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_人与自然论文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_人与自然论文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与自然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关系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当代,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任何部分,可以说整个人与自然系统的持续性都维系于人类行为之上。而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作用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程度是相辅相成的。从原始社会、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到现代技术社会,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使人对自然的干预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人类借助于科技的进步,从完全依附于自然进步到局部干预自然发展到对自然界全方位、多维度的干预和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始料不及的问题,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威胁。人与自然关系冲突正不断升级。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 是在人类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中诞生的。他们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猎获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了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历程。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着自然界的恩赐而生存。因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基本和谐。

2、农业化社会。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学会了种植、 驯养等技术产生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人类社会进入了农业化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发明了铜器、铁器等金属工具和耕作冶炼技术,产生农业、天文、气象等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的产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大胜利,它解决了人类早期的生存危机,从此人们不再频繁地迁徙,渐渐地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因此,科学史家认为,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份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为了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人们砍伐和焚烧森林,开垦土地和草原,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降低自然资源再生产能力,人与自然关系开始恶化。

3、工业化社会。近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 爆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上一个转折点。自此,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取代,以煤、石油为动力的机器替代了那些曾经由人力、兽力做的工作。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干预活动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一方面人作用于自然的能力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人的“正反馈”也不断加剧,不仅原有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未解决,而且环境污染又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隐患。

4、现代技术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学科的发展,一系列崭新的技术手段也随之发明出来,使人类对自然得以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开拓。新技术革命使人的智力开始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因素,它超出资本、劳动力,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新的技术革命使人与自然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那么,人与自然关系将出现怎样的局面呢?一方面,人类可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左右自然动向,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人与自然由严重失调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干预,可能进一步损害自然系统生态平衡。如遗传工程应用可能会创造出超级菌种,这些菌种对人类将是致命的;一些新合成的材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分解是非常缓慢的。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估计不足,不采取有力的措施,那么自然环境必将继续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存。

二、发展生产力,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

生产力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自然环境变化程度。正如前面所述,科学技术发展越快,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就越大,自然界社会化、人工化的程度就越高。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科学、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是非常微小的,自然环境基本保持着天然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界人工化、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今天,地球表面上纯粹的天然自然已经不多了,到处都是打上人类意志烙印的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变化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对人类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能否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之大小,均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滥用其支配权,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最终将使人类业已得到的物质文明遭到破坏。因此,生产力不仅是人们为了生产物质资料而变革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还应是人类认识自然、控制自然、协调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类只有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界进行协调、保护和控制,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变革、利用和改造自然,才能更好地生产出满足人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物质资料,从而真正发挥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力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合理、恰当的关系。一方面,努力发挥生物与环境的最高生产力,使一定地区的“初始生产力”可以接近或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另一方面,又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力去寻求最大“自然生产力”,即不能退回原始时代,重返赤条条的大自然,而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生产力去达到这一目标。这就需要人们把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对生态规律的认识结合起来,把经济科学和生态科学结合起来。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致力探索这个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未来》的报告,提出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出:“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其核心内容就是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保证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持续发展强调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强调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自然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功能,维持其自然秩序;经济持续性指保证经济稳定的增长,特别是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使环境和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内涵;社会的持续性是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同代人之间的、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可见,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也必须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建国以来,我们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代价。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未来的发展中是难以为继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迅速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表明中国要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我们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新的启示,即必须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为基础的新的科技观,才可能真正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功能。

三、树立新的科技观,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原则。世界经济增长将日益绿色化,国际市场也将日益绿色化,国际竞争将日益集中于绿色科技的竞争。因此,要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新的科技观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突出绿色科技概念。绿色科技观包含这样几层涵义:首先,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变革自然时,必须树立起对自然界的整体观念。这是绿色科技观的思想认识基础。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科学技术的生态负效应,并非单纯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观念错误所致的。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盲目地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片面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忽视自然生产力,单纯追求短期行为效果,而不顾及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但是,“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人对自然界这种依赖关系,决定着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系统整体,人必须遵守着自然规律而运动、发展着。因而,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正效应,就必须树立起人与自然是和谐“伙伴”的观念。只要掌握科学技术的人,能够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一切从自然界整体出发,就能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达到我们的目标。其次,注重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预测。从科学技术角度看,当前科学技术生态负效应与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不完善有关。任何一项技术本身都有一个演化发展过程,有一个从完善到不完善的过程,没有一项技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百分之百地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从这一点看,技术对自然的负效应是必然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其作出预测,使之减少到最小。当前,某些学科新知识正有效地、强有力地指导着实践,但是,另一些学科却没有产生出比较确定的新见解,无法预言某项技术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因此,加强发展各项技术重大决策可行性分析和未来预测,特别是生态方面的预测,是绿色科技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积极运用科技新成果去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类活动引起的不良环境后果要靠科学技术进步消除。在人类历史上,面临着对自己不利的环境变化,人类从来不是持消极被动的态度,而是持积极战斗的态度,用发展科技,引进新技术等途径去消除污染物质,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保护环境。特别是当今,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空间时代和原子能时代,我们完全有可能应用这些新科技力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依赖程度,扩大对再生资源的利用的范围,治理和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人与自然关系是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发生的,并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发展着。因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既涉及科学技术的因素,也牵涉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其中,既交织着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的矛盾、长远利益同眼前利益的矛盾,也交织着不同集团、阶级的利益冲突以至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尽管仅从社会关系着手解决不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如果忽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要从根本上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强调科学技术要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如社会管理技术)的联系和结合,努力发展融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大科技事业,这也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总之,新的科技观赋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以更加深刻的含意,这就是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是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只有用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相结合的大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是能够增强综合国力、在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9页。

〔2〕同上,第42卷,第95页。

标签:;  ;  ;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_人与自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