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论文_金伟强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论文_金伟强

——打造特色村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第一中学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建设工作的逐渐深入,南方多地区城镇建设工作开始呈现多元化态势,从长远发展而言,特色村镇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品质,通过精心布局,有效实施,逐渐走出一条更加符合浙江省情,富有浙江特色,彰显浙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关键词】:特色发展;城镇化;绿色城乡;环境品质

十八大报告中曾经鲜明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这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作出相关部署,而更是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全力构建特色化的“地方版”,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州,还是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和东北地区,都已经针对地方发展特色设计出城镇发展具体目标,例如,贵州省提出要“走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云南则提出“稳步推进,城镇上山”,作为老东北工业基地的黑龙江在未来城镇发展中更加注重“工业化牵引城镇化”,而煤炭大省山西,则结合未来发展提出“探索”以矿建镇的模式,进一步推动矿区城镇化,从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值得注意的是,已经超过10余个省份开始特别强调引入环保化建设理念,让城镇发展尽享环保之风。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人居发展角度而言,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努力推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城乡面貌、群众就业和公共服务同步发展,让群众在城镇生活得更省心、更安心、更舒心。温州城镇化发展已经伴随浙江省城镇发展而全新起步,着力营造更适合人居的新型城市。

一、打造全新“温州模式”,推进基础建设一体化

“温州模式”曾经凭借其“以家庭工业为基础,以市场化为纽带,以购销员队伍为骨干,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特色”的优势,在国内掀起制造业的浪潮。毫无疑问,“温州模式”凭借有效的规划,实现了最佳发展。而温州城市发展也坚持严格规划、认真推进、高标准执行,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塑造了属于自身特色的城镇化发展的“新温州模式”。 按照“城乡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布局一盘棋”思路,温州城区与农村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实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做到重点推进,合理布局,全市建制镇从改革开放初的18个发展到“十二五”规划结束后的146个,建制镇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66.7%,新型城镇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全市建制镇已经形成以柳市镇、龙港镇为代表的30个经济强镇为龙头骨干的城镇化群体,实现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他、交通布局、土地利用的“多元化规划”发展的融合,实现了城镇发展经济与居住之间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温州市将城镇发展重点落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城市绿色智能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区转型、城市协调发展机制等层面。经过十几年发展,温州已经逐渐逐渐发展成为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新型都市,虽然城镇只有28万人口,但已经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市”,城市环境也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呈现出生机勃勃之势,文明卫生城市美誉见证了城市规划的华丽之美。

二、以城乡同治为抓手,推进人居环境生态化

把环境美作为建设美丽乡村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温州市城镇发展的理念所在,深入开展城乡同治,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一座郁郁葱葱地城市跃然于地平线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州环保化处理方式开始更加新颖化,超低排放、污泥发电、工业固废变废为宝等众多的环保新词开始在温州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成为核心动力,融入到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十二五”期间,温州市城镇化进程显著,每年都保持着8%的速度推进,而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四项主要污染物却始终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态势,城镇化给温州人民带来的是生态和谐的绿水青山,是宜居和谐的“山水文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2014年年底之前,温州市所有燃煤水电机组都完成脱硝脱硫工程,虽然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用电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温州市却保持着绿色用电的节奏,2014年全市发电量用煤量为1022万吨,相对于2013年增加约152万吨,用煤量增加的同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却同比下降了17%和28.6%,不仅如此,温州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变废为宝,原本建设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只能被填埋或者制砖,处理成本高,而且容易产生污染,随着新型发电企业设备的上马,这些废料在发电上发挥重要作用,一吨污泥能发电600度,而且借助这一工艺流程,构建了一整套绿色产业链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减负成为现实,污染物减排工作进行的游刃有余,温州市城镇化建设已经擦亮了生态化城市发展的品牌。

三、以行政改革为契机,推进城镇建设科技化

城镇之兴,兴在产业;城镇之美,美在生态。温州市借助城镇化发展的契机,进行行政化改革,坚持从撤并周边县为主要抓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宿求,着力提升城镇提升质量工程,逐步加快打造温州地区特色城市群落。一是建设生态小镇。坚持生态立县,通过编制《温州生态城市建设环境规划》,开展美丽温州“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现绿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步调,着力推进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并将环境发展与历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营造江南小镇的优雅格调。在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过程中,温州成功创建8个国家级生态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5个省级生态乡镇、246个省级和市级生态村,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生态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建设中心大镇。通过制定特色城镇建设方案,温州已经全面完成乡镇区划调整,进一步促进城镇集中集约发展,通过定点投放,已经在柳市镇、龙港镇等30多个浙江省重点城镇进行全新建设,着力做好镇区基础设施配套、绿化提质和穿衣戴帽工程,城镇承载力和镇区品质切实提升,加快在跨省、跨区主要干道打造一批“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中心城镇,进一步突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建设产业重镇。温州市确立城镇发展主题,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尽可能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重镇。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立足于科技优势,不断推进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家,产值突破200亿元,在激光广电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内,温州市迅速崛起,于武汉、深圳齐头并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有赶超之态势。随着温州城镇化脚步逐渐加快,大量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纷至沓来,将有助于高新技术进一步做大做强,为中国高科技发展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以产业建设为平台,推进群众就业就近化

提高城镇化率最现实的途径是加快产城融合,通过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保障和创业条件,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动力。一是发展园区经济。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温州都更加注重产业带的打造,从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发展的要求入手,坚持达温州理念,逐渐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温州都市经济圈,按照“拉框架、强功能、提档次、优环境”的要求,实施“东扩、西优、南连、北接”,构筑大都市区“一主二辅五组团”的空间结构,努力实现中心城市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商贸型向商务型转变、通道型向枢纽型转变。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在大力推进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努力构筑鳌江流域城镇群,加快温州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符合城市发展功能和要素禀赋的城市产业,发挥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转化作用。注重发挥小城市及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稳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培育中心镇,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城市管理,建设环境优美、适合人居的生态城市。

五、以惠民便民为目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和提升公务服务关乎社会民生,关系城镇吸引力,更是关注群众疾苦,提升社会和谐度的核心工作内容,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温州开始着力解决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完善市、县二级医疗服务体系,探索推行10元钱看病、10分钟就医“双十”模式,每年为城镇内农民节省医药费1500多万元,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双十”模式得到省市媒体专题报道,在全国推介。二是着力解决交通条件差问题。在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前提下,温州市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经济产业、城市发展等的科学布局,成为城市东部交通打造理念。城市东部交通枢纽、市域铁路S1线、甬台温复线温州段等项目,均体现了前瞻性,在交通领域实现了诸多创新。已经初步呈现效果的温州市首个综合交通枢纽——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成为温州市“1650”大都市格局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温州城市由交通通道型向交通枢纽型转变的有效载体。它可媲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目标是达到“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水平,体现温州向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迈步的雄心与决心,依托这一综合交通枢纽可以将温州机场为核心的30平方公里范围内纳入其中,汇聚各交通元素,形成立体而紧密的衔接点,形成了融合民航飞机、中长途汽车、BRT公交快线、轨道交通、出租车、城际公交、慢行系统等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城市交通综合体,旅客完全不必在日晒雨淋中奔波,就能便捷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交通工具,比如在公路、轨道、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高效转换。工程总投资60多亿元,设计的机场T2航站楼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300万人次。三是着力解决城镇文化生活少问题。针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数字化电视改造,相继建成文化园、石山书院、文昌阁、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休闲学习场所,定期聘请教授、学者到攸州大讲堂讲座。在全县建成乡镇文化站13家、农家书屋185家、乡村大舞台100家,“乡村大舞台”送文化下乡受到中宣部推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推介。四是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高标准建成市民服务中心,300项审批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理。全面建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将市直部门的76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同时,加快网络平台建设,促进县乡两级网上办事系统联网对接,推动资源共享、效能提升,努力实现“多让数据网上走,少让群众路上跑”。

总之,发展城镇化之路,要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理念,坚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全面确立“人均争先、生态领先、环境居先、文明创先、民生优先”的奋斗目标,坚持在培育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高端服务等“两高一首”产业基础上,积极谋划发展全域化旅游和大健康产业,确保温州在城镇化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加快幸福温州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文录,赵培红.改革开放30年我国小城镇的发展[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11)

[2] 耿宏兵,曹广忠.苏南小城镇目前面临的困境与再发展对策——以江阴市澄东片区发展规划研究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06)

[3] 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 经济地理. 2009(10)

[4] 张立.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与城市化第二次转型[J]. 城市规划. 2009(10)

论文作者:金伟强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论文_金伟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