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筑的远离——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诗语形态解析

诗筑的远离——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诗语形态解析

刘永红[1]2002年在《诗筑的远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运用符号美学的语用原理,在现实—语言—人的叁维结构和文化大语境、语言发展状况和个人语言能力的互动机制场景中,解析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语言形态、“意—象—言”矛盾和审美构成,以突破对文学语言的静态分析或过多依赖社会背景来解读诗歌,尤其是象征诗歌的弊端。在论述中,既有史的梳描,更重代表性个案的分析。 全文共五章。 导论部分简述象征诗语的构成方式、结构模式、在“意—象—言”矛盾中的功能和位置,简述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语的研究现状和偏向,提出解析象征诗语的角度。 第一章分析象征诗派的源与流、共性与个性、传播与接受,我国象征派诗语的特点、得失和影响。 第二章以李金发为线索,分析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在象征诗语移植期的探索:诗语呈私人化形态,又由于手法上的“远取譬”和诗观上的纯诗倾向,生造诗语,导致象征诗的朦胧、晦涩、颓废,长期处于非主流位置。 第二章以戴望舒为线索,分析中国30年代现代涛派在使象征诗筑民族化道路上的实验和经验。他们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既反对“从心造象”,又不赞成过分的“格律化”,几改其诗语形态,为情造文,使象征诗语向生活适度下降、向传统适当靠近,使诗语在对文言精粹和西方精华的适度吸收中走向新的散文化,口语化,成为中国新诗成熟的标志。 第四章以九叶诗派为线索,重点分析他们对中西现代(象征)诗派的吸收与发展,形成现实、象征、玄学的全新诗观和智性化诗语形态并被誉为“深沉的河”的诗学成就及其实践意义。 第五章在符号美学的语用视野中,阐说象征、象征诗语的一般构成,解析象征诗语形态的筑造原理和“造象”过程,理出象征诗语的五条筑造方式:寄托、通感(契合、并感)、暗示、变形、戏剧化。 结语认为,作为语言的艺术,诗歌注定要受到语言的纠缠。中国新诗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但诗语的建设仍在趋向成熟的道路上艰难地自塑着,热切需要诗论家、诗人语言意识的觉醒和诗语艺术的探索来催化,来加速她的孕育过程。

姚晓萍[2]2012年在《境界与精神》文中提出象征主义是现代诸多文艺思潮中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一种,这股诗潮也汇入中俄现代诗歌发展的洪流中。西方资源与本国传统的碰撞和融通形成了中俄象征派诗歌相异的美学价值。论文从诗歌美学的维度切入中俄象征诗派的比较研究,依本质论、价值论、意象论和音乐观四个方面展开:引言部分。首先,归纳了象征这一美学概念的多种话语涵义,继而清理了中国和俄国象征诗派的流脉发展,同时限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即中国二、叁十年代“象征派”、“现代派”诗歌与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派诗歌之间的比较,最后通过对中俄象征派接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的考察,总结出中俄接受影响的向度体现出本质上的差异,中国象征诗派注重经验层面的接受,而俄国象征诗派侧重形而上层面的接受。第一部分,中俄象征派诗歌本体论比较。本章对中俄象征诗派的“象征”观、“纯诗”观和“契合”论作比较研究。浪漫和颓废的基调纠缠在中俄象征诗的本体观念中,在此观念框架中,中国象征诗追求的是宇宙万物与诗人主体冥合的“纯诗”境界,俄国象征诗渴求的是神性世界与诗人本我应和的玄秘精神,他们分别在心灵世界和彼岸世界完成对“象征”的构筑。第二部分,中俄象征派诗歌价值论比较。本章从诗歌主题、诗歌涉世、诗人价值叁个角度管窥中俄象征诗派价值论的异同。对都市和女性主题的抒写,中国象征诗人在城市文明情调及境界中的沉醉,体现了在追求现代体验过程中迷失、感伤及悲观的情绪,他们在诗中摹写的女性意象姿态仍指向飘渺无根的美人之境,俄国象征诗人则把城市化为神秘世界的象征、激发诗人灵感的神界,女性也成为沟通尘世和神界的幻象。对诗歌与诗人价值的观照,中国象征诗人表现出超越世俗和回归自然的意图,并高扬唯诗意识——诗是内心情境的传达,俄国象征诗人怀抱启示录的精神,对诗歌的功用抱有一种均衡的态度,诗人自我也成为一个“神性”的象征。第叁部分,中俄象征派诗歌意象论比较。本章从意象建构原则和意象表现策略方面比较中俄象征诗派。“恶之花”唤起了中俄象征诗人对“恶美”的意象呈现。在意象建构原则上,中国象征诗人沟通传统和西方的意象资源,以象征-神思的建构原则,赋予诗歌神思的含蓄之美、象征的意义之思,传达一种神韵之美,俄国象征诗人用具寓意之能的意象思维和建构诗篇,使抒情诗焕发出“象征”和“寓意”交织的神秘之美。从意象表现策略看,中国象征诗人渗入了主体的感知体验性活动,追求循“意”造“象”的现代特征,俄国象征诗则呈现出主体潜隐、宗教、神灵形象凸显的策略,体现出神秘冥想的特点。第四部分,中俄象征派诗歌音乐观比较。本章从音乐载体和音乐观照两方面比较中俄象征诗派的异同。中俄象征诗的音乐性追求在词语和声音两个维度上展开,中国象征诗人在词语之间的“相互共鸣”中发现了诗歌视像的图景奇观,从而在诗的音节和内在诗情的变化中遁入微妙的音乐境界;俄国象征诗通过音乐性实现象征化,将由词或词的组合所构成的诗歌意象中的“音象”置于比视象更为重要的位置,表现“各个星体的和谐之声”,渲染象征诗歌的朦胧感和神秘感,塑造出易于感受的音乐精神。

魏雪枫[3]2016年在《中国新诗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1984-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1984年到2014年间中国新诗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通过对这叁十年中国新诗研究的分析归纳,一方面有助于了解中国新诗研究的演进历程,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探讨问题,从而为中国新诗研究提供启示。本文的研究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绪论主要是对研究内容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的陈述。首先对几组易混淆、有争议的概念进行定义和范围界定,以便在正文的论述中能够做到界限明确,对象清楚。其次在研究思路上采用依选题的主要论述对象进行划分的方法,从而避免了同一篇论文被重复论述的情况出现。第一章考察诗人诗群研究的选题趋势。诗人诗群研究以其数量、质量上的绝对优势占据了中国新诗研究的半壁江山。通过对个体诗人、群体诗人研究的分类统计,发现诗人诗群研究在整体趋势上体现出对“现代”的偏好。个体诗人研究中“现代”诗人穆旦成为众人捧逐的对象,社团流派研究中新月派、九叶派、七月派、现代派等“现代”诗歌流派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这种研究特点既给诗人诗群研究领域带来较集中的成果,也留下了研究空缺。第二章探讨新诗诗潮方面的选题研究。本文从诗潮本义中的“运动”出发,全面考察诗歌主潮、诗歌史、诗学理论等方面的选题特点。诗歌主潮中对现代主义的考察独占鳌头。诗歌史研究重在对新诗发生学、流变论以及文学发展过程中运动轨迹的把握。诗学理论研究则偏重用中外诗学比较的方法来诠释辩证思维的重要性。诗人诗群、诗潮研究共同体现了由拨乱反正到探寻诗歌艺术发展规律的演变轨迹。第叁章是关于新诗本体选题研究的总结分析。进入新时期后,随着政治因素的隐退,新诗的文体、语言、结构、格律、意象、节奏等相继成为学者们的探讨对象。本文根据统计数据,重点对新诗的意象、韵律、语言叁方面研究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出意象和韵律研究渐成体系,语言研究从单一到多维、从静态到动态、从语言本身到“语言之外”的特点。第四章评述新诗外部研究的选题。主要涉及民族与宗教、民间与都市、地域与国家、女性主义及传播接受这几部分。从统计结果来看,外部研究成为近些年诗歌研究开疆拓土的新方向。虽然是外部研究,但是很多外部因素在关于“内部”的研究中都有交叉体现,这反映了中国新诗与历史、社会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诗筑的远离[D]. 刘永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境界与精神[D]. 姚晓萍. 浙江大学. 2012

[3]. 中国新诗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1984-2014)[D]. 魏雪枫.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诗筑的远离——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诗语形态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