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文_王玉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文_王玉芳

摘要:2012年4月27至29日,为期三天的“安徽省教科研联盟‘有效教学’研讨会”在阜阳一中召开。笔者所在学校选派了6名不同学科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笔者有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参加此次省教科研北部联盟研讨,是笔者所在学校四年来最远的一次。虽路途遥远,身体疲惫,但我们都感到非常愉悦,收获很多,受益匪浅。4月27下午,笔者和与会省内同行一起观摩了两节精彩的英语公开课,且参与了课后点评,对于笔者这个已有25年的教龄、且经历了很多次的公开课评选的教师来说,仍然感到眼前一亮,大有“柳暗花明”之感,同时也深感自己的很多不足,感到了自己对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认识的浅薄。两节公开课给笔者总体感觉如本文所述。

关键词:英语教学;公开课;感受

一、解读文本,思路不同

本次英语学科研讨课是由合肥一中“全国优质课大奖赛”二等奖获得者俞思梅和阜阳一中“校青年教师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朱丽莉两位教师承担,她们的共同课题是人教版选修七Unit2 Using Language:A 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安徽省高中英语版本共有四个——人教版、北师大版、译林版和仁爱版。合肥各校使用的版本和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一样,都是北师大版,而阜阳市使用的是人教版。本次研讨的课题是人教版的,这对于合肥一中的俞老师来说就有点生疏,而东道主朱老师就有一定的优势。笔者在听完两节课后顿感疑惑:同一课内容,两位教师教法怎么出现那么大的差异呢?本课从标题可见是一位科学家Asimov的传记,合肥一中俞老师解读为一篇阅读理解文,以阅读为教学主导,采用提问和任务型读写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阜阳一中朱老师是以人物传记(Biography)来指导学生如何写人物传记。同一篇目,两种构想,两种教法,各领千秋,的确别开生面。

二、探讨方法,同课异构

同一课内容,由于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同,则她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上的教学组织结构也就完全不一样。俞老师以Showing Robots in Movies by the science fiction writer ,Isaac Asimov作为切入点,以Reading为主体,通过Whiling-reading中的设问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A Brief Introduction-----Early Life----Professional Life(the time line of the events),以Fill in Blanks 任务型读写方式来巩固对课文细节性问题的理解,最后提出Highlights in his life----Three laws来设置讨论话题----I· Robot,随后启发学生拓展想象------讨论未来的机器人(Discuss Possible Future of Robots)。课堂最后的环节展示教师本人和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图片,引导口述人物的传记。

而朱老师就很干脆地以Writing a biography为主体,开始就使用Showing I·Robot 作为导入点,引出课文中记载的人物——Isaac Asimov ,以本文为范文,采用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每一段所写的主题,领会文中的各段落大意和写作步骤、找出文中写人物传记的关键词(Key Words)、呈现文中重点句型。抓住这些传记所需要的要素之后,教师布置活动任务(Task),以It’s Our Show Time的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准备,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提示相关信息,学生准备好后就积极主动上台朗读他们所写的内容,教师作评价,这也就使本节课达到了高潮。

三、制作课件,各有特色

课堂结构不同,自然她们课件的制作也就不一样。俞老师是以动漫片Robots导入,引出课文中的主人公Asimov,很自然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然后分析课文,屏幕上呈现课文的各段落大意,再通过图片来设置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作答,这无疑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随后用表格方式呈现任务型读写题,教师检查,以此来巩固理解;最后以I·Robot来总结课文。在课结束前教师又展示了几张本人的一些事迹照片、还有学生自己的英语教师的照片来叙述人物生平事迹,目的是提醒学生如何写人物传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朱老师首先Showing I·Robot的片段,引出其作者Asimov,马上呈现本课的标题----A 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 ,随后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的写作要素,以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并作答,理清写作思路,在屏幕上呈现Features of a biography (Fill in blanks):

·Written in——person

·Written in——order

·Including basic facts ----birth、 death、 family、education 、

achievement、 contribution、work

然后,呈现写人物传记的关键词和句型,并且让学生一一在文中找出来。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展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口述这个人物,目的是为下个环节打下埋伏。最后很自然就呈现It’s Our Show Time,且本节课是在学生激情很高的状态下结束。

四、产生效果,各领千秋

两位教师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一,则导致课堂组织结构不同,这样自然对学生来说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俞老师是以阅读为教学主体,理解课文,了解文中人物Asimov和他创作的影片I·Robot以及他一生中的闪光点(highlights),通过设问和各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借用讨论Future robots来拓展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能力,这就体现了教师所站的高度和挖掘的深度。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篇文章,了解了Asimov这个人物,还对未来的高科技产品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朱老师的这节课很显然是一堂完整的写作课,通过每个环节的设置,从篇章结构、重点句型甚至到关键词(Key words)等都体现了教师处处以写作为中心,尤其是最后环节,水到渠成,达到了学以致用。教学氛围也收到了意犹未尽的效果。

由此同一篇文章以运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同课异构,各领千秋,教学目的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尽管两位教师在文本的解读、教学的思路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存在了很大的差异,但实际上她们都充分展示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目标——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有效研讨·合作共赢。笔者认为在课堂的展示上两位教师仍有共同的优点:

1.教态自然大方,注重课堂评价

两位教师在课堂上仪表端庄朴素,举止自然大方,很有亲和力,同时又不乏年轻人的朝气,尤其是俞老师非常有激情,从她的神态和举止就能判断她是一个个性很强的女教师,驾驭能力也非常强,能很快抓住学生;课堂口语表达流畅,声音很有张力,能吸引学生,这也可能是女性天生的优点。更重要的是两位教师都很注重课堂上的评价,这点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她们在课堂上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不时地竖起大拇指、用很清晰的语言:“Good”“Very Good”“Don’t be nervous”或者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学生。更让笔者非常感动的是朱老师,在她提问一个男生回答问题时,那个男生不知什么原因,半天还愣在座位上没反应,于是教师就面带微笑地来到他身边,不仅没批评,反倒很和蔼地说:You’re working hard?I think you can.OK? 所以,笔者当时就感到一位80后的青年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很不简单,这实际上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新课改真正的领悟——很好地定位自己,尊重学生。

2.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思路清晰

课堂教学注重的就是对文本的处理,文本的挖掘重在思路的梳理。两位教师在这方面都处理得非常好。俞老师在对这篇文章做阅读分析时,通过一些图片和与文章有关的设问,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更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发展性思维能力;朱老师在课堂上以文本为中心,抓住范文中写人物传记的所有要素,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人物传记,用提示信息法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任务,以此以达到了教学目的。

3.教学方法得当,学生思维活跃

由于两位教师对新教材、新理念把握的准,所以处处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始终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他们一定的空间来施展他们自己的想象能力,学生因而激情很高,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率高,课堂气氛自然就很活跃,这样显然有助于学生发展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展示。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笔者的体会中,笔者也感到了两位教师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瑕疵:

(1)两位教师在这种大型的教学活动中没有给听课者提供一个简案,尤其是对于教材不熟悉的听课者来说,在课前无法明确她们的教学目的,算是一大遗憾。

(2)课件制作应该有所创新,多展示一些动感性的东西,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就像一个魔术师,如朱老师在呈现It’s Our Show Time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心理上本来有紧张感,如果教师在呈现这个字幕时采用一个动画或以学生认识且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如迈克尔·杰克逊带着“It’s Our Show Time”跳出来,笔者想这样学生就不会有紧张感了,反倒心情开朗,有助于激发灵感。另外,在学生朗读自己写的传记时,教师可用幻灯片来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且能让他们自己都参与评价,笔者认为这样效果会更好。

(3)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控制语速,适时调整,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听课需求。如俞老师可能与她的性格有关,说话语速过快,这样就不能兼顾到后进生,也不利于学生记听课笔记;同时笔者认为她的这节课在尾声部分有点牵强附会的感觉,完成了阅读之后不应该用过多的图片和格言来展示人物传记,这样导致结尾部分有点零乱,且时间上自然就无法把握,拖延时间应该说是公开课最忌讳的事情。

以上是笔者就本次研讨会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感受,不妥之处,请方家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中学 246200)

论文作者:王玉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  ;  ;  ;  ;  ;  ;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文_王玉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