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追问艺术,盘活语文课堂论文_朱碧心

巧用追问艺术,盘活语文课堂论文_朱碧心

朱碧心 福建省尤溪县汤川中学 365108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善教者必善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带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继续追问更能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析,从而使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作为课堂提问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效追问”,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更正确地理解文章,也可以帮助教师应对课堂中“突发性”的回答,化解尴尬,展现机智。

一、追问的作用

1.巧妙追问,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回答时往往缺乏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停留在字词的表面,回答很肤浅;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便会让课堂交流停在表面,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有效的追问。

2.巧妙追问,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新课程极力倡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和鉴赏的原因,学生在个性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有的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可能会造成尴尬的场面,那么教师是盲从还是拒绝呢?显然,教师可以尊重学生但不能盲从学生,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表达教师拒绝的本意。

二、怎样进行有效追问

1.迷途知返——纠错式追问。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在错误面前稍作停留,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案例再现1】教学《孔乙己》片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师:以嘲讽孔乙己来娱乐自己的冷漠看客,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生1:使孔乙己在悲惨中死去。生2:使鲁迅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也变成了冷漠的人。(显然,这个学生误把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我”和作者鲁迅画上等号了。)师追问:看来鲁迅的经历还真丰富,《孔乙己》里在成亨酒店当过伙计,《藤野先生》里告诉我们曾东渡日本学医,《狂人日记》里却又不幸神经失常,最后还成了伟大的文学家。力求用文字来摇旗呐喊唤醒国人麻木灵魂的鲁迅先生,他真的曾那么冷酷地对待过孔乙己吗?生2(恍然大悟):我忘记这篇是小说了,小说里的“我”并不一定是作者。师:对。这篇小说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但鲁迅先生安排小伙计这个角色却大有深意……

【教学反思】学生之所以发生错误,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散文、写作记叙文的时侯形成了思维的定势——“我”就是作者。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我要感谢这位出现错误的学生。他的出错是那么自然,他犯的错,把教师和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小说中线索人物“我”的作用上来。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师的有效追问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2.画龙点睛——启迪式追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意外不可以预约?有多少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启迪式追问,就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案例再现2】《谈生命》教学片段。师:读文章最高的境界是涵泳品读,读出灵魂,读出自己。请大家结合“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谈谈你的理解。生:黄莺清吟如同别人对你的赞美,杜鹃啼血就像听到悲伤的消息,而枭鸟的怪鸣可以联系到他人对你的责难。师追问: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同学们,对那些枭鸟怪鸣般的责难与幸灾乐祸,你会报以怎样的态度呢?生:如果我因此失落颓废,不是会受到更多的责难吗?我会让自己成长得更好,就算没有黄莺清吟,我也会唱歌给自己听。这里,教师的启迪式追问巧妙地处理了生成性资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拨云见月——顺延式追问。有时想想,语文的课堂教学真的只能是农业而非工业。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时令的、成长规律的。更重要的是,长在农田里的。没有完全一样的禾苗,没有完全相同的谷穗。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固然非常丰富,但有些往往是学生探索失败的例证;又或者,对于一个话题会百家争鸣,不可定锤。教师的提示性追问就要让学生拨开自己看不见的云雾.在他自己的角度去仰望青天。

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我曾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一个男生选择“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中的“憔悴”一词进行赏析,认为“憔悴”能准确地体现母亲此时的疲惫状态。教师追问:“‘憔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脸色不好。”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母亲的脸色会很不好?”学生回答:“是因为母亲不仅身体不好,并且还为儿子操心。”老师接着追问:“你觉得这二者之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定是对儿子的担心与挂念。”教师适时地加以小结:“母亲身患重病,而此时,她残疾的儿子23岁,年幼的女儿仅13岁,她孤苦的灵魂无以支撑,才如此憔悴。而此刻重病缠身的她仍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对于追问的体会恰恰来自于自己上课时曾有的盲点:不知道怎么给足面子地纠错,不知道怎么不露痕迹地启迪.不知道怎么水到渠成地顺延。反思,让我明白了追问的技巧。“我问故我在。”而有效的追问,终将使教师把教学中的“?”拉直成豁然开朗的“!”。

论文作者:朱碧心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巧用追问艺术,盘活语文课堂论文_朱碧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