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剧”之我见_课本剧论文

“教科书剧”之我见_课本剧论文

“课本剧”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课本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叙事类课文加以改编,以学生表演的戏剧小品的形式来辅助教学,即为课本剧。这样不仅可以更直观地展示课文情节,表现人物形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于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课本剧的表现形式应定位到什么样式,则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笔者前不久参加了由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中师语文教改研讨会组织的一次课本剧大赛,在所有的参赛作品(录像)中,其形式不拘一格。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对课本剧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是在剧院舞台上演出的,类似于小型话剧,更讲究舞台表达效果,如江苏徐州师范的《拜别》。有的则运用现代剪辑、灯光手段,采用蒙太奇手法作镜头处理,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河南商丘师范的《小桔灯》。另外,还有一些作品形式则较为简单,以黑板为布景,以讲台作舞台而随堂演出,演员不做任何包装。本人依据茹志鹃小说《百合花》而编导的课本剧《百合花》荣获一等奖。在此,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课本剧内涵的理解,以期与广大教育同仁商榷。

在教学过程中,编排课本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成功的表演,在展示课文情节、表现人物方面,远比老师喋喋不休的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更能激发其表现欲,促使他们对课文主题及人物作深层次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然而作为教学辅导手段,要真正发挥其作用,我认为编导课本剧应本着以下原则:

一、立足于课堂,服务于教学

编演课本剧只是活跃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它以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其任务是服务于教学。在编导过程中,首先应严格遵照课文内容的原貌,不宜对课文内容作大的调整和增删,只要求表演者能艺术的展示情节,创造性的再现作品人物,以之替代老师去分析。其次,要突出教学这个中心。课本剧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它无法替代课堂教学。只要能服务于课堂教学,无需苛求其艺术形式的完美。另外,表演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不宜超过二十分钟,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总结。《百合花》全剧只十七分钟,为了故事的衔接,只把小说中老乡送月饼这一情节提到了借被子之前,其它情节则未作调整。

二、突出学生的表现技巧与能力

课本剧能形象、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之外,还可藉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对课文中人物的再现成功与否,从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表演者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把握。编演课本剧应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表达技巧为首要任务,而不以其它艺术辅助取胜,只要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展示情节,就已取得了成功。另外,要鼓励学生为突出人物形象,可以发挥想象能力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人物更加生动感人,如演《百合花》最后小通讯员牺牲时,“演员”和部分学生竟至落了泪,这样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简单必要的舞台效果

课本剧在编演过程中,不主张过分讲究舞台效果,但也不排除使用必要的道具和背景提示。就其本身来说,如果只是课文内容的分角色解说,没有任何舞台氛围作烘托,不仅同学们很难产生强烈的兴趣,就是表演者也很难“入戏”,这样就不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突出强调学生演技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舞台效果,如服装、简单的布景等。在演《百合花》时,学生自发地借来旧军装、挎包等,自制了布景,一切就绪后,学生惊叹“真像回事儿”,这样就能诱使学生“入戏”,演员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人物塑造中,为整个剧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这应归功于必要的舞台效果。

标签:;  

“教科书剧”之我见_课本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