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入学考试中诗歌的阅读鉴赏_诗歌论文

浅析中学入学考试中诗歌的阅读鉴赏_诗歌论文

中考诗歌阅读欣赏题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精神核心之一。她不仅抒写了灿烂绵远的中华文明,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在诗韵词境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从陶渊明到谢灵运,从屈原到李白;从山水田园到边塞风光,高潮迭起,流派纷繁,名家辈出。他们或狂放潇洒或沉郁顿挫,或迷醉依恋或清醒恣肆,他们才华横溢,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这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了诗歌赏析的内容,走进古代诗歌,接触诗人内心情怀,品悟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语言的精妙,为初中生学习古代诗歌开辟了更深更广的空间。

仅江苏省而言,2006年中考语文十三市中十个市有诗歌赏析内容,其中除了镇江市是赏析一首现代诗外,其余九市均为古诗词赏析。题目内容上,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形:

1.理解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如:2005年哈尔滨市中考卷中第5题: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原诗略,以下同)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这首诗是初中语文课本的选文,学生对文本比较熟悉,四个选项分别对四联中包含的内容与情感进行逐条分析,只要能了解诗歌内容,诗人的创作背景,这道题目的选项还是比较清楚的。答案是C。

这种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在2006年中考江苏无锡卷第7题也出现了。而2006年扬州卷中同样的题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目则换成:第11题: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第12题: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简要分析。虽然题型换了,要求也提高了不少,更注重于学生的语言表达,但是内容还是围绕着诗歌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拟题的。

2.体会诗句语言的精妙,意境深远,领略诗人“炼字炼句”功夫。

古人创作讲究“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叹一直传为文坛佳话。因此,体味诗句的意蕴成为赏析诗歌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今年的中考卷中这类题目逐渐成为诗歌赏析的主角。如:2006年南京卷第6题(2)小题:前人评论《饮酒》这首诗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又如2006年南通卷和宿迁卷都有对杨万里绝句《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的赏析。而2006年黄冈卷中第7题就是在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和文天祥的七律《过零丁洋》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这类诗句的赏析既有对经典名句的理解也有对诗句中精妙词语的使用品味。假如缺乏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以及缺少对诗人思想情趣的了解,完成这类题目的准确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当然,以上仅是从近两年中考试卷得出的肤浅认识,诗歌的赏析远不止这些,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做到应付自如。

1.注重积累,做到“知人”、“知诗”。

这里的“知人”、“知诗”就是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对于初中生来说,不要求对每一位诗人都了如指掌,但是对于一些名家名作应该了然于心,如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陆游、苏轼、杨万里、文天祥、辛弃疾等都是当时的大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诗歌风格应该了解得比较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地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更真切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才能真正做到“解其中味”。

由此推想,不了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难以理解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不了解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满目疮痍,就难以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不了解文天祥抗元的艰难坎坷历程,就难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正是时代气息与诗人伟大人格的融合,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歌。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诗人的品读也离不开对历史的品读,更离不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悟与领会。

2.抓住诗歌意象,善于描摹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诗人主观想象与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诗人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的统一,是构成意境的基础。因此,赏析诗歌意境,要抓住诗歌所运用的意象,通过想象,描摹出情、景、意高度糅合的图画来。

2006年中考连云港卷第8题: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营造的气氛。答:这两句运用了军营、军旗、火堆、熟牛肉、五十弦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热闹、壮烈、斗志昂扬的场面,具有独特的塞外空旷豪迈氛围。又如晚唐诗人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由薄雾、寒水、月色、酒家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冷朦胧歌声缭绕的秦淮夜饮图,加上“笼”的融合,使得全诗的意境更为渺远而清幽。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准确的语言描摹出诗歌无限广阔的意境的。

3.把握诗眼,体味语言的精妙。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充分表明了古人写诗时构思的辛苦,炼字的讲究。一个字用得好,往往会使全句、全诗生气盎然、灵动异常,这便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是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的句子。赏析古代诗词,若能把握诗眼,便能更好的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体味到诗人语言的精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有挺拔坚毅之美,落日映衬在茫茫的戈壁背景上,直线与曲线浑圆交融一体壮观而艳丽,这“直”与“圆”正是此诗的诗眼,别的字无法替代。赏读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载不动许多愁”道尽了诗人内心万念俱灰的伤感与无法排遣的惆怅之情,从而成为千古绝唱。这便是剖析全诗的诗眼。

4.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构建诗歌知识体系。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白描工笔、近景远景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的动景衬托山林的“幽静”。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虚实结合,表现了丰富的想象。

抒情:直抒胸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

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等。

其次,可以了解常用的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再次,要了解一些诗歌语言的特点。如:清新、平淡、质朴、绚丽、含蓄等。

当然诗歌赏析仅靠以上这浅陋的几点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同学们平时多注重积累,坚持练习,逐步提高审美层次,审美境界,从而实现质的飞跃。说到底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言:“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才是我们学习欣赏文学作品的真正目的,才是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习主要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标签:;  ;  ;  ;  

浅析中学入学考试中诗歌的阅读鉴赏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