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益论文_张雪

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益论文_张雪

张雪

(威远县靖和镇小学校威远64245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对实施数学教学目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一、多媒体把数学中的抽象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的问题,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较为抽象,比如一些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推导的过程、图形的变换等。假如用上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从根本上揭示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通过直观展示,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重点,教学中,我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24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利用多媒体把这些小正方体拼成一个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在事先画好的表格中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和长方体的体积。每一次拼图都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发现和记录,最后,让学生讨论交流:从完成的表格中,大家发现了什么?从而推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借助多媒体有效地传递了新知教学,将不易表述,现场又难以演示,学生又难于理解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难点的突破便水到渠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体的空间立体图形,将其旋转,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下底面分别是圆形,沿着圆柱的高剪开摊平,即是圆柱的侧面,从而推导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任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在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学完了“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一周的温度进行记录,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反馈时,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数据及制表和制图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确、合理的应该是折线统计图,制成条形统计图不妥。同时,再把学生自制的折线统计图在投影上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再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时,为了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师需要演示操作:把圆柱体进行分割,拼插成长方体,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也是底面积×高,再由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推导得:V=πrrh。那么,在学生分小组操作完后,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弥补了用板书无法完成的遗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奥秘。缘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大量的图像、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各种音频信息,为各科教学创设仿真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扩展,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发挥学习主体的最大潜能,有助于学生质疑、假设、探究、验证、判断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屏幕上先将圆柱的底面分成16份相等的扇形(其分割线用红色表示),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16份,此时,再将用红色表示的突出的谷峰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把圆柱底面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出的几何体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此时向学生提问:“圆柱体分的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同时,多媒体进行演示:将切分前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接着,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移动——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演示通过讨论、思考,进行总结“由于在整个拼切的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现代教育装备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适时、适当、适度地使用这些手段,充分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教与学的双赢,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张雪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4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  ;  ;  ;  ;  ;  ;  ;  

巧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益论文_张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