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_陆宝泉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_陆宝泉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送桥小学 江苏高邮 225651

摘要:众所周知,“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动手实践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而想要真正的解决学生认知与学科性质的矛盾,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动手、动脑、动眼等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解决数学中的难点,为学生的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

一、论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1、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天生就对世界上的各种东西存在一定的兴趣,这会影响他们上课时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降低他们进行学习的效率。因为好奇心,小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并在上课期间不停地开小差。而如果在数学课堂上鼓励他们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数学的学习上。动手实践操作可以满足小学生那颗放荡不羁的心,动手实践操作正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活泼天性十分适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适合他们的一种教学方法。

2、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如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际动手操作中养成科学严谨、端正认真的好学精神,在数学课堂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解决各种各样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课堂动手实践操作后,会形成实践求学的精神,养成好学的认真学习态度。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1、注重课前动手操作习惯的培养。①收集信息,初获认知。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但不能完全受困于教材,应跳出教材,争取构建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课前,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生活实际,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并处理相关的信息。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教材资源得到丰富,并且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独立自主的性格也得到培养。如《平均数》这节课时,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平均数?学生深入现实生活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各科考试的平均成绩;各类的体育比赛的平均成绩;全年的平均气温;年平均工资;平均完成工作量等等。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学生深刻体会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从中了解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的搜集,学生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概念。在传授新课内容时,能更加轻松地接受与掌握。②制作学具,激发兴趣。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课前教师与学生都要动起手来,准备好教具、学具。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制作学具的任务,学生就需要用心去预习新课内容。为了准备好学具就要手脑并用,从而动手能力、比较、分析、综合各方面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新课内容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课前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并涂上颜色。学生为了涂得正确,就必须去预习几分之一的基本知识。课外的轻松氛围,让学生把制作学具的过程,当成是玩的过程,从而能用心的完成好学具的制作。课上能使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认识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意义所在,同时还要做好教学创新,转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态度。只有掌握数学教学方法,才能体现教学的人性化,才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恰当的操作方法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绳子,并通过自身的示范来引导学生将绳子折成不同的形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正确认识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小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但是也会出现思维杂乱等问题,所以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陷入困境。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引导学生的角度出发,确保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顺序,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出现混乱,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对数学来说,一定要具备系统性与关联性,而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结合,最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但是在这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激活他们对数学的喜爱,开拓他们的思维,用新旧知识构建出一套完善的食物链,在利用动手实践操作让数学知识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合理的发挥出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如,在进行“三角形”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确保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三角形”的含义,老师就一定要先从旧知识方面下手,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一条直线AB,在做出直线的垂线段,通过A点判断出平行的AB平行线。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三角形真正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巩固其他方面的知识,使得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因此,老师除了要把以上的工作做好,还应该从各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数学爱好,毕竟我们都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必然会有消极的心态出现。如,在教“圆的性质”知识的时候,老师应该合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收集一些关于圆的图片并做成教学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在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使其激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最好的符合国家人才的需求。

4、注重课后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手工制作能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信心和创造力,增添学习乐趣。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制作各种长方体模型。在做之前要求学生先画出要制作的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然后沿着图形的边缘线剪下,最后拼贴起来,长方体模型就做好了。有的学生在画图时不知道要留出粘贴的部分,在粘贴时发现了问题,于是又重新设计制作。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制作出各种不同的长方体模型,有书桌、电视机等。有的学生突发奇想,把长方体与其他立体图形拼起来,制作出别墅、飞机等模型。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入手,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确保教学的合理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所在,从而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金华.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81):89.

论文作者:陆宝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  ;  ;  ;  ;  ;  ;  ;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_陆宝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