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古汉语教学论文_杨丽娟

浅论高中语文古汉语教学论文_杨丽娟

河北省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054100)杨丽娟

【摘 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正是为了达到此目的。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因此,教好文言文是个待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审美情趣 参与意识 表达技巧

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1 加强古今联系,强化参与意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了大半。而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古文的距离。以往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讲、问,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丧失信心,课堂提问时,便敛声屏气,更没有兴趣可言。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让学生讲,让学生问的形式。让学生讲,可以提前分配任务,让主讲的同学充分备课,其它同学除了充分预习做好配合以外,还要准备质疑的问题。这样,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热烈,也更易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让学生问,可以在预习课后,小组互问互答,老师补充;也可以每节课留 10 分钟的质疑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达到学生养成自学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另外,文言文的单元检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出一部分基础题,这样既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做学生主人的乐趣。

2 结合学生习作实际,讲解古代作品的构思及表达技巧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往往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中学《小石潭记》为例稍加说明。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正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一是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 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

二是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一方面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第二方面是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第三方面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水声“如鸣佩环”,溪岸“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身上。若能借鉴这些描写的方法,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以文言文的构思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觉得文言文有宝可掘、作文有法可依,必然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3 在阅读中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愉悦感审美是一个寻求美、发现美、认识美的过程。对学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由兴趣向知识迸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掘文言文中蕴含文字之美,体悟文中的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人格之美,正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的求知过程。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只重灌输不重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如何恰当的运用合理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审美愉悦去阅读、学习,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篇声情并貌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来。

论文作者:杨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  ;  ;  ;  ;  ;  ;  ;  

浅论高中语文古汉语教学论文_杨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