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述评_主观幸福感论文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述评_主观幸福感论文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主观论文,人格论文,幸福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幸福的话题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但哲学与社会学家往往根 据外在的、尤其是研究者自定的标准,来衡量人们的幸福感,而心理学家从被研究者的 立场和主观感受来研究人们的幸福感,认为幸福是根据主体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 和整体评估,即主观幸福感(Su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它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 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SWB包含三个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因素:对个人生 活的整体评价(生活满意度),近期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频率。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一个 焦点是对幸福感的预测,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许多研究发现,外 在的因素如人口统计项目(性别、年龄、教育、职业地位、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员工 地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1],而情境因素和日常生活事件对SWB的影响可能主要 在短期内[2]。在预测幸福感时,人格因素即使不是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 、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3]。

本文回顾有关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事实,概述人格与幸福感关系的理论 ,对人格预测幸福感的优点与局限性作以检讨,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

关于人格与SWB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三、大五人格维度及一些具体的人格特质 与SWB的关系上。

1.大三人格与SWB

大三人格与SWB的关系是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向三个维 度来研究人格与SWB的关系。Eysenck(1983)指出“幸福可称之为稳定的外向性……幸福 感中的积极情绪与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这样的性格容易与他人自然和快乐地相处。同 样,抑郁性和焦虑性产生消极的情绪而不是幸福感,因而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与不幸福 相联系。”[5]Gray(1981)提出,外向者对奖励信息敏感,所以外向者更快乐。神经质 个体对负性情感的反应更敏感,所以不如非神经质者快乐。Tellgan(1985)、Eysenk(19 87)、Larsen(1998)也认为,外向表示对积极情感的敏感性,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具有敏 感性[6]。Frances et al.(1998)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 生被试所进行的研究表明,EPQ分数与幸福感分数的相关模式具有跨国的一致性,幸福 感与外向性的相关在0.41至0.49之间,与神经质的相关在-0.39至-0.57之间。总之,众 多研究一致表明,外向性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幸福感存在 负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

2.大五人格与SWB

大五人格与SWB关系的研究是以Costa & McCrae的人格的五因素理论为指导,研究外倾 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公正性与SWB的关系。在人格五因素中,外倾性 、神经质与SWB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SWB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 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SWB;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 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降低SWB。但其余三个因素,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公正 性与SWB的关系的研究较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

Costa & McCrae(1982,1991)的研究表明,五个因素全部与SWB存在显著相关。其中, 经验的开放性同时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公正性与SWB的关系模 式是一致的,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能够提高SWB。

Costa & McCrae的观点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如Furnham & Cheng(1997)[11]用

Costa & McCrae的NEO-FFI测验考察了人格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幸福感分数与外 向性(r = 0.39)、神经质(r = -0.44)、宜人性(r = 0.39)、公正性(r = 0.31)和开放 性(r = 0.26)等因素均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5个人格因素解释了幸福感分数的4 3%的方差,而神经质、外向性与公正性等是预测幸福感的有效因素。

但DeNeve & Cooper(1998)所做的一项元分析表明,开放性与SWB并不相关。笔者(2003 )对我国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严谨性与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正相关,与负性 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支持了Costa & McCrae(1991)的观点。但在宜人性和开放性两个 纬度上的结论不尽一致。宜人性与正性情感不相关,开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 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负相关,而不是正相关,这也与Costa & McCrae(1991) 的结论不同。

Costa & McCrae提出,外倾性导致积极情感,神经质导致消极情感,主要是由于气质 的作用。这种气质观认为,外倾者比内倾者更为高兴和活泼,而情绪不稳定的个体易于 产生消极情感。经验的开放性能同时增强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体验,对幸福感具有 经验性的作用。宜人性和公正性通过创造使人快乐的环境及生活事件而对SWB具有工具 性的作用,这些工具性的人格特质引导人们去面对特殊的生活事件从而影响SWB[8]。

DeNeve & Cooper(1998)并不同意Costa & McCrae的观点。他们指出,SWB不仅与人际 关系的数量(外倾性)有关,而且与人际关系的质量(宜人性)有关。因此积极情感既可由 外倾性来预测,也同样可由宜人性来预测;公正性具有双重的作用,有责任心的人为自 己确立了高目标,倾向于在工作情景中取得更多的成就。我们认为,开放性、宜人性或许与幸福感都存在复杂的关系,宜人者在宜人的同时可能会过度克制和压抑自己,虽然避免了过多的人际冲突,但难免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开放性包括智力、文化和创造性,也许,由于缺乏确切性使得开放性对SWB缺乏强大的预测力。

3.其他人格特质与SWB的关系

已得到验证的与SWB相关的具体人格特质主要有自尊、乐观、自我概念和控制点等[12] 。Scheier & Carver(1985)指出,乐观代表了期待自己生活中出现有利结果的普遍趋势 ,如果一个人期待的是积极的结果,她将会朝向自己设定的目标来努力,这种行为模式 使得乐观者比悲观者能够更顺利的达成成就目标。Lucas & Diener(1995)发现自尊与

SWB存在相关,但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相关并不具有普遍性。控制源 倾向反映了人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倾向性,一般认为,内控者的SWB较高(Veroff & Etal1981,Parks1984),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应激方式。自我概念也与SWB有关,自我和谐的人的SWB较高,自我不一致者SWB较低[13]。

DeNeve&Cooper(1998)[1]对以往148项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在所检查的137种与SWB 有关的人格特质中,相关最大的是压抑的防御性(repressive defensiveness)、信任、 情绪稳定性、机遇—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chance)、顽强(hardiness)、积极情感 、内向性集体自尊(private collective self-es-teem)和紧张。压抑的防御性、紧张 、机遇—控制点与SWB的缺乏有关,顽强、控制需求、信任对积极归因如何与SWB相关提 供了预测。

当考虑到大量特殊人格特质时,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会产生两个问题。首先 ,研究者如何确认何种人格特质是重要的?人格特质的数量是无限的,并且新的人格特 质经常被提出来,难以界定何种特质对SWB有影响。如DeNeve & Cooper(1998)曾尝试对 137种与SWB有关的特质以广泛的人格分类进行归类,因为其中的许多构想是重叠的。然 而,难以界定何种构想确实是重叠的,何种构想是相异的,更重要的是,难以确定何种 构想对SWB是最重要的,因为许多相似的构想并没有反映相同的内容。其次,人格特质 与SWB何者为因何者为果尚难以界定,或许不同的人格特质都受到了总体幸福感的影响 。例如,神经质的人同时具有消极的认知和情绪。可能神经质的人对消极的刺激具有特 别的反应系统。因此他们体验了更多的不愉快的情绪,这导致了消极的思想。然而,另 一种可能性是,神经质者习惯于从事件的消极方面考虑问题,因而体验了更多的不愉快 情绪[13]。

二、人格与SWB关系的理论模式

人格何以与SWB相关?人格理论家、认知心理学家和SWB的理论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人格 与SWB的关系。

1.气质模式(Temperament Models)

气质模式的拥护者提出了SWB的生物决定论,其中有动力平衡模型和心理生物学观。

Headey & Wearing的动力平衡模型提出,每个人都有常态的均衡水平的SWB,这种均衡 水平的SWB是由个体的气质决定的。遗憾的是,此类研究并不能说明生物因素是否真正 决定了适应效应,人们的适应行为是由于在反应时生物的调整点的作用还是人们改变了 目标并且运用了应对策略?

第二个对人格与SWB关系的气质解释来自于Gray的情感易感性理论(1981),该理论认为 个体差异主要是由两个基本的脑动力系统的差异造成的:行为激活系统(BAS)对奖励和 非惩罚性信号敏感,通过奖励调节和控制行为倾向;行为抑制系统(BIS)对惩罚和非奖 励性信号敏感,通过惩罚调节和控制行为倾向。但Gray的模式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形成 了这种易感性。外倾者的易感性是否反映了他们比内倾者对奖赏刺激更强烈的反应?或 者外倾者仅仅伴随了更多的奖赏线索?

2.一致模式(Congruence Models)

一致模式认为个人与情境的适合能够说明人格对SWB的影响,只有当人们的人格与情境 相适应时个体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这一模式能够解释外倾者高水平的SWB,例 如外倾者在社会情境中更幸福,如果外倾者住在修道院或尼姑庵,将比内倾者更不幸福 。Kette(1991)发现,外倾的囚犯不如内倾的囚犯幸福。Diener和他的同事(1992)发现 ,外倾者独居的人少,在社交性职业中工作的多。然而,Diener等(1984)对人与情境的 匹配模式提出了相反的证据。他们发现外倾者无论是独处还是与他人在一起,无论是工 作在社交性职业中还是非社交性职业中都比内倾者快乐。因此,虽然环境与个人的人格 匹配使人们有时会反映更积极,但人格对SWB的效应并非一致模式所能完全解释。

3.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s)

认知模式提出,人们加工奖赏和惩罚信息的方式,而不是对这些刺激的生物敏感性决 定了幸福感。这种模式的早期理论之一是过分乐观者原则。过分乐观者原则认为人们加 工愉快信息比不愉快的信息更准确和有效,或许人们加工愉快信息和不愉快信息时精确 性和效率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水平的幸福感,那些能够回忆更多积极刺激的人更有可能报 告他们是幸福的。

Scheier&Carver(1985)的气质乐观理论也认为认知加工影响幸福感。在该模式中,认 知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了外在的情景和SWB。在他们看来,乐观代表了人们期待有利的 生活结果的普遍趋势,那些相信自己的行为将导致有利结果的人会坚持自己的行为,那 些相信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人将会放弃努力,脱离他们设定的目标。

除了对未来的积极思维的效应外,研究者也开始考察对未来、自我和世界的消极思维 的效应。Abramson et al(1978,1989,1992)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经历了消极的事件后 ,那些把事件归因于稳定的、普遍的内部因素的人变得压抑。具有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 人的过去的生活可能在多数事件都是压抑和失调的。

然而,Diener E D&Larsen R J(1999)指出,认知理论家有可能颠倒了因果关系。他们 认为,消极的信息加工偏见会导致消极的情感,但不愉快的心境也会引起消极的认知和 认知偏见[15]。原因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样适用于乐观。Smith et al(1989)指出,乐观 与SWB的关系由神经质所调节,当控制了神经质的分数时,乐观与SWB的关系消失了。

4.目标模式(Telic Models)

当人们对幸福的理解集中于特质与快乐的关系时,一些研究者认为特质未能对人格提 供完整的图解。Cantor,Little,Klinger与Emmmons等研究者认为人格不仅包括特质,而 且包括了个体努力奋斗的主要目标。只有当了解了个体生活中推动他们行为的目标时, 才能理解一个人的人格。目标的内容,个体达成目标的方式与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成功与 失败将影响人们的幸福感[15]。

Diener & Fujita(1995)发现即使在控制了人格特质后,资源和努力也影响了SWB。

Diener et al(1999)认为,人格、目标和资源间的关系必须从纵向得到更充分的检验, 在界定原因的结论之前原因的模型应提前设计出来[15]。

三、人格对SWB预测力的优点与局限

1.为什么人格对SWB是重要的

为什么人格特质强烈地预测了SWB?首先SWB的概念和测量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大部分时 间或持续较长时间内的生活状况,因此,在测量SWB时,人们心境的瞬间变化被忽略。 人格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稳定性,更可能对SWB具有强烈的影响。其次,情境变量对幸 福感仅有短期的微弱的影响,例如生活事件在短期内影响了人们的SWB,人们通常对生 活事件做出直接反映,然后,就恢复到由人格决定的稳定的基线水平(Headey &

Wearing,1992)。第三,人格通过影响与SWB相关的其他因素从而影响了SWB。例如社会 支持与个体SWB的相关,或许是因为外倾者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体验了更多 的正性情感。同样,SWB与应付方式的关系反映了神经质的影响,那些情绪稳定或者说 低神经质的个体具有良好的应付方式,因此体验了较少的负性情感。

2.为什么特质并非SWB的充分条件

虽然特质对SWB具有强大的预测力,但并不能够对SWB做出完整的预测与解释。

首先,两个概念间的简单相关留下了太多未能解决的问题。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特质影 响SWB的过程和机制是什么?正如Emmons(1995)指出的,特质可以为人们提供概括化的解 释,但由于它们未能提供机制和结构的信息,特质并不能完全解释SWB。

同时,特质对SWB的解释忽视了许多令人迷惑的评价问题,因而,在测量水平上是不完 全科学的。Schwarz & Strack(1991)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内心建构了生活满意度的判断 并且运用了在访问时显著的信息,这表明,生活满意度是在特殊情境中随着特殊目的而 变化的。

除了这些方法上的问题之外,Diener(1996)就人格为什么不能完整地解释SWB提出了几 个理论上的原因[2]。

首先,当在短期内预测SWB时,人格通常是比情境因素更弱的一个预测。只有当集中在 长期水平上的影响时,人格才对SWB具有强大的预测作用。要想在一个特定时刻预测一 个人的情感并完整的理解SWB,情境因素需要得到评价。

其次,环境因素有时导致SWB的持续差异,在跨国调查的基础上,Diener(1995)发现, 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方面的能力的差异与SWB的差异相一致,民族的财富与SWB的相关为0.64(Diener,1995)。Diener(1996)指出由于同一民族生活在相对同质的环境中,潜在的 环境对个体差异影响的效应被低估。因此,当环境影响小的时候,人格的影响更为明显 。然而,当要解释群体、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环境的影 响可能很大。

最后一个原因来自于遗传力的估价。虽然,遗传力解释了SWB一半的变异,其余50%的 变异归于遗传以外的因素(Diener,1996)。此外,目标奋斗、日常生活事件、良好的人 际关系及“流溢”经验都对SWB有贡献。同样,人口统计因素与人格的结合增强了对SWB 的预测力(Eden,1980)。在特质途径之外,Diener&Fujita(1995)发现,一些资源,尤其 是那些与个人目标有关的资源预测了生活满意感。而且,虽然许多单一资源不能强烈预 测SWB,个人所有的资源如金钱、相貌、健康、个人的社会支持等一道可以解释SWB的重 要变异。

总之,虽然人格对长期的SWB相当重要,社会情境和生活事件对短期的SWB更为重要, 同样,基于人格和生物社会变量的模型比单独任何一个方面都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解释。

四、SWB与人格的未来

虽然,人格特质与SWB存在强相关,但特质并非影响SWB的唯一因素。特质与SWB的相关 性不能解释SWB基本的过程,特质也不能解释个体内部SWB的变异。

关于人格与SWB关系的未来的研究应揭示以下问题:第一,特质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储 存在神经系统中的?如此才能了解人格影响SWB的生理机制。第二,特质与SWB是否存在 直接的线性关系?是前者影响后者还是后者影响前者,抑或二者相互影响?是否由于其他 变量的存在缓冲了二者间的关系?如此才能揭示人格影响SWB的过程和心理机制。第三, 如果人格影响了个体长期的幸福感的水平,社会情境和生活事件导致了SWB在一定时期 的变异,那么人格是如何与社会情境及生活事件发生交互作用而影响的SWB?第四,以往 对影响SWB的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和情境方面,而忽视了认知因素(包括人们的幸 福观、生活决策、社会比较等)对SWB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整合人格、情境和认知对 SWB的综合影响。第五,现有有关人格与SWB关系的研究几乎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完成 的,现有的结论和成果尚需在多文化背景中去发展和完善。

致谢:衷心感谢美国伊利诺斯大学Ed Diener教授,密执安希望学院David Myers教授 ,荷兰Erasmus大学国际幸福感数据库Ruut Veenhoven教授和Carla DenBuitelaar女士 及挪威东挪威研究所Joar Vitters博士等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标签:;  ;  ;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述评_主观幸福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