设现状,提出长沙高层建筑的布局应有利于城市空间秩序的组织、应反映区域功能与特征、应加强天际线的组织、应营造适宜开敞空间与街道空间、应有利于历史传统文化的保护、应有利于长沙“山、水、洲、城”城市意象的形成的建议来优化长沙城市的形象。

胡世琴[6]2007年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分析国内外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研究现状引出研究课题。论文从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出发,通过分析一个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控制实例中的弱点,详细阐述了在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导入5S法是一种弥补我国现有工程质量控制措施的好办法。根据我国建筑企业现行的质量管理模式,将5S法与ISO9000标准以及5S法与全面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指出了5S法是贯彻ISO9000标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技术和方法,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最后结合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方法以及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现场管理,提出了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导入5S法的方法和详细步骤。从分析5S法与混凝土工程可靠性过程管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论述了5S法为混凝土工程的可靠性过程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从5S活动推行质量控制可靠性分析原理出发,根据数理统计的原理和叁组5S活动检查评分结果进行了5S活动合格判定系数和标准差的求解论证,并利用某企业施工过程中的5S活动检查评分结果进行了可靠性计算方法的示例,证明了该计算方法可以用于5S法活动推行质量可靠性控制,从而实现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控制。本文为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提出了一种补充方法,制定了一套实施该方法的详细步骤供建筑施工企业借鉴。因此本文为5S法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推行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姜珉[7]2008年在《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文中提出在我国近二十年里,高层居住建筑作为解决城市居住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着数目的大量增长也产生了质的忧虑:高层居住建筑地域特征和个性的丧失,并引发城市住居环境形象的千篇一律,同时这种无个性和干篇一律所带来的隐患是居住场所可识别性降低,人们难以对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迫使建筑师们去反思、去探索,去创造符合时代精神且具有地域特征的高层居住建筑新形象。我国有广泛的地域差异,这为我们表现高层居住建筑的地域特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目前大多数住宅对地域特点的表达还停留在简单的形式上,没有在文化的层次上深入挖掘地域性的内涵,尤其是对住宅和当地居民生活的联系研究不够。此外,建筑师在设计上不愿意深入推敲,满足于大规模开发的简单复制,导致大多数建筑和环境面目雷同,丧失自己的特色。建筑师应当摒弃浮躁的心态,认真的对待住宅设计,同时在高层居住建筑设计中把握一个完整的地域概念,全面审视来自地域环境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综合利用地域资源,让高层居住建筑成为表达地域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新载体。

连峰[8]2008年在《组解式高层建筑综合体设计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建筑的形式呈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本文所指的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的建筑模式,指通过不同商业业态和多种功能性质的聚合,形式空间的多种复合,功能、交通的多种集合而构成的城市建筑综合体。本文以西安万达商业综合体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建筑实例的分析,总结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的设计手法,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提出了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从城市功能建设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方向。全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进行了分析研究:1.提出了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2.阐述了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向。3.分析了影响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设计的外部因素,从发展变化的状况中找出根源,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总结了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特点。5.通过对西安万达商业广场实例的分析,总结归纳了组群式高层建筑的设计手法。最后,本文在对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的设计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之后,提出了解决方法,在遵循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在设计中要将建筑的布局、功能、交通等要素同等考虑,从而为指导新时期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王婷[9]2015年在《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逐渐呈现高密度形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资源能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问题,而城市高密度地区,建设与人口、用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高密度地区比城市其他区域面临更多的环境、能耗、气候、生态问题。在“生态”、“节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当下,城市节能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寒冷气候区城市高密度地区资源能源消耗的研究,按照“问题探索——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应用”的逻辑方式,针对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城市高密度地区所存在的能耗问题,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索(第一、二章),首先是在分析城市发展面临严峻形势、高密度是城市未来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抽象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从城市层面探讨能耗和节能问题,对高密度发展的能耗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往研究,提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研究的重要性,为后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第叁章),着重分析探讨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高密度的能耗复杂性。首先是对城市高密度地区能耗现状的分析,总结了能耗“七宗罪”;其次是分析研究城市能耗、高密度布局及气候叁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从而凝练寒冷气候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的核心问题,为后文研究打下原理性基础。第叁部分为研究解决(第四、五章),根据前文分析,提出构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体系,从生态节能基底、生态节能形态、生态节能支撑和生态节能行为四大要点方向提出高密度城市生态节能设计的叁层级八大要素系统,并针对寒冷气候条件进行权重赋值,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第四部分为应用实例(第六章),叙述了天津市的高密度布局及城市节能概况,并基于LEAP模型进行天津市节能潜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取高密度地区进行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王家祥[10]2008年在《斜柱斜框架结构的静动力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阐述了针对斜柱斜框架等复杂高层结构的静动力分析基本理论,重点讨论了基于壳元理论的组合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及全叁维空间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之后本文阐述了结构地震振动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直接积分法、振型迭加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以及结构频率与振型的计算方法。根据上述理论,本文对浙江某凯悦酒店进行了结构选型、方案调整和静动力分析与研究。首先利用ETABS软件建立该结构的空间分析模型,通过多次结构方案调整和计算分析,否定了上部承受巨大楼层荷载的单向斜柱结构的可行性,最终采用了人字形支撑的结构方案。然后对该结构进行了反应谱分析和弹性时程地震反应分析,最后本文针对该结构一系列特殊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研究,包括对斜柱的加强措施,楼板不规则大开洞对结构的影响,长悬挑构件以及屋面装饰楼层的构件尺寸控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一系列针对本工程的结论,这些结论对本工程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对类似斜柱斜框架复杂结构的静动力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参考文献:

[1]. 超高层建筑防火疏散设计的探讨[D]. 王晓华. 湖南大学. 2007

[2]. 高层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D]. 马春旺.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3]. 钢框架—混凝土筒高层混合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 许军. 中南大学. 2008

[4]. 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雍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5]. 高层建筑布局与城市形象研究[D]. 朱顺娟. 中南大学. 2008

[6].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研究[D]. 胡世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7]. 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D]. 姜珉.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8]. 组解式高层建筑综合体设计模式探讨[D]. 连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9].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D]. 王婷. 天津大学. 2015

[10]. 斜柱斜框架结构的静动力分析与研究[D]. 王家祥. 同济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高层建筑” 地价分摊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