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课改前沿,走出课改新思维——记新时期课堂改革浪潮下的思考论文_方桦 李巧

触摸课改前沿,走出课改新思维——记新时期课堂改革浪潮下的思考论文_方桦 李巧

方 桦 陕西省柞水县城区第二初级中学 711400;李 巧 陕西省柞水县石瓮子小学 711400

20世纪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以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为标志,人类进入到了信息时代。手机、平板等新媒体的广泛出现,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随之也带来了课堂的革命。传统课堂、高效课堂、云课堂、幕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形色色的课堂让老师们一下子不知所措。我们该怎么去做呢?显然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的全球化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很难一蹴而就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有值得借鉴的部分,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不被淘汰,成为一名好老师,我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让学生在快乐与收获中成长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们都知道。学生们大都喜爱有亲和力、风趣幽默的老师,年轻有活力的老师,喜欢互动活跃的课堂,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鼓励。

习近平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则是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小小的收获感、信心感鼓舞着学生走向大的成功。

一个好的老师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周恩来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时代的他就有这样的胸怀,那么老师又为什么而教书呢?明确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法言·学行》里面讲道:“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用爱心、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一个好老师要具备基扎实的学识。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做智慧型的老师,让学生有信服感、敬畏感和收获感。

二、了解中西方教育文化差距,不忘课堂改革的初心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改革?那肯定就是传统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要改革。这就要了解现代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区别,让我们远离困惑。

在教育思想上的区别。如果以时间为线索,在春秋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大家耳熟能详的苏秦、庞涓、孙膑,虽然都师从鬼谷子,但他们学习的内容却不尽相同。那段时期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封建制度的建立。在秦汉隋唐以至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教育思想只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以仁和礼要求做人,不教如何做事。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求金榜题名而荣华富贵。18、19世纪,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科举制度的废除,民主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现代的教育思想开始融合古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在教育特征上体现了师道尊严,在教育形式上以教授为主要形式,在内容上是经验的总结和传承。种种因素影响至今,现代教育来源于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它在教育特征体现了平等民主,以对话为主要教授形式,在内容上更注重实验和理论的总结。近代中国的落后,已经证明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巨大差距,即教育的差距。因此,课改势在必行。

三、了解知识结构分类,让老师在教与学中反思总结

怎么样去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一是通过直接吸收前人与他人经验,二是解释这些经验过程中获得的新见解,三是通过自身经历体验获得自己的见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与信息的交流,针对不一样的知识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形式。

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的分类和应对:感官识记性知识,通过演绎和感官识记传授;意义理解性知识,通过翻转课堂传授;过程体验性知识,通过实验体验以做为主传授。“自主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拓展,巩固提高”这种模块化、翻转式课堂模式,涵盖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择机运用,辅助以微课、云课等形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舞台上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沉下心来思考,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教师也有着自己的一份担当和使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素养和竞争力的人才,让学生具有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和自主创新能力。那么未来的教学也必将以混合型教学为主,辅助以多种教学手段。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多学习多思考,革故鼎新,时时学习,终身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以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为目标,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获取知识,做好学生走向成功的加油站。

论文作者:方桦 李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触摸课改前沿,走出课改新思维——记新时期课堂改革浪潮下的思考论文_方桦 李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