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浇灌,静待花开论文_李苏菁

潜心浇灌,静待花开论文_李苏菁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子珍小学 343400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则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很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一种教育观点,也是我很赞赏的一种教育理念。二十余年的从教经历,让我对这种观点深有体会。

2003年,我接手了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是个只有十九名学生的班级,人数虽少,给我的回忆却太多太多。刘蓉,一个个儿高挑、肤白貌美的女孩,很是显眼。每次上课,我都忍不住多看她两眼。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刘蓉原本如花的脸上总是一片茫然,没有表情,而且多不开口。一番了解后,才知道她原来是个“问题”生——发音不全,而且开口时还有很重的口疝味,心中不免为她感到惋惜。此后,我小心翼翼,生怕不经意间触碰到她那根自卑的弦,直到那次劳动课(东里小学后门的乡道路改修水泥路,我班要负责填一段路基。),我才看到了刘蓉灿烂的笑脸。说实话,时隔十五年,那次劳动的场面我仍记忆犹新,孩子们的一锄一锹、一挑一担都历历在目,特别是刘蓉,她总是挑着满满的一担,扁担“吱呀,吱呀”地叫着,簸箕上的泥块和着这音乐不停蹦哒着,时不时地跌落几块下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次她从我身边经过,我总要叮嘱一两声:“别挑太满,太重了……”她呢,总以一个微笑复之,偶尔回上一句当时我还未能听清的:“老师,你放心,我能行!”看着她一晃一晃的身影,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知道,她是在向我展示,展示她的能干,展示她此刻独有的自信。之后,我有意接近她,和她聊天,指导其学习,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决心让她在那片自卑的废墟上开出一朵小花。刘蓉很争气,变化悄然发生着:课上,能听到她模糊的朗读;课下,能看到她和同学三五成群的身影;期末测试,她更是考出了73分的好成绩。我很是欣慰,那一刻,我只想高呼: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

汪强,上学年我班上的一个小男生,绰号——“小蜗牛”,他也深深地扎进了我的脑海里。他作业慢,走路慢,就连放学收拾书包都一样慢,课堂上每次向他提问就是对我耐心的考验,作业就更不用说,总是旧账未了又添新账,因此孩子们给他配上这个雅号我倒也觉得贴切。他家长也为此着急,多次主动与我沟通,向我求助,看着他们的无奈,我深知,我有责任把他引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了便于观察,我把他的座位调到讲台旁,课堂上经常给他设计些稍简单的提问,有时甚至刻意慢下来,倾听他的理解,和他探讨属于他的难题;作业时,我也是经常特意关注,时不时给他一点提醒和鼓励,偶尔还给他开设绿色通道——啥时候完成啥时交。个把月后,课堂作业本里就有他的名字了,虽然有时的作业仍不尽如人意,但他真的进步了。所以,我坚信——慢,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在实际教学中,像这样那样的问题生还有很多很多,然而他们大多都被我们忽视了,我们常常因为急功近利而忽视了教育的本真——用智慧、用真心、用行动去改变一个灵魂;为赶进度而忽视了课堂上一些应有的慢——慢下来和学生一起琢磨,一起推敲,一起扫除障碍。现在想来,其实这样的慢不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真谛吗?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如果能多一份平静与平和,多一些细致和细腻,多一点耐心和耐性,我相信我们的教室将会成为一个个色彩缤纷的小花圃!

时光不语,唯有潜心浇灌,才能聆听更多花开的声音!

论文作者:李苏菁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  ;  ;  ;  ;  ;  ;  ;  

潜心浇灌,静待花开论文_李苏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