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清代《论语》诠释的范式意义-《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读后论文

激活清代《论语》诠释的范式意义-《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读后论文

【黄海书评】

激活清代《论语》诠释的范式意义
——《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读后

温庆新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

摘 要 :柳宏教授所著《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一书,通过对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路径的挖掘,采用哲理总结与文献考辨相结合的学术史研究方式,试图多角度揭示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的特点及其学术史价值,有助于充分激活清代《论语》诠释的范式意义。

关键词 :地域学派;《论语》;清代

当今国家文化自信的建构往往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论语》作为重要的经典作品,理应成为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对历代学者的《论语》诠释进行细致研究,将是深入承继《论语》思想的重要前提。扬州大学柳宏教授新著《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1] 一书,试图从地域学派细致分析清代《论语》诠释的突出特点及其学术史意义,为我们如何进一步承继历代《论语》诠释经验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亦有助于多角度探讨《论语》对当今国家文化自信建构的参考价值。

《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一书共分八章,除第一章《清代〈论语〉诠释地域分布与学派归属》重点概述清代《论语》的注家、学派划分依据及其归属外,第二章至第八章则以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常州学派、浙东学派、岭南学派、湖湘学派的《论语》诠释特点,分而述之。应该说,该书相关论述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以翔实的资料、深邃的考证、多元的视角及精准的见识,细致全面地揭示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的特点及其学术史价值。具体而言,有以下几大突出特点:

一、哲理总结与文献考辨相结合的学术史研究范式

该书试图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思高度,总结先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与特点对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内容选择的影响。比如,谈及清代不同学派的《论语》诠释具有重视名物训诂之一面时,指出:“追寻名物命名之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体察古人思维的重要路径,逐渐形成了训诂名物制度的科学。”在此基础上,该书敏锐地把握住清代吴派、皖派等不同地域学派皆“精于”《论语》名物训诂的关键缘由,认为古人普遍存在通过名物探考“阐明其撰著动机为探求事物命名的缘由,寻求一条声音和意义对应的规律”等学术诉求。

当然,该书对清代不同地域学派“精于”《论语》名物的评价,又能从清代整体学术衍变史迹中进行细致定位。众所周知,乾嘉时期的经学研究,已由清初反对宋学空疏的经世致用思潮转向尊古崇汉的考据实证、并以汉学为正宗。在这种情况下,吴派、皖派重视《论语》名物训诂,就是“反对宋学空疏,倡导实证学风”的典型体现,也取得了卓越成就。由此,该书在总体评判清代吴派、皖派等不同地域学派进行名物考证的异同之后,亦能对派内不同学者的具体名物考证作出准确的学术史定位。比如,该书认为在清代皖派的《论语》诠释著述中,江永《乡党图考》首开“名物训诂专题研究先河”;而江永重视《论语》名物考的缘由,与其“藉名物溯‘圣迹’”之用心紧密相关。“为《乡党》寻源,为彰表圣迹”,江永通过“以图释经”的方法,在进行名物训诂时注意从“编撰体例”上着手。正如该书所指出的,《乡党图考》卷一以《孔子先世图》《孔子年谱》来追溯孔子生平,卷二以“圣迹”为题进一步详考孔子足迹;尤其是,江永精通“三礼”,使得其“有能力解决礼制记载方面的若干疑难问题”,以至于江永能够对《乡党》篇中礼仪、名物、制度进行详细考辨。由此可见,在细致阅读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著述的基础上,该书在分析吴派、皖派“精于”《论语》名物的缘由时,不仅能够将相关著述置于清代学术背景中加以客观定位,又能充分考虑不同学者的学养与个性选择对其进行《论语》诠释的影响,进而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哲思层面宏观把握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的优劣与得失。

二是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进行细分,才能让产品定位更加精准。可以肯定地说,50岁以上的消费者基本不可能花钱购买表情包。“表情包经济”的主要消费对象大多数是90后、00后,这一代青年人在消费上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显现出自己的特点,总体而言,目前大家的重视还不够。如何把握他们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在消费时的不同特点,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该书从多元视角揭示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特点时,除了揭示不同地域学派之间的异样旨趣外,又能从中窥见各派《论语》诠释的共通之处。比如,该书认为扬州学派的《论语》诠释体现出贯通的特点,与常州学派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将《论语》诠释的重点集中于“变法改制等‘微言大义’”相比,二者虽然意图各异,但皆体现出“视野开阔,在经学观念上能够会通诸家,不别古今”等诠释特色。

二、多元视角探讨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的特点

从著书体例切入,不仅能够深入探究具体书籍的体式与流变,而且能够详细分析该书籍的书写意图与范式意义。因此,抓住著书体例的差异化选择,能够深入挖掘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路径的异同,以便从诠释意义的角度客观定位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的学术史价值。比如,该书认为吴派的《论语》诠释特点之一,重在“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音训诂,以求经文原意真义”的思路,以此客观总结吴派《论语》诠释的研究路径:“准说文、重训诂、采古义”。而“准说文”的诠释路径,使得吴派《论语》诠释在注释经典上常以《说文解字》为据,进而促使吴派《论语》诠释“不改古训”“审音求义”的诠释路径与《说文解字》围绕文字本义展开的编撰体例相一致。“重训诂、采古义”的诠释路径,促使吴派《论语》诠释强调字词训诂必须以汉儒的笺注为据,以此反对宋学的空疏,最终形成“扬汉抑宋”的治学旨趣。由此,深度挖掘吴派《论语》诠释的路径,使得该书不仅看到吴派《论语》诠释奠定乾嘉汉学治学旨趣等基础的时代贡献,亦深度见及吴派《论语》诠释“专汉经有余,尊古说过分,阐己意较少,涉现实不够”的历史局限。

第三,增强业务程序的时效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会计信息化管理,大大地缩减了企业财务管理时间,将企业财务与业务联系在一起开展协同管理,保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另外,财务人员利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完成财务信息的动态管理,利用庞大的信息网络,将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经济业务均纳入进去,在对其处理与追踪,有利于企业工作人员查询所需财务数据,加强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可见,将哲理总结与文献考辨相结合,使得该书的相关论述方式与评判意见皆可称为公允,从而形成一种思辨严谨、论说有据的学术史研究的典型范式。

三、重视对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路径的挖掘

正如该书所言:“任何事物从某一特定角度观察,便能揭示出某种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若换一种视角考量,常常又能发现新的个性及特征。”故而,该书首先基于不同地域学派的角度,并置于清代学术发展史的视域下,详细勾勒了不同地域学派的学脉衍变与学派内部的学脉传承,以此探讨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的典型特征。 例如,该书第四章论及扬州学派的《论语》诠释特点时,首先理顺扬州学派与皖派的学术承继情形与差异之处,尤其是详细分析了乾嘉汉学传统对扬州学派的辑佚、校勘、注释等方面的影响。此类前提讨论,是为了便宜从“后先相承,渊源有自”的角度,全面定位清代汉学发展对扬州学派及其《论语》诠释的影响。其次,该书详细梳理了刘台拱《论语骈枝》、焦循《论语通释》《论语补疏》、阮元《论语论仁论》《论语校勘记》《论语解》、刘宝楠《论语正义》《论语注疏长编》、刘恭冕《何休注训论语述》等清代不同时期扬州学派进行《论语》诠释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在此基础上,加以精准的学术总结。如认为《论语正义》“乃鸿篇巨制”、《论语论仁论》“专一论‘仁’”、《论语通释》“惟训诂求义理”,相关论断可谓精简到位、一语中的。再次,该章试图从多维角度系统分析扬州学派《论语》诠释的典型特征。如从“风景独特”的角度,探讨扬州学派《论语》诠释之父子共治、长短交融、体例多样的独特现象;从“证实运虚”的角度,探讨扬州学派《论语》诠释“证之以据、验之以理”、虚实结合及义理并重的治经追求;从“精深邃密”的角度,探讨扬州学派《论语》诠释著述如何在承继纷繁复杂经学传统的同时,进行资料翔实、考证邃密的“大胆质疑”与“精深阐发”;从“兼采贯通”的角度,分析扬州学派《论语》诠释著述如何会通吴派与皖派、平分汉宋与“兼采诸家”,促使《论语解》等著述“由专精之学汇为贯通之学”,最终形成扬州学派“具有通脱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学术胸襟,能够广征博采、兼收并蓄,多闻能抉,多见有识”的学术特点。这就使得诸如《论语骈枝》“兼采汉宋,故是书之作虽仅十六则,然考证名物,研精理义,兼而备之”等诠释特征,具有“不专一家,而惟是之求”的学术价值,从而具备“供后学比较参考之用”的意义。此举使得该书能够充分以扬州学派《论语》诠释著述为基点,进而扩展到扬州学派的全部治经特点,以便充分探讨扬州学派《论语》诠释特点的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此类揭示方式与论断结论,亦见及对常州学派、浙东学派及岭南学派《论语》诠释特点的探讨之中。

由此可以看到,文章中对于语义含义和语用含义的理解冲突加深了文章的内涵,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读者来说,这种语言上的冲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给读者带来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而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讲,《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冲突则是研究语义学和语用学意义相关的有效真实的语料,对于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和文章所著时期的交际风格的研究与深入的理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再如,该书注意从撰书体例的特殊性,探讨不同学派《论语》诠释的目的意图。典型之例,该书论及常州学派的《论语》诠释时,以刘逢禄《论语述何》的撰写体例为主,认为《论语述何》作为一部《论语》“选注”,但“所列经文,不标篇章,直接引出有关经文,且并不全章完整标引,有不少是分割的句子”等“简明、集中与不便、困难的矛盾”体例,体现的是刘逢禄“直奔公羊学”的强烈倾向;甚至,刘逢禄“常援何氏‘三世说’来说明《论语》之微言”,从而与其在《论语述何序》所言“《论语》总六经之大义,阐《春秋》之微言,固非安国、康城治古文者所能尽”等表达相合拍。由此,该书认为常州学派《论语》诠释“从乾嘉考据走向了今文义理,从文字训诂、典章制度走向了‘微言大义’,从‘故纸堆’走向了损益变革的社会发展现实”,从而有别于其他地域学派的《论语》诠释特点。

要之,该书试图全面总结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的特点,以此探求不同地域学派进行《论语》诠释时如何据此形成一种否定清初宋学空疏、佛老杂糅的文化诘难倾向,进而导源出晚清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时对腐朽制度进行反思的诠释格局,据此探讨清代不同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的衍变脉络与当时社会发展、民族命运的关联意义。可以说,该书所言文献翔实充分,视角独特新颖,结论中肯可靠,颇能启示来者。

参考文献 :

[1 ]柳宏. 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

Some Comments on Annotation about Analects of Confucius of Regional Schools in Qing Dynasty

WEN Qing- x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

Abstract :InAnnotation about Analects of Confucius of Regional Schools in Qing Dynasty ,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annotation path of various regional schools abou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a method of combining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literature review, h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hools.

Key words : Regional School;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Qing Dynasty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2019)03-0138-03

DOI :10.14168 /j.issn.1672-8572.2019.03.25

收稿日期: 2019-04-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 CZW008 )

作者简介: 温庆新(1987 —),男,福建泉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小说史及小说文献、近现代学术史。

(责任编辑 :王 芳)

标签:;  ;  ;  ;  

激活清代《论语》诠释的范式意义-《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读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