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论文_张慧

浅析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论文_张慧

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当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中的“副科”时;当语文课堂退出学生心中的学习舞台时;当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休息课时,课程改革犹如一道闪光照亮“黑暗的”课堂,但是课程改革在展现它的优点时,实际教学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仅针对当前背景和现状,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课程改革;问题;意见

一、背景

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各种创新层出不穷。这不仅仅是对于学生和家长的挑战,更是对于学校和教师的一大难点。温儒敏在谈及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时就曾说过:“现在对语文新课标就有各种议论,批评的意见非常多。有的话说的很难听,几乎就是全盘否定。一些基层学校的老师有点六神无主,以为课改是彻底变革,事实上又难以做到。还有些老师每个环节都生怕没有人文性,这时很滑稽的。”“目前的课改,在高中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多。许多比较有实力的高中,自有它的一套‘对策’,它关心的仍是高考。课改嘛,还在观望,对付。而那些实力较差的学校,如西部和农村地区教学条件不好的学校,课改之后就有些乱,有些邯郸学步,无所适从。”

就从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来看,正如温儒敏所指出的问题一样,课改的空前的繁荣景象,以及花样众多的课堂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目标和获得上变得迷茫,教师在教学与课堂上也变得力不从心。

二、现存问题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指出五种课程改革的类型,即:“替代”“交替”“紊乱”“重建性变革”和“价值观变革”。而价值观变革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本质。那么当前的价值观变革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学校,不应再将学校仅仅认为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当把学校是为课程改革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其次是教师,很多教师仍持有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只是将自己定位了课程的执行者及课堂的控制者。再次是教学,它不仅是授之以鱼,更多的应是授之以渔,以及关于“渔”的再开发和创新。最后是学生,一直以来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学习中仅仅装载知识的容器。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在语文课程的改革中,有些东西因过于追求目的而超过了应有的“度”。因而造成以下几大问题:

1、语文课堂中,重“人文”,轻“双基”。陈忠梁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是最讲究咬文嚼字的”。因此,我们应当谨防走极端的教改路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双基”的轻视,必然会对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造成影响,比如:学生在创新造句和模仿句子的能力很低,这一般见于小学语文课堂中。

2、教学活动一味地追求“自主、探究”,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很多教师没有领悟课改的精髓,流于形式,于是在课堂上便占用大量时间进行自主讨论、合作学习去探究问题。从而忽视了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即基本知识的教学。学习应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缺少了它,所谓的“自主、探究”就成了海市蜃楼,只图了形式和热闹,学生却最终什么也没获得。

3、课堂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在新教材的实验中,教师为了改革和达到良好的课堂氛围,便运用“表演、实验、竞赛、辩论等各种活动开展课堂,这样一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但教学质量就真的如表象那样也随之提高了吗?

三、相关意见

虽说教无定法,但我们不可以将它片面理解为“无法”。而我们之所以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对于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以及上述问题,我将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

1、教学者须明确课程改革的三个特点。即目标的全面集合、三个维度的整合、七项具体要求融合与贯通。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发展每个人的能力、重点是实践创新、途径是课程开发。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任务,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重点。

2、教学者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应树立全新的意识。邓小平曾提出要在新世纪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所以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学习,因为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教学的引导者,因此,在担当教学这一角色时,首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要研究课程目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课程标准中给出的关于目标的三个维度,有些教师就将此理解为三个教学目标。其实,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的自我体验、自我构建的过程。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乍一看,好像是纯知识的教授,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汉字偏旁、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写的不好到好,自己动脑筋去修正与体会,将汉字写的漂亮,这就是过程与方法。

3、语文课程改革应回归其本体,重视文本。叶圣陶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也不能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来编写的,它是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但现实的情况是,教师对文本的重视和钻研远远不够。

4、将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借助多媒体来教学,明明可以自己诵读,却非要媒体代替;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说成立小组讨论还未讨论出什么结果就被叫停。试问: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这样的“落实”,往往是花样多了,务实少了,问题多了,解决少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程设计与多媒体教学能力,运用多媒体等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对于写字、读书、习惯等基本技能的东西,还是要扎扎实实的进行训练的,所以,无论是文本,还是本体,都应通过实践,更好地推动改革。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学者付出自己的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新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论文作者:张慧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浅析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论文_张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