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机构投资者的油污赚钱_机构投资者论文

打破机构投资者的油污赚钱_机构投资者论文

点破机构投资者赚钱的猫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猫腻论文,机构投资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春兰股份于8月1日同时在网上与网下增发新股,参与网上申购的投资者要全额交款申购,因为价格申购区间在19元至24元,即参与网上申购的投资者每股申购价格至少要19元。而增发方案中规定,参与网下申购的机构投资者只需每股交3元,还不足网上的1/6。也就是说,网下机构投资者的申购收益率是网上投资者的6倍多,如果网上投资者的申购收益率是1%,那么,网下机构投资者的申购收益率是6%。

针对这一问题,在春兰股份增发前,笔者电话质询了负责本次增发的主承销商——南方证券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接电话的是投资银行部的马经理。我问他:“设立网上、网下不同的发行条件是违背《证券法》第三条的,难道你们不知道吗?”马经理说:“因为以前增发新股一直是这样做的,所以也采用这种方法,同时也是证监会同意的。”我说:“如此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做法既违法又不公平合理,证监会能同意吗?”马经理说:“这是经过证监会口头和书面同意的。”我问他:“为什么要违背常理而只让机构投资者每股交3元申购?”马经理说:“这样是为了对机构投资者有吸引力并且使增发价高些。”

其实,自从去年上半年取消了证券投资基金网下配售新股的特权后,既违法又不公平的网下申购一直延续到现在。2000年基金的业绩好像非常突出,其实有30%以上的利润是在不公平的政策偏袒下获得的,其利润是建立在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基础上的。后来,迫于舆论的压力取消了基金配售新股的“特权”,使得基金经理们充分利用起网下配售新股只交小比例定金的“特权”,大肆平仓重仓高科技股票,去抢购网下增发的“打折货”,直到泰和基金巨额透支申购青岛啤酒才使基金的网下申购猫腻真相大白。的确,网下的机构投资者不全额交款申购会使资金有放大作用,并造成申购踊跃的假象,增发价格容易被抬高而使增发多圈资金,可是,中小投资者利益却遭到严重的损害。

机构投资者不全额预交款申购增发股是违背“三公原则”的,严重损害了其他投资者利益。

去年下半年增发新股的速度可称为历史之最,尤其基金最有特权,几乎每次都少不了基金的份,如果基金合理运作正常用资金申购也无可非议,但大部分是让基金只交一小部分定金,多数是交10%,还有时只交5%,后来才改成30%,有时又交1元或3元不等。而在网上申购的投资者要全额交申购款,这样在中签率相同的情况下,基金的资金收益率是网上中小投资者的10至20倍。今年1月9日增发的青岛海尔只让基金每股交1元钱,而在网上申购的投资者得交20元左右;1月10日刊登增发说明书的开开实业股份更绝,给每家基金定申购上限1200万股,在网下不用基金预交申购款,只要发一份传真就可以,等配售结果出来再补交款。相比之下,网上的投资者却用自己微薄的血汗钱去排队摇号。

尤其是B股和H股增发A股,由于原来没有A股,相当于发行新股一样,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利润更使得基金趋之若鹜,最早增发的张裕A10天后就上市了,一下就使基金轻松获得1.6亿元的利润。基金经理们恍然大悟,马上充分利用只交10%定金的优势,为获得尽量多的原始股票不惜高价竞价申购晨鸣纸业,其结果可想而知,上市后很快就跌破发行价,随后增发的鲁泰A上市第一天就跌破发行价,如此不但没有赚到钱还套牢了巨量资金。最可怜的应该是那些费了很大劲用资金在网上申购的投资者。可是,增发新股的公司与承销商可乐坏了,利用这个增发方案轻松超计划圈到大量资金,跌破发行价对他们又没有损失。

基金最愿意获得的筹码是B股或H股的增发,因为这部分股票相当于“出厂价”,属于一级市场股票,价格便宜量又足,是其极力追逐的对象;其次是以前有A股并增发A股的股票,因为发行价大多都要在收盘价基础上打一定的折扣,相当于“批发价”。最后的结果就是基金把获配的“廉价股票”逐渐地零售给市场,然后再用资金加政策优惠去购“出厂价或批发价”的股票,依此循环往复怎能不跑赢大市,这还没有考虑基金可利用拆借资金的优势。今年上半年增发新股少了,离开了“庇护”,“专家理财”就自然而然出现了亏损。

据统计,去年基金利用只交小比例定金甚至不交定金的优势,参与增发新股网下申购资金收益率是27.3%,远高于去年申购发行新股的平均收益率20.67%,这个秘密并没有被局外人关注,这就是泰和基金用100万元保证金申购10亿股青岛啤酒的真正动因。其实,机构投资者利用政策偏袒的优势赚取暴利是建立在中小投资者基础上的,而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却不了解真相,利益一直遭受侵犯却没有引起重视。

标签:;  ;  ;  ;  ;  ;  ;  ;  

打破机构投资者的油污赚钱_机构投资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