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

李晓梅, 王本朝[1]2001年在《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文中研究说明穆旦诗歌在长期湮没后重现眩目的光辉,其诗作文本的艺术价值穆——旦诗歌所富含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当是其根本原因。正是诗中那不屈的郁愤与追求、压抑与抗争显示了一个现代人不竭的生命原动力,正是作品中所显露出的对人生对社会深入思考的智性火花唤起了行色匆匆的现代人对生存状况的反省,正是诗歌那震撼人心的艺术魁力给我们灵魂的暗室打开了一片豁亮的视野。本文拟从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特征入手,分析这份珍贵的遗产。

唐诗诗[2]2017年在《穆旦早期诗歌中的象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之时,诗艺已经呈现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成熟复杂之态,而相比着20、30年代的诗歌,一脉相承的象征主义有了新的发展。40年代在新诗方面造诣很高的、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诗人群追求一种以象征为核心的综合的审美标准,象征主义的新发展在笔者看来即体现在“综合”二字上。写诗的过程是一种象征的行为:选字、组词、成句、成诗这一过程必须首先考虑到行文要求,使单位意义的字词发挥出语境中的真实意义,字音也参与建构形成意义的“线”;接着,人生经验沉入意识的底层,在诗中用意象或比喻去表现,从而扩展出意义的“面”;最后,发挥想象综合一切相反相成的即paradox的因素,使诗歌杂取语调、节奏、姿态、神情等各种力量,形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的诗歌意义的“立体”,这样创造出来的诗歌才能象征出最丰富的诗意。这种语言本位主义的诗歌观念充分运用语言符号的指涉作用,使能指曲折变化,象征出所指来,用诗歌的表层系统象征出深层系统的意义世界。这样,20世纪40年代穆旦诗歌中的象征更多注重语言本身及语言层的关系,相比20年代、30年代意象的鲜明与画面感,穆旦的象征手法不再过多凭借外物,而借用理性、智性、玄学、哲思扩展语言的指涉作用,用反讽、悖论等手法形成语境压力,造成表面字义的变形,呈现出驳杂的诗意。意象则多为抽象理念的凝结,诗剧体意象追求一种氛围和一种情境,使诗歌意象包含一种戏剧性的象征因素,诗体意象则要有质上的凝定、质上的充实、量上的广阔延伸、意义的无限伸展。穆旦诗歌中的象征系统即呈现出如上的特色,通过“现实、象征、玄学”的路径使诗歌包含“最大量意识状态”,诗艺具有复杂性而具有了自创性象征的特色。本文试图讨论的即是穆旦诗歌现代化的核心——象征、象征系统及独特的审美意味。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部分对20世纪40年代的“象征”进行界定,它是一种超越了传统象征手法而更加关注语言的曲折变化以囊括“最大量意识状态”的有张力的语言操作,语言形式现代化。第二部分,分析穆旦极富张力的抽象化的象征语言。这种语言是充满力的扭转、智性色彩和节奏感的语言;象征式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对等的,诗歌语境丰富扩大了语言的象征功能,穆旦用隐喻、反讽、悖论等艺术手法使语言活泼曲折、多层多意。另外分析象征式语言如何暗示性地传达感情。第叁部分,分析穆旦知与情糅合的新鲜意象。唐湜提到要创造出“由心智(mind)出发的悟性意象”,把自然的基础与自觉的方向、潜意识的“能”与意识的“知”完整结合起来,意象创造的“戏剧性”原则、“客观对应物”要求使意象的含义扩大而充实。意象特点体现为间接性、一致性、沉潜性、雕塑性等。另外将意象分类并考察诗中意象与诗境的关系问题。二叁部分主要分析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及表层结构如何转化出深层结构,从而形成动态的象征系统分析。第四部分,分析穆旦诗歌象征系统的审美意味及其独特性。总体的审美意义体现在,语言的断裂、转折扩大了意义的陌生化关联,实现了诗语言功能的突破;意象的力量突入读者内心,引发联想;意蕴内涵飘扬着智性的形而上色彩。此外,置之九叶诗派内部还有独特的审美意味,独特审美意味体现在dynamic、充满搏斗式的象征语言,用苦难熬制的、充满理念化的意象和哲思更为尖锐先锋的玄学内蕴。

李晓梅[3]2001年在《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文中研究说明穆旦诗歌在长期湮没后重现眩目的光辉,其诗作文本的艺术价值穆旦诗歌所富含 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当是其根本原因。正是诗中那不屈的郁愤与追求、压抑与抗争显示了一个现代人不竭的生命原动力,正是作品中所显露出的对人生对社会深入思考的 智性火花唤起了行色匆匆的现代人对生存状况的反省,正是诗歌那震撼人心的艺术魅 力给我们灵魂的暗室打开了一片豁亮的视野。本文拟从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入手,分析这份珍贵的遗产。 一、背景:穆旦诗歌现代主义的根源 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的青年诗人,穆旦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高峰,有 看太多的必然与偶然。 (一)知识承传的特殊环境:穆旦就读和一度任教的西南联大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西 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集中的环境,在这里他受到了来自现代主义诗歌较为全面的熏 陶。 (二)相似的社会时代特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条件相似,中国现代知识 分子也正面临着传统价值信仰体系崩溃后意识领域的空白,在这种精神危机中中国现 代诗人寻找着精神家园,而现代主义文学正是用文学的方式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使 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叁四十年代的中国诗人那里得到共鸣。 (叁)自我生命的同构:穆旦从中学到大学再到以后参加滇缅前线抗日远征以及后 来的从美国留学回到祖国,都显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这种爱更加剧了对 当时现实的失望。尤其是目睹了黑暗与混乱,体验了战争的残酷,经受了生死灵肉的 磨难,使他的思想和创作受到深刻影响,有了更多的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存在主义 哲学相似的感悟。 二、现代性:穆旦诗歌的美学意蕴(一)理性、智性、感性:走向综合的美 穆旦诗歌中关注现实人生、关注民族存亡的理性原则和这种对人生社会严肃的智 性思考,是融汇在感性(形象化)的激流中的。以“血肉似的感情抒说我们的思索”, “用头脑思想,也用身体思想”,其思考的密度、情感的强度、表达的力度浑然一体, / 给人强烈的震动。 (二)悲剧性:个体与民族存在状态的揭示 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有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现代主义的基 D 本主题,穆旦正是在对人自身和杜会现实的冷峻解剖、理智批判中揭示现代人和整个 民族的生存处境,以警世人。 l、灵与肉、爱与欲 2、生与死、追求与命运 3、个人与社会、贫富与卑尊 4、真诚与欺骗、权力与腐败 5、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 6、理想与现实、信仰与宗教 (叁)荒诞性 穆旦的特殊性使得他在生存、命运、选择等问题上有更深的体会,以至最终在其 作品中展示了与存在主义哲学观相同或类似的品质,其超越的方式一信仰重构的独 特性,又增添了这种与其他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缺少的特征——荒诞性。 l、对荒诞性的表现:由于理性、智性、感性的综合,穆旦诗歌兼有对荒诞的感 觉描写、写实描写和哲理揭示,而大量的是哲理揭示。 2、荒诞的特征与实质:注重的不是形式的荒诞性而是实质的荒诞;不是完全脱 离现实的玄想而是有现实针对性;其本质是找不到心灵归宿的更深的痛苦。 穆旦翘以上叁方面的现代主义特征是相互联系的,荒诞来源于冷峻的思考和深 沉的痛苦,荒诞又增加了思辨与悲剧的深度,共同形成现代主义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蕴。 叁、稷旦诗耿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 (一)语言的陌生化、口语化及现代意象 穆旦诗歌对诗语符号系统、革命性刷新的内在动因,缘于对现代诗学意识(智性 与感性汇融)的自觉,其艺术的魁力在于陌生的“新鲜刺人”的形象化思想。 (二)传统辞格的翻新与反讽的使用t 作为传统文学中常用的辞格,穆旦几乎无一例外地运用,但作者化腐朽为神奇的 功力使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审美效果。 反讽在作品《五月》中也是一种新颖而成功的尝试。 (叁)戏剧化手法的运用

彭广见[4]2010年在《穆旦诗歌的符号学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穆旦是“中国现代诗的开拓者”,他不仅“是第一流的诗才,也是第一流的诗人”。他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又接受了中国现代新诗及中国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某些影响,并系统学习西方尤其是英美诗歌的现代主义诗歌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大胆借鉴英美浪漫派诗人以及现代主义诗人的诗歌表现技巧,大大拓展了新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度,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局面,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诗歌意象鲜明、蕴藉丰富,具有多样的阐释空间和深沉的哲理思辨。也正因如此,对穆旦诗歌的解读和评价历来各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科学地解读穆旦诗歌,认识穆旦诗歌多样的阐释空间、挖掘穆旦诗歌本文的丰富意蕴、减少传统的文本细读带来的诗歌误读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穆旦诗歌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其本文具有极大的艺术张力。要深入穆旦作品,科学合理地探讨出作品本身的丰富意蕴,只有以本文为唯一对象,重构作品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表义法则和机制,才可能读出诗歌本文“说力出的丰富意蕴。起源于十九世纪的符号学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正是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武器。本文试图在借鉴索绪尔、罗兰·巴尔特、雅各布森、洛特曼、翁贝尔托·埃科等符号学家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语形、语义、语用等叁方面,运用符号学方法解读穆旦诗歌本文,深入探讨本文的表义法则和机制,科学合理的诠释诗歌。通过符号学方法的解读,穆旦诗歌在能指层面和所指层面的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极丰富的诗歌内蕴等特色都鲜明的表现出来,尤其是对代表作《诗八首》的诠释,有了一种新的理论武器的指导,诗歌绽放出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和具有更加恒久的艺术价值。

易彬[5]2007年在《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文中认为全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穆旦的社会身份。对1940年代的穆旦而言,小职员的身份大于文化人的身份,这表明他处于社会文化网络的边缘位置。这一位置使得穆旦获得了一种自觉的写作立场。随后,文章非常详细地讨论穆旦的写作行为。本文将穆旦的写作行为视作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诗歌主题与抒情方式,也包括翻译、其他文字的写作以及对于写作的修改。对于诗歌写作的分析表明,穆旦非常看重个人的经验,对于个人与时代的命题更是多有思考。他主张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投入时代之中,同时,又始终注意与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个人的独立品质,这使得他的诗歌始终具备一种独特的抒情气质。其他几种写作行为,与诗歌写作也具有内在的关联,特别是翻译,因为怀有复兴中国文艺的目标,也表明了穆旦对于中国新诗发展进程积极的、自觉的体认。总之,这些写作行为,彼此互相揭示,互为存在。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而了提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的概念。这既肯定了穆旦写作的个人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更强调了穆旦的自觉意识,以及写作本身所特有的、持续不断的艺术品质。它不仅仅指向穆旦本人,也将指向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第二部分考察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论文注意从细节切入,在西方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这一命题上,论文分析了穆旦和西南联大诗人群所接受的大学教育,指出古典的品质对于他们的写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古典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这一命题上,论文认为穆旦那代人当年规避传统是因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意识,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姿态。传统影响到了他们的写作,但他们与传统的关系,更多地,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在新文学传统这一命题上,通过对鲁迅与穆旦的对比分析,突出了一些隐秘的、细微的、个人化的因素。论文强调,只有突出这些因素,新文学传统才是一个富有精神活力的传统。在新诗语言上,文章分析了新诗的散文化与口语化特征,指明了冯至、穆旦、昌耀等等诗人在处理语言上的独特经验。本部分还以艾青和穆旦为中心讨论新诗的“土地”主题。可以说,正是因为葆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精神,穆旦的写作能够有效地激发起新诗史上的这样几个最为重要命题——有效地参与到了新诗的历史建构之中。而通过这样的比照,穆旦诗歌艺术精神的命题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第叁部分详细考察了1940年代以来穆旦传播的图景。设置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强调穆旦的“历史效应”。所涉及的问题包括:1940年代穆旦批评空间的生成,1950年代的穆旦形象以及新时期以来穆旦形象的变迁。本部分大量运用了期刊报纸、相关出版行为、文学史、文学选本、各类校史、年谱、回忆录等等材料,考察了各种显性的与隐性的时代因素,非常清晰地呈现了一个不断变迁的穆旦形象。这样的梳理与辨析所呈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穆旦历史形象的衍变,更是文学史观念与原则本身的衍变。因此,也可以说,这是考量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之于新诗的历史建构的另一条路径。

李光辉[6]2012年在《穆旦诗歌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学界对穆旦诗歌的研究,要么从西方诗学的视域来探寻其创作渊源,要么从身世阅历和人格气质角度来解读其与创作之联系,抑或以文本细读方法阐释其文本的丰富意蕴,而往往忽视了读者对穆旦作品内涵的不断开发和审美再造的贡献。穆旦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现代新诗人,其卓越的的新诗创造及其传播、接受过程不可能离开中国读者而独立存在。因此,本文试图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穆旦诗歌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上篇从历时接受的角度概要地梳理了穆旦诗歌在20世纪40年代战争语境、新时期以来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接受和研究的历史,描述了穆旦诗歌作品是如何满足、迎拒、超越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以及它们之间动态变化的关系,进而试图揭示穆旦诗歌的生成机制及创作的价值取向。下篇主要对穆旦诗歌接受过程中生成的“非中国性”接受视野试作探讨。首先肯定穆旦诗歌在语言新奇、意蕴晦涩、诗法西化等方面的确存在不少貌似“非中国性”的表现形态;其次分析穆旦诗歌在感伤之美、自然意象、“以论为诗”等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新文学传统的深度继承;最后得出结论:穆旦诗歌里隐藏着足以让我们震撼的中国传统诗歌的内核,在表层上他借鉴了西方诗歌的技巧,在本质上他是更隐蔽、更沉潜地继承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时刻不离中国的艺术精神土壤!关于穆旦诗歌的“非中国性”提法实在是一种误读与偏见。

叶琼琼[7]2010年在《论穆旦诗歌语言》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语形和语思两个角度阐释穆旦诗歌语言的现代性特征。词汇是语形的主要构建。第一章从词汇系统的更新、词汇组合的破格、独特的句式叁个方面探讨穆旦诗歌语言特征。穆旦大量采用非传统诗意的词汇入诗;大量使用身体词汇,让身体承担生命之思;赋予词汇独特的情思,使其具有个人话语的特点;密集使用虚词,改变诗歌语言功能,使其能够精细详尽的描述事物,表达最细腻幽微的情感,固定词序和语法功能,形成清晰简捷的诗风;同时大量表示时间、方位、地点的虚词使现代诗歌能够清晰地“定时”“定位”“定向”,虚词还加强了诗歌的立体性和整体性。穆旦诗歌词汇组合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矛盾词汇的配对使用,词汇语法功能的转换,抽象词与具象词嵌合。穆旦诗歌语言独特的句式主要体现为欧化的语言形态,长句子的使用,语序的欧化以及主语的增多等,欧化是中国新诗走向现代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第二章阐述隐喻与穆旦诗歌语言的关系。隐喻是穆旦借助语象思维的语思特征。隐喻与意象、思维叁位一体,隐喻与象征有很多重迭之处。穆旦的诗歌经验是复杂多样的,矛盾分裂的。这种复杂的经验只有用隐喻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隐喻使穆旦诗歌语言肉感、抽象、含混多义。隐喻是诗歌语篇的衔接工具,它超越了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分明的界限,背离日常语言中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衔合起意象和经验的碎片,使诗歌走向统一,使复杂的诗歌元素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第叁章论析反讽与穆旦诗歌语言的关系。反讽也是穆旦诗歌的一种诗思方式。穆旦的边缘诗人身份、生平经历、艺术追求、所受教育等决定了他必然会采取反讽的姿态写诗。穆旦采用“对照”的手法设置反讽生存的语境,具体表现为:内容的对照、句式的对照、文体的对照、结构的对照以及多层对照等。穆旦对题材的态度是冷静的、超然的,穆旦诗歌语言的叙述姿态也是冷静的;凡叙事、写景多为“写实”,词汇多是不带个人感情的中性词汇,但是纯粹的零度情感是不可能的,中性的语言中暗含了穆旦的情感向度和价值取向。修辞反讽带来的是所言非所指的语言形态,语言表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一致。思维与哲学层面的反讽则赋予了穆旦诗歌语言含混多义、知性独白的特点。穆量诗歌语言从外在词汇到内在语言之思都实现了现代性转变,穆旦诗歌语言的现代性特征是穆旦诗歌真正摆脱传统,走向现代性的体现,代表了中国现代诗歌向现代性的较为成熟的转型。

吴向廷[8]2013年在《论穆旦诗歌的历史修辞》文中研究说明穆旦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如何理解穆旦诗歌的独特性以及如何评价独特性的意义,这是新诗史的一个重要命题。本论文的研究试图说明,穆旦的文字生涯,尤其是他的诗歌写作实践了他从“奥登一代”借鉴而来的诗歌的“第叁条道路”,即诗歌既不能成为逃避社会的个人化写作,也不能沦为纯粹的政治宣传的工具。在战争和革命的年代,诗歌写作应该保存对于时代的特殊感受以及政治性和伦理性的思考。为此,穆旦做出了有别于前辈诗人和同辈诗人的卓越努力,本论文将这一特点概括为“历史修辞”的写作方式。概括而言,其一为穆旦选择正面处理他的时代经验,使他的诗歌始终能够保持与历史的同步关系。同时,他在用诗歌记录和思考的同时,将之升华为一种历史哲学和政治思考,从而使诗歌获得了普遍性和超越性;其二为穆旦为了实践他的诗歌抱负,选择了以艾略特、奥登等英美现代诗人所发展和丰富的诗歌语言。这种诗歌技艺既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现代诗人的独特世界观。借助于这种技艺,历史得以全面、复杂和深刻的展开,诗歌得以成为一个独立却又对人生、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的领域。“历史修辞”是对穆旦的诗歌写作方式的概括,也是本文的核心命题。本论文的导言是对全文的一个基本概括,其中包括对于论题的内涵、意义和历史的简要介绍,对于研究史的基本回顾和对于研究框架的简要论述。在论文的第一章,论文对于穆旦之前的新诗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即新诗的“草创阶段”进行回顾,并以穆旦的“历史修辞”为视角,进行一个扼要的批评。其中的诗人、诗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成果是穆旦诗歌产生的重要前提,与穆旦诗歌构成了内在的对话关系。在论文的第二章,论文梳理了艾略特、奥登等杰出的现代英美诗人对于穆旦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前者的成就是穆旦诗歌的重要理论资源,也是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诗歌版图的重要部分,他们和穆旦一道构成了现代诗歌在战争和革命年代的重要发展。同时,本文提供一个对欧洲诗歌潮流的整体描述,作为理解穆旦诗歌方式的重要补充。在论文的第叁章,论文探讨了穆旦诗歌在历史和时代经验再现上的探索。穆旦诗歌中的历史改造和发展了诗歌的“史诗”传统,在时间和空间的展开上实现了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纵观穆旦的全部创作,他的写作散发着独特的历史哲学的光芒。在论文的第四章,论文从诗与散文的关系、诗歌的晦涩问题探讨了穆旦创作的修辞和形式特点,指出这一现代诗歌的语言技艺是对于传统的批判继承,是现代诗人的世界观。同时,这一写作方式也构成了诗人与他的政治和时代(隐喻意义上的“城邦”)的特殊关系。论文的结语是对穆旦的一个总体评价。

周利众[9]2011年在《论穆旦诗歌的“非个人化”品质》文中研究表明穆旦诗歌近二十年来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得到越来越多的赞颂。自接触到穆旦诗歌开始,本论文作者十来年如一日地喜爱它,并一直关注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穆旦诗歌研究文献。本论文作者在学习和探索中,从穆旦诗歌隐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辨析出其所具有中国儒家精神风姿,从穆旦的丰富学养和诗歌艺术手法中发现西方现代诗潮和创作技法的踪迹,是它们的有机融合使穆旦诗歌勃发了生气和活力。经过传统儒家精神浸润和西方思潮关照后,穆旦诗歌以突出的“非个人化”品质成为其重要的特征,展现出巨大魅力。本论文分叁大章来论述穆旦诗歌的“非个人化”品质。第一章试图从整体上评价穆旦的诗歌创作成就,走进穆旦的文学世界。首先本论文作者将学术界对穆旦及其诗歌的认识及逐步深化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与描述,然后阐述了“非个人化”特征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与价值,试图将“非个人化”置于中西诗学中加以辨析,着眼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精神和以艾略特诗歌理论为主体的西方现代文学思潮,说明“非个人化”情感与私人情感之间的区别、“非个人化”与诗人个性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穆旦诗歌创作中的“非个人化”品质是其主要艺术特征。第二章进一步探讨穆旦诗歌“非个人化”品质的中西诗学渊源。论文作者认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构成了穆旦的诗学风貌。穆旦诗歌表现了其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承继,这是诗人穆旦在中国语境中生长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又大胆而有效地汲取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养分,从而在主题与艺术风格上表现出现代主义的特征。穆旦诗歌的“非个人化”品质既表明诗人受传统的影响,又说明了其作为二十世纪杰出诗人在以开放的艺术视角接受西方诗学影响上所表现出的时代气息。第叁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从时代的诗歌艺术、宏大的诗歌视角、理性的智者心态和鼓舞的抒情方式这四个部分来分析穆旦诗歌“非个人化”品质的文本体现及诗学成就。论文作者采用“新批评”的文本分析方法,以诗歌技艺、诗歌视野、诗人的智慧心态、诗歌的鼓舞性能等角度作为切入点,评论穆旦诗歌的代表作品,注意将集中点化和扩散演绎相结合,使材料充分,论证得力,突出说明穆旦诗歌的巨大美学成就。结语对以上分析与阐述作了总结,指出穆旦的诗歌创作既有传统诗学之美,又洋溢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其中的“非个人化”品质不仅仅是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而且承载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即中国文化中济世爱民的思想,这正是穆旦诗歌“非个人化”品质所包含的思想精髓和表现的情感张力。穆旦诗歌正以其济世爱民的传统思想和民族性而成为中国诗坛上一笔丰富的遗产。在写作方法上,本论文的撰写以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为基础,注重文本细读与分析,借鉴了欧美新批评重文本细读的方法,并整合了分析、演绎与归纳等,以丰富论文的肌理。

刘莹[10]2012年在《论穆旦诗歌的智性书写》文中研究表明穆旦是中国现代卓有成就的诗人和翻译家。非凡的经历,坎坷的人生使得穆旦的诗作时代跨度大,加之诗人将他的命运与时代风云紧密结合,使得他情绪的波动自然地投射在作品中,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诗人走过的路程,他的诗歌深刻地呈现着时代与现实的精神内涵。正是这样一位睿智的诗人,将对祖国,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人民怀着的深深的眷恋与悲悯注入诗作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他所特有的智性书写。长期以来,人们对穆旦人生经历的探寻,对其创作思想的挖掘,对其作品艺术特色的探讨较多。相对而言,对诗人诗作中智性书写的研究则较少。因此,笔者试图通过考察诗人穆旦的生活历程和其性格的关系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诗人诗作中智性书写的表现途径、方式,以及成因,以期比较深入地揭示穆旦诗歌中所体现的智性之美。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说明本文写作的缘起及构思。第一章着重解决“何为知性”的问题。在明晰“知性”在诗歌内容、形式以及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渊源流变的基础上,转入对中国现代智性诗歌发展及其特点进行梳理,从而明确“知性”是“智”,智慧,是偏于理性的,但又要来自感性;“知性”是“智”,是诗人的机智,体现在诗人使用饱含感情与理智的意象,运用戏剧化的因素,表达富有哲理与智慧的主题。中国现代智性诗歌在汲取西方知性诗营养的基础上不断融进本土文化与现实,加入诗人的思想与智慧,将哲理与智性美融入诗中。第二章分别从诗人对人生与生命的感悟、主题意象的选取、戏剧化独白与陌生化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论述穆旦诗歌智性书写的途径和方式。第叁章通过分析穆旦生活历程和其性格之间的关系,说明穆旦诗歌的智性倾向得力于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切身体验和哲学思考,试图从对社会现实的启迪、文化的熏陶、内敛的性格和自然的书写等角度分析穆旦诗歌智性书写的内在成因。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在上述论析基础上评价穆旦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J]. 李晓梅, 王本朝. 泸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穆旦早期诗歌中的象征系统研究[D]. 唐诗诗. 河南大学. 2017

[3].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D]. 李晓梅.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4]. 穆旦诗歌的符号学解读[D]. 彭广见.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 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 易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穆旦诗歌接受研究[D]. 李光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2

[7]. 论穆旦诗歌语言[D]. 叶琼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8]. 论穆旦诗歌的历史修辞[D]. 吴向廷. 北京大学. 2013

[9]. 论穆旦诗歌的“非个人化”品质[D]. 周利众. 云南民族大学. 2011

[10]. 论穆旦诗歌的智性书写[D]. 刘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