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论文_俞海方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论文_俞海方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谓意义深远,授人于渔远比给人于鱼复杂困难的多。阅读教学扎实有效,除了细心讲解,潜心分析,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是进行拓展迁移。拓展迁移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既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要从课外延伸到课内。同时,拓展迁移应该因文制宜,因时制宜,注意时效性、合理性、多样性等。进行拓展迁移时要讲究方式策略,多角度推进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拓展迁移;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拓展迁移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又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拓展迁移的理念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越来越体现出来,逐渐成为了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理念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提升了课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方法的习得。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加强拓展迁移训练,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该方面的能力。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为拓展而拓展,为迁移而迁移,因此犯了流于形式的毛病。本身对于40分钟左右的课堂来说,时间非常宝贵,如果拓展环节用了时间却无产出,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潜在的损失。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和优化处理拓展迁移环节,使其真正成为教师阅读教学的利器,学生自主阅读的翅膀。

二、拓展迁移的注意事项

拓展迁移并不能随意进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文本内容和深层含义设计开放性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有效拓展迁移应立足文本,与文本形成有机联系,应注意合理性、实效性、多样性,具有学科特色。”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在安排和进行拓展迁移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立足文本,体现学科特色,增强实效性

拓展迁移应是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再由课外到课内的回归过程。拓展迁移的角度或材料应围绕文本展开,体现语文学科特色,要努力实现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我们在利用其他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要认真寻找迁移知识与文本材料的共同因素,然后通过相互作用去同化文本知识,达到拓展的目的。负迁移则指的是迁移后对原有知识产生消极影响,直接后果是导致文本知识“面目全非”,学生不仅没有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能力,反而易使文本知识也搞不清楚。因此,在拓展迁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负迁移的发生。如笔者在一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课中,听到授课教师在拓展环节安排了今昔变化原因,出示了大量的图片比较,本身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但随活动进行,陷入了“上地理课”的误区。如能在图片基础上拓展发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证据并说说你的见解吗?这样一来,文章语言的品读就变得非常流畅和饱满了。

2.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注意合理性

知识拓展迁移的认知过程是:先温故,后联想。这样新旧知识紧密联系,符合知识结构的认知规律。其认知目标是:先理解,后创新。这样从再现引向创造,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发展规律。同时在迁移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致力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让学生具有充分的机会来独立地进行学习,并经常鞭策自己思考。

4.拓展迁移思路要清晰,体现多样性

在将文本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知识变化的方向性,要有一定的目标和教学思路。同时,我们的思路要清晰、流畅,迁移过程要一目了然,在文本知识拓展迁移之后,使知识的新形态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知道,文本知识大多与总结性的方式呈现,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如果迁移后知识之间联系没有固定的方向、思维混乱,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也会跟着变得混乱不堪。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拓展迁移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它可以集中呈现于一个环节(一个时间段),也可以在不同环节适时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把握内部联系,构建完整体系

把握各种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是进行知识拓展迁移最基本的需要,只有准确把握静态文本知识与拓展迁移产生的知识的联系,迁移出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拓展过程中,各种知识脉络清楚,紧密相连,知识就会形成完整的体系,学生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拓展迁移的能力:

(1)注重知识积累。扩大知识的储备,为文本知识的迁移储备必要的资源。这样,拓展迁移的对象与过程才能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2)注重知识感悟。知识感悟是学生对各种知识准确把握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感悟作为基础,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快速,更加得心应手。

(3)注重知识拓展迁移。这是搭建迁移知识与原知识所需要的桥梁。所谓“迁移”就是对知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知识、技能都是学生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而将这种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时,就要求学生具有迁移的能力。

三、拓展迁移的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拓展迁移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以上注意事项之外,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课堂采取各不相同的策略。拓展迁移并不是千篇一律、机械死板的,我们应该恰当选取合适的策略。

1.理解能力拓展迁移法

学生学会从常见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会根据新闻导语提炼新闻标题,会品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些都是属于知识能力的迁移拓展。因此,这一策略最为常见,通过该策略努力实现“解一题,会一类”。

2.情感拓展迁移法

从拓展迁移的类型和领域来看,不仅发生在静态文本知识的学习中,同样也发生在情感和态度的学习和培养方面。因此,我们在进行拓展迁移环节中,可以从学生的情感、生活经验进行泛迁。

对于散文、小说等文学类作品阅读教学,可选用此法。比如《羚羊木雕》的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环节结束之后,出示了品读题目:文章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引入拓展:你生活中有类似的伤心事吗?该怎么样避免发生?既围绕课文加深了阅读体会,又锻炼了学生感悟表达的能力,还加强了为人处世的指导。这一拓展就是基于情感角度的拓展迁移,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同时也体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3.角色拓展迁移法

在静态文本知识的呈现形式中,讲解知识的教师往往成为主角,而学习知识的学生则是配角。从角色上进行迁移,就是通过改变传统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可以说使角色互换,从而达到改变静态文本知识的目的。也就是利用角色的迁移,让学生成为讲解知识的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加深体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可以将学生从接受者的角色迁移到开发者、评价者等各种角色,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某种程度上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法可以运用在自读课文中,可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如在阅读教学朱自清散文《春》中,笔者在第一课时做了角色互换的尝试,事先让学生收集相关学习资料。课堂中让学生代表来讲解文章,其余学生参与得分外热情,在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环节都相当成功。

4.方向性拓展迁移法

从拓展迁移的方向性来看,可以是顺向的,既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逆向的,即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

(1)顺向迁移

一般运用此法较多的是在学习古诗或者文言文的时候,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适的迁移,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特别在鉴赏古诗词和做课外文言文阅读中格外需要这样的拓展迁移能力,而要想做好,关键还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反复训练。如鉴赏苏轼的古诗《东坡》,有思考题:诗言情,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其实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等,知晓了其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品性。我们如能顺势迁移就能把握该首诗歌的要旨了。

(2)逆向迁移

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不足以使其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需要对原有知识进行补充、改正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教师需要把握好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之间会产生的作用,避免将拓展迁移与原有知识“驴唇不对马嘴”。

四、结束语

阅读教学任重道远,要锤炼拓展迁移这一利器,需反复训练,及时小结。相信在教师的努力实践下,学生的阅读水平定会走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中学 314023)

论文作者:俞海方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论文_俞海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