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交通噪音及其控制研究

公路桥梁交通噪音及其控制研究

梁艳[1]2003年在《公路桥梁交通噪音及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的发展,公路、桥梁、轻轨等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兴起,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交通大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由于时间及精力的限制,本论文仅就交通噪音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交通噪音的危害有目共睹。由于其是声波的一种形式,本文对其发生与传播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影响交通噪声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当行驶车辆的噪声作用在桥梁结构上时,由于耦合作用,其迭加后的效果将不同于在道路上的噪声。本文通过这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桥梁结构上噪声的预测方法。 对于桥梁结构上交通噪声的控制,本文采取了限制噪声源和控制噪声传播途径两个措施。限制噪声源,主要建议使用低噪音桥面铺装层;控制噪声传播途径,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设置道路声屏障,尤其在城市高架桥上推荐使用。本文对这两个方面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控制指标。

张树锋[2]2017年在《各国排水性沥青路面发展简史与设计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洲在欧洲,排水性沥青路面除了被用于提高路面安全性的目的外,另一个主要用途是减少人口和道路稠密地区的交通噪音。法国公路部门还指出,排水性沥青面层有助于减弱夜晚行驶时车灯的眩光。西欧许多国家都铺筑了排水性沥青路面。比利时使用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铺筑路面有二十多年历史,在1979年时高速公路铺筑的排水路面就有32700m~2。法国约有10%的公路使用排水性沥青路面,但自1990年起,法国的排水性沥青路面铺筑有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路面

陈瑜[3]2007年在《公路隧道高性能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文中提出围绕公路隧道路面工作环境,针对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构造衰减快和行车噪音过大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高性能路面概念,阐述多孔水泥混凝土作为一种抗滑、低噪音新路面形式和材料的优势与可行性。挖掘多孔混凝土优势,分析目前应用于路面工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研究制备高强、耐久、抗滑和降噪路用多孔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措施,并探讨实际应用中一系列相关问题。功能型路面技术的开发是新颖的热点课题,面层多孔水泥混凝土制备技术及其路用性能的研究是高性能多孔路面技术的基础和关键,对减少隧道路面病害、提高路面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下述研究结论和建议:1、研究轮胎-路面摩擦机理,指出抗滑路面应具备合理、协调的微纹理和构造深度、迅速排水及抵抗车轮冲击和磨蚀破坏的能力强。研究轮胎-路面噪音机理,将多孔混凝土路面的降噪能力归因于多孔材料吸收噪音、孔隙结构共振消能、柔性阻尼材料减振与能量耗散、随机凸凹表面对声音的漫反射及表面构造参数的优化等。2、材料的磨蚀是工作条件和时间的函数,提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磨蚀过程为:路面-车轮系统下,受外界环境(磨粒、温湿循环和水的作用等)影响,导致路面接触表面处材料随时间被逐渐移失的过程。阐述水泥混凝土路面磨蚀机理、磨蚀程度级别和划分依据。3、自行研制和开发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速磨耗仪和相关试验方法,成功实现不同路面形式磨蚀过程和抗滑构造衰减规律的模拟试验研究,并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结论:槽型路面和露石路面的磨蚀过程随路面抗滑构造形式和承磨主体而变化,体现明显的阶段性,二者抗滑构造理论使用寿命分别为4~5年和7~8年左右;而多孔路面磨蚀程度小,磨蚀过程平稳,无明显的分阶段现象。4、提出多孔水泥混凝土的理想结构模型、破坏方式与形成条件,设计面层多孔混凝土的主要技术参数:孔隙率18~22%、抗压强度等级不低于C35、抗折强度>4.5~5.0MPa、抗滑构造深度>1.10mm、透水系数>4.0mm/s、吸声系数>0.30和降噪效果>6dB(A)。5、线性分形插值法拟合多孔混凝土断面轮廓线,研究随机凸凹表面抗滑降噪能力、断面轮廓线分数维D与路表各构造参数的相关性。依据路面表面功能性最大化原则,基于不同数学模型,将构造参数的优化组合成功统一为单参数指标D,并首次提出路面构造参数的优化问题实质就是D值较大的路面构造设计问题,为多孔混凝土的设计与制备奠定基础。6、分析多孔混凝土原材料,尤其是粗骨料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推荐硬质碎石粒径5~10mm为宜。提倡掺加粉煤灰、硅粉等矿物活性超细粉或高分子聚合物配制高性能多孔混凝土(HPPC)和多孔聚合物水泥混凝土(PPCC),研究增强材料对多孔混凝土的改性机理与作用,提出无机胶凝材料最佳搭配水泥(90%)-硅粉(10%)和水泥(80%)-UFA(12%)-硅粉(8%),PPCC最佳聚灰比0.10~0.15。7、介绍多孔混凝土不同孔隙率的概念及相关性,阐述其工作性试验、评价与调整方法。分析孔隙率对多孔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以及各配合比参数与路用性能的关系,首次提出成熟的路用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推荐配合比参数合理范围。实践表明,该方法特点突出,效率高,切实可行。研究不同多孔混凝土的室内制备工艺,推荐振动压实法以确保目标孔隙率与正常的孔隙状态。8、系统、深入研究不同多孔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各项技术指标尤其是力学性能和孔隙率的控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和领先水平。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 HPPC和PPCC工作性优,粘度较大,粘聚性好,易满足路面薄表层施工要求。(2)抗滑构造衰减缓慢,理论使用寿命远远长于普通路面。其中,PPCC耐磨性最强、HPPC次之,普通多孔混凝土相对较差。(3)抗折强度高,>5.0MPa,力学性能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4)透水系数>4.0mm/s,容水和透水能力强,轮胎一路面间不易产生有害水膜,湿抗滑能力增强;(5)吸声系数>0.30,吸声能力强;降噪效果多孔混凝土最优,露石混凝土其次,而槽型混凝土最差。(6)低干缩材料,干缩率<200×10~(-6)mm/mm,隧道环境下一般不会严重干缩开裂;(7)碳化速度快、深度大,但对力学性能无明显不良影响;(8)耐腐蚀性较强,抗冻性极差。9、多孔混凝土用作结合式双层混凝土面层的上层,建议层厚5~8cm。根据不同多孔混凝土路用性能的特点与优势,对铺筑在不同交通等级、交通特点和工作环境的公路路面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议。10、初步探讨多孔混凝土面层的施工过程,指出多孔层厚度的保证与目标孔隙率的实现是其施工技术的关键,并简要介绍了具体施工工艺和注意事项。同时,初步讨论多孔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功能的保持与恢复等有关问题。

曹丹丹[4]2008年在《小城镇防灾减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村地区以小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庄发生的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构成了中国城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灾害的威胁是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严重阻碍。我国小城镇分布面广,与城市相比,自然环境普遍恶劣,遭受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而小城镇在防灾减灾方面缺少应有的重视,灾害一旦发生,就会给小城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在灾害面前,小城镇比城市显得更脆弱,受灾面更广,灾害重建难度更大。要保证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增强小城镇抵御灾害的能力。因此,关于小城镇防灾减灾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防灾减灾和城市减灾防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相似的灾源和相同的灾害特点,要想做好小城镇的防灾减灾工作,就必须借鉴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国内外普遍对大中城市防灾减灾的关注度较高,研究成果也比较成熟,相对来说,在小城镇防灾减灾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法律法规及救助体系。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认识城市灾害入手,分析汇总灾害的类别、特点、成因及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的现状;总结了小城镇防灾减灾面临的问题和特点;根据小城镇防灾减灾和城市防灾减灾的异同,结合小城镇防灾减灾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城市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和方法措施,参考小城镇规划中的一些防灾减灾要点,探讨五种主要灾害:地震、火灾、洪水、地质灾害、风灾的防治方法与措施,例如在防震措施中提出建设以宣传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公园的建议等。最后一个章节,通过对国外小城镇环境建设中的经验进行提取、总结和分析,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建设中防治环境灾害应加强的几个方面。本文主要有叁种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对防灾减灾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论文、着作、期刊、研究报告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探讨;案例研究法,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情况,找出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方法;图表分析法,对文章中一些重要的数据、论点、方法措施,配以相应图表,使论据更充分。通过叁种研究方法的相互融合,结合自己的几点建议,试探索小城镇防灾减灾中的正确出路。

林新元[5]1996年在《前联邦德国的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法》文中指出笔者于1994年1月~1995年12月在德国哈斯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汉诺威总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进修和学习,并参加了一些公路(桥梁)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该文旨在介绍前联邦德国的公路概况及与公路建设有关的环境保护法。

王晓磊[6]2019年在《城市高架桥声屏障降噪效果及建设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以南京市城市快速内环南线高架为例,从声学理论与经济技术分析及其他影响因素(桥梁结构加固、屏体组合方式、声屏障型式)等层面探索最优的声屏障建设方案,为今后城市快速路尤其是高架桥交通噪声治理项目提供指导性的思路以及工程范例。

郭华东, 丁岩, 林云[7]2013年在《城市桥梁声屏障设计及交通噪声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桥梁交通噪声污染随着城市道路的发展和车辆增多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文章以北大桥声屏障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北大桥交通噪声污染调查分析,阐述了声屏障高度、声屏障结构形式等声屏障设计治理方案,并从规划阶段、运营阶段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桥梁交通噪声的控制对策。

杨传光[8]2013年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横断面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关键。道路横断面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侧红线范围内进行的。由于道路的功能不同,在规定的道路红线宽度下布置道路横断面,其形式多种多样。通过道路横断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对于解决当前城市交通拥堵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道路横断面方面的研究、规划、设计及实施情况,与国内道路断面形式及设计进行了比较,得出国内外断面形式的差异及我国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研究了城市道路的功能、道路等级及其相互关系,以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深入分析了道路横断面在交通方式、交通流运行特征、交通安全、土地资源利用、城市景观、路面排水及地下管线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为道路横断面形式选择提供了参照依据。最后结合我国大中城市道路交通实际情况,研究了我国当前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崔国拓[9]2012年在《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认为高速公路建设会对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它会占用土地、割裂生态景观和使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等。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可以明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路线的最终确定和建立生态环境的恢复措施提供依据。目前,高速公路规划在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上很难做到定量化,大多数的预测分析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本论文通过对相关生态学理论和当前主要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查阅,掌握生态学理论的原理和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主要局限性,为实现方法上的突破,构建新的评价方法奠定基础。构建的方法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路段摆动幅度指数和各类敏感区的权重,计算路段敏感性指数,将各种生态敏感区对公路网规划和实施的约束性量化。本文以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为实例,明确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的规划内容以及其涉及的影响范围的主要特点。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路线较为复杂,影响范围广,几乎遍及整个四川省,涉及众多生态敏感点,因此此规划方案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运用所构建的方法计算各路段的生态敏感性指数,结合生态敏感性的划分标准明确各路段的生态敏感性。对于无法量化的生态影响,例如对某些珍稀动植物的影响、对生态景观的影响等作出定性的分析。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根据本论文计算和分析的结论,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在设计阶段合理规划线路,对生态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等尽量避绕;在施工阶段合理布置临时设施,规划行车路线,减少地表扰动等;在运营阶段进行检测,加强管理力度等。

秦祖伟[10]2017年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正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生态文明产生于人类对工业文明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的检讨和应对。作为人类文明迄今最为高级的一种形态,生态文明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特征。城市交通具有丰富内涵和特征,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之间关系密切。在保障城市交通良性发展进程中,立法发挥着重要和基础性的作用。城市交通面临的生态问题突出,生态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反思生态危机的结果。生态文明是城市交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道路交通法规,历史悠久,但发展较为缓慢。一些观念对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有一定正面作用,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到了近代,随着汽车的进口,开始进入现代交通,迫使当局制定法规来对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加以管理,但对资源环境等关注较少。新中国建立之后,交通立法进程大致经历了奠基、徘徊、曲折、发展完善四个阶段,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面对城市交通所关涉的资源、环境和拥堵方面生态问题,城市交通立法理念还限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物本主义)的窠臼,交通制度设计上过于重视机动车方利益的维护,距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产生了生态交通的理念和实践,而且有关生态交通的立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生态交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通畅等方面,欧盟、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从法律起源,发展历程,还是法律体系的内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交通法律体系建设均具有较多有益启示。城市交通立法的理念应当实现生态化,即在立法中将法律的价值取向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扩展至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要求城市交通立法以“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权力制约”和“公平正义”为理念。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无论是标准,还是特征,都缺乏研究。为了体现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和价值追求,我国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应由“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便捷”、“交通环境民主”、“共同责任”和“合法性”等五个原则共同构成。这些理念和原则,为城市交通具体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模式选择,应该遵循从部门主导立法到问题导向立法、从地方各自立法到区域协作立法、从传统立法到生态立法的转变。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之法律体系,应该由国际条约、宪法、交通基本法、交通专门法、交通相关法有机统一进行建构。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具体制度构建上,形成土地和能源节约的交通资源节约制度,噪声改进、机动车尾气排放完善、废旧机动车回收健全的交通环境友好制度,需求约束、供给保障、管理优化的城市交通运行通畅制度。上述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法治化提供制度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 公路桥梁交通噪音及其控制研究[D]. 梁艳. 长安大学. 2003

[2]. 各国排水性沥青路面发展简史与设计标准[C]. 张树锋. 第四届全国桥梁、隧道养护与管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3]. 公路隧道高性能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 陈瑜. 中南大学. 2007

[4]. 小城镇防灾减灾问题研究[D]. 曹丹丹.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5]. 前联邦德国的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法[J]. 林新元. 国外公路. 1996

[6]. 城市高架桥声屏障降噪效果及建设方案研究[J]. 王晓磊. 公路. 2019

[7]. 城市桥梁声屏障设计及交通噪声控制研究[J]. 郭华东, 丁岩, 林云. 西部交通科技. 2013

[8].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问题研究[D]. 杨传光. 长安大学. 2013

[9]. 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 崔国拓.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10].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D]. 秦祖伟. 东南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公路桥梁交通噪音及其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