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意外的机智处理论文_李明朝 李应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意外的机智处理论文_李明朝 李应春

云南省昆明市轿子山实验中学 650000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本文讲述笔者教学中经历的一次意外,引导学生经历了质疑、生成、证明、感悟的思维过程,学生既收获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意外处理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而是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作为一线教师,应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大家的问题,不拘泥于预定的教学设计,想学生之想,和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营造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

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考如何引导这些“意外”的问题,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

一、课堂教学课例概要

我在教高三复习课时,课堂上也出现了意外,但我改弦易辙,放弃了原来的方案,以学生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结果这一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sn是其前n项和,求证s7,s14-s7,s21-s14成等比数列。

解:s7,s14-s7,s21-s14成等比数列,当时给出了如下分析:

证法一:

证明:当q=1时,很容易证明(由学生回答)。

当q≠1时,由s7=,s14=   ,

s21= 。

可得s7·(s21-s14)=s72·q14=(s14-s7)2,所以s7,s14-s7,s21-s14成等比数列。

证法二:

s7=a1+a2+…+a7

s14-s7=(a1+a2+…+a14)-(a1+a2+…+a7)

=a8+a9+…+a14

=(a1+a2+…+a7)q7=s7·q7

同理可得s21-s14=s7·q14,因此s7·(s21-s14)=s72·q14=(s14-s7)2,所以s7,s14-s7,s21-s14成等比数列。

问题延伸:对于一般情况,k∈N*,sk,s2k-sk,s3k-s2k成等比数列吗?

学生回答,简单板书如下:

sk=a1+a2+…+ak

s2k-sk=(a1+a2+…+a2k)-(a1+a2+…+ak)

=ak+1+a9+…+a2k=sk·qk

同理可得s3k-s2k=sk·q2k,因此sk·(s3k-s2k)=sk2·q2k=(s2k-sk)2,所以sk,s2k-sk,s3k-s2k成等比数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对该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表扬,然后归纳分析了该结论的特点,正准备讲该结论的变式应用时,忽然学生A(该学生成绩比较好)说:“老师,这结论有问题?”当时我一呆,还以为学生有什么地方没听懂所以问道:“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学生A:“在等比数列中,任何一项都不会等于0,那我们能保证sk,s2k-sk,s3k-s2k中每一项都不为0吗?”这是我从来没考虑过的问题,从我读书的时候,以及现在的参考书从来都没问到这问题,自己也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当时我也呆在那里,但我想到不能就这样“冷场”,于是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了学生:“A同学提出了一个相当好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sk,s2k-sk,s3k-s2k中,有没有可能是0呢?”这时学生很感兴趣地开始讨论着,忽然学生B说道:“老师,要么三个数都是0,要么没有0”。绝大部分的同学露出了困惑的表情。“请把你的思路与我们分享一下。”

“因为q≠0,s2k-sk=sk·qk,s3k-s2k=sk·q2k,所以0只能是sk,若sk=0,则所有的项都是0,若sk≠0,则所有的项不会是0。”(学生表示赞同,并对他投以赞赏的目光。)

“感谢B同学,这时我们可以缩小考虑的范围,只需要考虑sk,那大家考虑一下sk是否会等于0呢?”

学生C:“不会,因为q=1时,sk显然不会等于0,当q≠1时,sk=   因为a1≠0,所以若sk=0,即1-qk=0,所以q=1,这与面前q≠1矛盾,所以sk≠0。”

显然C同学没有考虑全面,正准备做进一步提示的时候,学生D马上站起来说道(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已经很浓厚,而且思维也很活跃):“C同学的叙述不全面,1-qn=0,q不一定等于1,比如n=2,1-qn=0,则q±1,当n是奇数的时候,则没问题,即sk≠0。”(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这时答案呼之欲出了。

“sk会等于0吗?若sk=0,什么时候等于0?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

学生E:“当n是奇数时上面的结论肯定成立,当n是偶数时,q=-1时,sk=0,所以不是等比数列,q≠-1时,肯定是等比数列。”

“很好,E同学做了很全面的归纳,根据E同学的总结,同学们可以举个反例吗?”

学生F:“数列:1,-1,1,-1,1,-1,…是等比数列,但是s2=s4-s2=s6-s4=0,故s2,s2-s2,s6-s4不是等比数列。”学生F继续说道:“那么作业本上的练习s7,s14-s7,s21-s14成等比数列是肯定成立的。”

“以我们现在已有的知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当我们把数的范围扩大以后,这结论也是需要讨论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做进一步的探究。”

最后,表扬了A同学,并鼓励其他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勤思考,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拓思维,引发创新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对高三的学生来说,学生思想敏锐,对问题的思考和方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面对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应该去主动地面对,主动出击,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我们也应该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适当的筛选、判断。对于无关紧要或者离题的我们可以简单带过,但我们决不能因为离题而否定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他们的勇气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有价值的,我们可以调整上课的思路,让学生自由发挥,虽然这样我们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们得到的有可能会远远大于我们失去的。

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本节课中学生的问题是我在课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他的问题暴露了这道 “经典”题目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了课堂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住,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课本内容,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师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现”与“建构”,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课堂上,要用我们的教学智慧点燃动态生成的精彩火焰,敏于捕捉,巧于重组各种“意外”信息,每一次意外,都是师生生命潜质的一次提醒,恰当地处理,则是对生命潜质的积极激发;而草率地处理,则是对生命潜质的压制。只有保持这样的理解和信念,才会在面对课堂意外的时候,保持冷静和睿智,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才能使高中数学教学展现勃勃生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利用课堂中不期而遇的资源,让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因为“意外”更显精彩!

论文作者:李明朝 李应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4

标签:;  ;  ;  ;  ;  ;  ;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意外的机智处理论文_李明朝 李应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