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原子主义哲学家_原子论论文

伟大的原子主义哲学家_原子论论文

伟大的原子论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谟克里特论文,哲学家论文,原子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元前五至四世纪的希腊以雅典为首的先进城邦,不但经济繁荣,民主政治达到其鼎盛阶段;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绚丽多彩的希腊神话、宏伟壮观的荷马史诗、短小精悍的伊索寓言、精彩纷呈而寓意深刻的戏剧、富丽堂煌的建筑和精致的雕刻,使古希腊人陶醉在文艺百花园中。然而这一切成果不是在和平气氛中,而是在紧张激烈的平民反贵族斗争中取得的。这一斗争在哲学思想战线上呈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军对垒的阵势。在唯心主义学派甚嚣尘上的时候,以德谟克里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学派提出万物由原子构成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一光辉论断,不但把当时唯物主义哲学推到了光辉的顶点,同时开启了他与柏拉图为代表的希腊哲学系统化的新阶段。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哲学家。他的观点对近代唯物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现就有限的资料对德谟克里特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观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

德谟克里特(约前460—前370年)出生于爱琴海北岸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城,它地处希腊和小亚的中间地带的要道上,经济和文化相当发达。父亲达马西波斯是一位有资产和地位的贵族。德谟克里特童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小对财富不感兴趣,却酷爱学习,研究学问特别专心。一天,他在小屋读书,父亲命人在小屋附近宰杀一头牛,他竟毫无察觉,直到叫他祭神,他才发现刚才所发生的一切。他有一句名言:“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而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①这种蔑视富贵,献身科学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不满足于现成的书本知识,注意向广阔世界去猎取生动丰富的经验知识。德谟克里特自称漫游过大地的绝大部分,如埃及、巴比伦、波斯等地(有人还说他去过印度),听过当地学者和过路学者的演讲,他曾向波斯术士和巴比伦的星相学家学神学和天文学。向埃及祭司学几何学。在希腊本土他就学于原子论学说的创始人留伯基,留伯基除了向他讲述原子论学说,还介绍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这些都不断开扩了他的视野。由于他把全部精力花费在漫游各地获取知识,不从事财富的增值,所以很快花光了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为此,受到族人的指控。据说,他所在的城邦有这样一条法律:继承遗产的儿子,不能使遗产增值,却花完它,要受到法律惩处。可是,当他将《宇宙大系统》这部著作向人们宣读后,大家深为他的成就所感动,不仅法庭没有惩罚他,而且,城邦还给了他五百塔兰同的资助。

德谟克里特研究的领域很广。他观察天文、气象、地理和地震,探测过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还研究过园的切割,光线幅射、植物生长、医疗摄生等等。他和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过丛甚密。一次,希氏会晤他时,看见他正坐在大树下解剖动物尸体,可见他对动物亦有兴趣。他写了大量著作,卷帙之浩繁,内容之广泛,只有稍后的亚里斯多德可与之相比。公元一世纪的塞拉绪罗曾按照编排柏拉图著作的同样方式,编纂了德谟克里特著作。现在仅存有一个较完整的目录。目录分列伦理学、物理学、数学、技术、文学和音乐等五大栏,按四部(篇)一组编排了,有十二组,加之未列入五大栏的著作两组十八篇,总计十五组七十部(篇)。著名学者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著名哲学家生平和学说》中提到德谟克里特的著作有《巴比伦的圣书》、《迦勒底研究》、《环洋航行》等。可见,他涉猎了哲学、逻辑、物理、数学、宇宙天文、地理、动物学、医学、摄生、心理、社会伦理、政治历史、诗歌、音乐、绘画、语言、农业耕作、乃至军事等各方面的问题,“几乎探索了当时知识的一切领域。”②古罗马著名学者西塞罗赞扬他的著作虽然不是韵文,却富有诗意,笔墨生动,修词俏丽,行文萧洒,有雄辨的风格。他广博的知识和对气象较准确的预测,在当时很有名气。传说,盛夏的一天,人们正忙着割麦,他却要大家立即停下,先收藏好已割下的麦子,不久突然来了暴雨,不听信他的人遭到损失。他还根据对气象的观察预言橄榄的收成和油价会上涨,因而他的同胞视其为神人。他有如此广博的知识,无怪乎马克思称赞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他所积累的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正是他建立原子论哲学的重要基础,而原子论哲学是他的重要成就。遗憾的是德的著作几乎表失殆尽,仅留下一些残篇。传说,柏拉图对德谟克里特的著作十分仇视,并用火焚烧了他所搜集到的德谟克里特的著作。如果说,柏拉图是造成德谟克特著作丧失的嫌疑犯,那么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害怕他的光辉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愿保存其著作则是毫无疑问的了。否则为什么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保存得那样多,而德的著作却特别少呢?幸亏亚里斯多德及其门生很重视研究德谟克里特,他们的著作中引用了不少德的观点,以及对其思想的评述。有些还专门写书论述德谟克特,虽然这些著作也已大都佚失,但仅存的部分仍然保留了德的某些学术观点,这些残篇是研究德思想的重要史料,后人就是从这些材料中看到其原子论哲学思想的脉胳以及他对其它学科的一些论述,可惜,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广博的各科知识已无法被人们详知了。

德谟克里特跨越两个世纪,处在希腊国家由盛而衰的历史大转变时期,因而他的思想始终贯穿着科学和民主精神,其原子论哲学把希腊的自然哲学推到了顶峰,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二)

以德谟克里特为代表的唯物论哲学家已不像早期唯物论者那样用某种可以明显感觉到的物质实体如水、火、空气等来解释世界,而进一步探究了物质根源,并对构成万物根源的物质结构进行了各种解释。如阿那克萨哥拉提出粒子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是万物的“种子”,种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具有各种形式和颜色,种子的结合和分离,就成了事物的产生和消失。他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讲,事物是不能产生和消灭的,只能说是结合和分离,并进一步提出这种结合和分离的动力是一种叫“奴斯”的细微物质。从他的学说中,我们看到了“原子论”的萌芽。德谟克里特则进一步提出了在自然各界中只有“原子”和“虚空”存在的深刻见解。他主张世界万物是由一微小到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构成(“原子”的本意即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原子的特点是数量无限、坚固、充实、不可感知、不可毁坏和永恒不灭。它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本元素。虚空的特点是无限广阔、其中没有物质,它和原子一样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不断运动产生物体,没有虚空整个宇宙就是充实的一团,原子就无法运动,没有运动,物体也产生不了(所谓的“虚空”,还包括物质内部的空隙)。由于物质内部有空隙,物体才可能收缩和膨胀。德认为虚空和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世界的物质本原,这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空间理论,具有首创意义。德还认为原子在性质上虽无差异,但有精细、粗壮、形状大小、次序排列和位置等不同,故而由他们构成的万物就有千差万别,正像悲剧和喜剧,均由同样字母组成一样。这种观点克服了早期唯物论在万物中寻找一种或几种东西来解释世界本原在理论上的缺陷,而主张原子没有特殊性,因数量无限就可结合成多种东西,且解释了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一和多”的问题上,比早期唯物论者用几种物质形态解释世界本原的观点前进了一步。

原子如何构成万物呢?德认为原子本身有永恒振动的特性,它们在虚空中急剧地作直线运动,由于速度快不规则,因而彼此不断碰撞,形成一种旋涡,从而将一些同类原子集中到一起,构成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换言之,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的各种形式集合组成复合物,包括太阳、月亮、地球、均由原子构成,但属精微园滑的原子,因为球形是最容易动的。当构成灵魂的精细原子聚集在一起时,便产生了灵魂,当它们离散时,灵魂也就消失,生命便终结了。这种对灵魂的看法显然是幼稚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这还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作为这种唯物主义,它不能了解思维对物质的关系。”④但却否定了肉体消亡灵魂不死灵魂可以转世的宗教迷信思想。

这就是欧洲最早的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虽然它缺乏严格的科学实验作依据,而仅凭天才的猜测,但不失为一项重大的成就。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人们终于利用克鲁克特测微镜观测到了原子和原子运动。

德谟克里特还深刻阐述了物质运动和物质永恒性问题,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不断毁灭着的,这是原子自身不断运行的结果。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原子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物体的生成是由于原子的分离。也就是说物体的生存和毁灭都是以原子的永恒存在为前提的。他有一句名言:“世界有无数个,它仍是有生有灭的。没有任何东西从无中来,也没有任何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

德还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客观必然性,根本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他明确提出:“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他告诫人们不要相信命运,要相信自然,自然总是以最可靠的手段,“赢得那些伟大的希望,”只有愚蠢的人按照命运提供给他们的好处来安排生活,受命运支配的人没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但是,他在论述原子运动时,把原子的任何直线运动都看成是“必然的”,从而片面认为,任何困果联系都是必然的。他不承认有偶然性,认为它是人们对于某种因果联系无知而产生的观念。“人们虚构出偶然性的幻影为自己的无有理智辩护。须知理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反对偶然的”。在他看来,偶然性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因为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原因。他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假定有一个乌龟从上面掉到一个行人秃头上,这也不是偶然的,只要抬头一看,你就会发现天上有一只老鹰。刚才掉下来的乌龟,就是这只老鹰嘴上叨着的东西。人们的理智认识到这一原因,就会认为它们是必然的。把必然性等同于因果性,只强调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就使他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而被后世的唯心主义者利用。但他的“决定论”思想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神学目的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和科学。

德谟克里特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个自发的辩证论者,从他极有限的著作残篇中仍可看到他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前已述及物质自身运动的思想。他认为原子是通过自身的运动而形成宇宙万物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在于是否承认物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动力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德主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力量来自其内部,克服了他的先驱们从外部找动力的外因论。

其次,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他就是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世界本原的。他认为,世界的本原由“原子”和“虚空”这两个对立面组成。原子的特点是“充实”,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是“一”,而虚空特点是“松散”,它使自然界可以分割,使它成为“多”。原子和虚空各具有不同属性,因而两者互相对立,但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因而自然界总体是连续性和间断性、“一”和“多”的统一。

第三,关于矛盾转化思想。他说:“‘赤贫’和‘豪富’惯于变换位置”。指出了贫困和豪富的矛盾转化。又说:“大部分天性不能干的人由于练习而变成能干。”此例不但论述了能干与不能干的矛盾转化问题,还涉及到了条件这个辩证法的又一范畴。这里,能干与不能干的矛盾转化条件就是练习,若不经过反复练习,不能干不会转化为能干。

第四,关于量变质变思想。德谟克里特关于人们应占有多少财富时曾讲过:“不论豪富和赤贫在我看来都不好”。因为赤贫和豪富惯于变换位置,因为那些贪图财富并且被别人看作很有福气而又无时不想着钱财的人,就会被迫不断投身于某种新的企图,并陷于贪得无厌。终于做出某种与法律所不容许的无可挽救的事情来。”他又说:“当人们过渡时,最适意的东西也变成了最不适意的东西。”“如果某些赞扬你看来不能忍受,就把他们看作阿謏吧。”这些颇具有哲理的言论体现了量变引起了质变的辩证法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德谟克里特是一个朴素的唯物论反映论者。当时,通过一批哲学家的共同努力,认识论的基本前提——认识对象已比较明确。德把原子论的基本原则贯彻到认识论中,主张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把精神之物作为认识对象。关于认识的来源,德创立于古希腊唯物论反映论的最高形式——“影像论”。即认为由原子形成的客观事物的表面会流射出与其原形相似(带着事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纤细波流,在温润的眼睛中造成“影像”。这些“影像”通过空气作用于人的感官,如作用于人的眼睛就产生了视觉;作用于心灵就产生了思想等。如果没有这种影像透入人的感官,人是不会有感觉和思想的。他还进一步说:“任何艺术,任何科学知识,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此观点指出了人的知识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因而是后天才有的,说明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贯彻了唯物论反映论原则,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还进一步提出关于认识形式问题。他说,由于“影像”不同,作用于人的认识器官的方式不同,因而人们就有两种形式的认识:一种是“影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称谓“暗昧认识”,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一种是“影像”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理性认识,称谓“真理认识”。两者的关系是: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性,因为客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们的感觉也就随之变化。因此,感觉到它只能是表面的,不可靠的、暂时的。当“暗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尝、再触摸而知识的探求又要求精确时,真理性的认识参加进来了,它具有一种更精微的工具。”这种工具就是概念和思想。它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原子和虚空、认识原子的结合和分离这一复杂的过程。但是,真理认识必须依赖于暖昧认识提供的“影像”原料,因为理智才能纠正错误的感觉,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真理认识”是“暖昧认识”的深化和完成,德似乎已模糊地认识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和区别。

德谟克里特的这些见解虽然还不能科学地说明人们的认识过程,但肯定了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反映论使古希腊哲学在认识方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影像”论涉及到的认识论的范围和深度,及其较系统的提出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客观关系,认识的形式和途径等方面来看,“影像论”已经是一种系统理论,它对后世唯物主义认识亦有影响。但德的认识论尚有许多矛盾处:对认识论中许多问题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例如在两种认识起源上,将其看作是两种器官产生的不同认识。德认为感觉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思想是一种更为精微的原子构成的“影像”,透过感观直接和心灵接触而产生的。这就把两种认识割裂开来,从而否认了感觉和思想的联系,把思想仅仅是看成理性直观的结果。说明德尚未弄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他有时还片面夸大理性认识,忽略感性的作用,甚至将由感观得来的某些事物的性质,如甜酸、冷热、声、色味等说成是人为的。当然,在那个时代,人们更不可能懂得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三)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学说,还贯穿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以原子论解释宇宙的形成,星体和星系的运动、变化、创立了“天体演化论。”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星体和星系,它们都有形成的历史,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形成和毁灭着,这是无限原子在广阔的虚空中进行旋涡运动造成的,运动中由于形状、大小各异的原子移动方向不同,按照“物相同则合”的自然规律,就形成了球状的星体和星系。由于构成太阳的原子比构成任何其他星体原子的运动速度都快,于是便产生热、它像一个白热化的铁和一个燃烧着的石头。他推测:当月亮直接面对太阳时它就被照亮了,以至像自己发光一样,月亮上的阴影是由于它表面上有许多山峡、幽谷;银河是由无数个很小而相连的群星和游星汇集在一起而发的光。他还正确阐述了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只是因为视觉快于听觉,造成先后有别的感觉。关于尼罗河泛滥的原因,他也作了比较科学的解释。

由于德谟克里特潜心研究自然科学,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最终成为一名比较彻底的无神论者。他用原子和“虚空”取代了神在自然界的地位,认为有机生命包括人在内部不是世界外部带入,也非造物主所为,而是地球本身的机械运动和原子结合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人间的不幸、疾病和痛苦都不是神带来的,而是人们自己!“人们在祈祷中恳术神赐给他们健康,而不知道这种力量还在于他们自己;如他们无节制的去做相反的事情,他们就离开了自己所希望有的健康。”⑥

德谟克里特正确地解释了宗教的起源,认为人们之所以创造神,是因为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当人们对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如打雷、闪电、月蚀等感到害怕,又不从自然本身去解释时,便认为这些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祸首——神,这些奇异现象对人们生活或好或坏的影响,就是神对人们的赏和罚。他主张,只要认识自然现象,就能消除对其恐惧,同时也就消除了宗教观念。德坚决宣称:“并没有一个享有不死的本性的神。”显然,他已正确认识到宗教在认识上的根源,有力地评击了唯心主义宗教观,为后世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他还不可能了解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他对许多自然现象的解释亦冲破了宗教观念。

(四)

德谟克里特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也是进步的。他不仅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且认为社会文明是人类自己逐渐创造出来的。人们最初曾过着衣食匮乏的群居生活,后来,在“需要”的影响下,靠双手和智慧,逐步从蒙昧走上文明。人类的奋斗史告诉我们,技艺和文化不是神赐予的,而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在这一进程中,人们对自然的摹仿是很多的。在许多事情上,人类是摹仿动物的小学生:向蜘蛛学习织布;从燕子那里学会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鸣鸟那里学会唱歌,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前进的。

德谟克里特生活的时代,雅典也因战败而衰落,贫富分化加剧,民主政治岌岌可危,而他的故乡阿布德拉却处于繁荣时期。他周游列国,可能目睹了各种政治制度的优劣,青年时代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又有过美好的感受,所以他拥护民主政治。他有一句名言:“民主制度下的贫困胜似帝王统治下的所谓幸福

,正像自由优于奴役一样”⑦他积极参加故乡的反贵族斗争,还用原子论论证了民主政治的合理性。他指出,正如世界是由原子组成一样,国家则由许多公民组成的,少数贵族专权是不合理的。大家要像对付毒蛇猛兽一样用法律来对付贵族的专横。他斥责守财奴的贪得无厌,倡导公民要把国家的事务摆在重要位置上,尊重法律,长官和最贤明的人,城邦内所有公民互助友爱,致力和平,富有的公民应该尽量关心贫穷的,借钱给他们,给他们以帮助,才会有同情、友爱和公民间的和谐。只有全体公民生活有保障,社会才会繁荣。

德谟克里特的伦理道德思想的中心就是要得到精神上的宁静。他说:“人们重视灵魂胜过肉体是对的,因为灵魂的完善可以纠正肉体的劣势,而强壮的身体如果缺乏理智是不能改善灵魂的。”“对人来说,最好的方式是使他的生活尽可能的快乐,尽可能减少痛苦。”只有通过有节制的享受和生活上的宁静和谐,才能将人引向正义和善。

当然,德谟克里特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说,“一生没有宴饮就象长途跋涉而没有旅店一样。”但他强调:“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爱情方面过度的人,快乐是短暂的,只有吃喝时才有,而痛苦却很多。因为对同样东西的需求会不断发生。”相反,“在灵魂中的理性,却是习惯从自身获得幸福。”很自然,他主张理性节制情欲。他不仅劝说富人节欲,而且劝穷人节欲,认为这就能遏制社会矛盾,大家都会知足常乐,一切纷争便烟消云散。这就是他为救治奴隶制国家衰落开的“伦理处方”。这和他的前述政治主张相吻合。这些学说对亚里斯多德的政治思想有一定影响,故有人称他为亚里斯多德的先驱。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社会观亦有落后的一面,他敌视奴隶,称奴隶为愚蠢的人,应当受优秀人的支配,“优秀人是本性命定了来发号施令的,”“应该像使用我们身体上的四肢一样来使用奴隶,用每一个来完成一种特定任务。可见,他仍是奴隶制度的维护者。他还歧视妇女,认为妇女不应该动口舌,“那是很危险的”,妇女亦没有资格参政,“她们的美德在于依赖男人”,“为男人服务”,他甚至宣称,“接受一个女人的命令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侮辱”,这说明他的社会观点亦有不少唯心主义成份。

(五)

综上所述,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已把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推到高峰,在本体论、认识论、运动观以及宇宙论等方面都有了比较系统的观点和完整的体系,这些理论接近客观事实,符合科学真理。特别是原子论不仅提出了更优化的本原,而且能够说明本原与万物相互转化的具体过程,这是先前哲学所不可批拟的。德以后,原子论虽有发展,基本理论没有重大变化。原子论既是哲学理论,又是科学假说,在科学不达的古代,更体现了其天才创造。他在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精辟的见解及进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使他倍受人们敬仰,活着的时候,阿布德拉人就为他塑了铜像,给他经济资助,死后举行隆重葬礼。后世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进步思想家对他在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卓越贡献给予崇高评价。革命导师列宁还称他为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斗争中唯物主义路线的代表。

但是,我们不应忽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德谟克里特唯物主义观点是有缺限的,在电子建立后,人们都知道,原子是可分,而且同质物质不论大小在空中运动时速度相同,他的虚空说现在看来亦有问题,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任何空间都有物质充实着,绝对的虚空亦是不存在的,他学说中还有一个重要错误是机械论,不懂得事物的运动是由于事物内部存在矛盾,只承认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这样容易导致宿命论。其社会历史观亦带有不少唯心主义色彩。

然而,暇不掩玉,纵观这位伟大学者一生的成就,其缺点是微不足道的。他和亚里斯多德一起为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①《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88年版第1062页。

②《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88年版第1020页。

③《马恩全集》第3卷第146页。

④《马恩全集》第3卷第3卷第178页。

⑤《希腊哲学史》人民版社88年版1054页。

⑥同上书1058页。文中许多引言大多出于此书,不一一引出处。

⑦《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20页。

标签:;  ;  ;  ;  ;  ;  ;  ;  ;  ;  

伟大的原子主义哲学家_原子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