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主观与客观论文

“美”的主观与客观论文

“美”的主观与客观

王勇章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1956年《文艺报》曾经发动了一场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有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以及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本文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美是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属性,但美感的获得却需要人主观意识的参与。

【关键词】 美;主观;客观

主观派认为,直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而事物本身的形象及它的美都产生于直觉,美纯粹是主观的,既没有自然性,也没有社会性;蔡仪等客观派则认为“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纯粹是客观的,只有自然性而没有主观性和社会性;朱光潜等主客观统一派承认自然物的客观存在,但同时也强调人在获得美的享受时有意识形态的参与,认为美既有主观性也有其客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其社会性;李泽厚等客观社会派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但要真正解决美的客观存在问题,就必须承认美的社会性,与主客观统一派不同的是,李泽厚认为美的社会性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不是社会意识的范畴。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且众所周知,在2型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中,冠心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如此高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胰岛素和糖代谢的异常,目前比较公认的原因是2型糖尿病患者所伴随的脂代谢紊乱[1],其特点为高甘油三酯(TG)血症、低HDL-C及小密度LDL颗粒浓度升高[2]。下面将对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黑格尔在《美学》序论里说:“按照这种理解,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显出意蕴或特性的东西。内在的显现于外在的;借这外在的,人才可以认识到内在的。”“美”作为事物的一种属性,就如同水的沸点和凝固点,是客观的,而“美”的获得则是主观的,需要借助人的意识才能达到,面对相同的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觉得美,有人则认为不过如此。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一点已经被充分证明,生物进化论否定了上帝造人的传说,唯心主义在现代科学面前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来源于物质,但不是物质,也就是说人类美感的获得是一种来源于客观的存在主观感受。“美”是一种客观属性,它就在那儿,不偏不倚,正如水的凝固点也是一种属性,它也就在那儿,只不过人将其赋词为“凝固点”。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与水不同的是,“美”的这种属性需要靠审美得以体现,即需要人的主观的参与。需要指出的是 “美”的依附不一定是实物,它可能是一种精神力量,比如马克思主义,或者柏拉图的思想,生活中也常听人说:“这首诗真美!”

审美不等于美,美的获得是一个主观过程,往往更加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人们总是把审美中主观的美与作为客观属性的“美”相混淆,生活中总是不乏有人询问某物美不美?这里的美不美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内心满足程度的大小,是一种审美。审美上的“美”与“丑”是对应的范畴,其间是一种零和博弈,若觉得某物“美”多一点,则“丑”就少一点,反之亦然。如果引入数学进行解释,则个人对某个客体的主观感受就如同简单的一条数轴。这条数轴作为主观的人对美的一种刻度,可正可负,可正无穷也可以负无穷,甚至可以有原点。当人认为某物很美时,则数轴上的数值可能很大,当认为美到无可挑剔时,则在数轴上为正无穷。反之,若是觉得该事物不美,则数轴上表现出来的即为负数,当极端厌恶时,即为负无穷。当数值为零时,表示该人对该客体不认识,或者是未作出主观的评价。人在某时刻对某事物的判断往往只有一个维度,因此,生活中的事物总是可以这样解释。

3.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集中概括。报告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1];“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1]

总之,美是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属性,因其自然属性而存在,因其社会属性而能被感知。而审美是一种有意识参与的过程,美感的获得可正可负,可以单纯地凭直觉和经验获得,也可以与意识形态相结合。著名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存在于随时随地,但发现美却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若每个人都能发现生活中正向刻度的美,那人类离大同社会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J].哲学研究,1957(04):11-36.

[2]赵中强.关于美本质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2):341.

[3]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

[4]陈欣.马克思生活美学研究[D].华侨大学,2017.

[5]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

中图分类号: B83-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30-0189-01

作者简介: 王勇章(1993.03-),男,云南昭通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

标签:;  ;  ;  ;  

“美”的主观与客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