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论文_李庆丰

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论文_李庆丰

摘 要:情境是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敢于开放课堂,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唤醒孩子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乐学,会学,爱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民主和谐,生动愉悦,情感体验,学习兴趣,乐学爱学

引 言

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内容,利用数学的内在美,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于此,展开情景交融的教学,发展孩子们的智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怎样创设合理有利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兴趣还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更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它会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怎样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除了对学生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应选用恰当的方法,使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我常常开放数学课堂,选择贴近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参与实践学习。例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运算应用题”时,我让12名同学扮演乘客,指导开车到王村站,让5名乘客下车。根据表演,口头编一道减法应用题。(一辆客车,有乘客12人,开到王村车站下车5人,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口述算式并计算。接着,又请上6名学生,扮演上车的乘客,再口头编一道加法应用题(一辆客车,有乘客7人,开到王村车站,上来6人,这时车上有几人?)解答后,要求他们将前后情节连起来,口头编一道只有一个问题的应用题。(一辆客车原有乘客12人,开到王村车站,下车5人,又上来6人,这时车上有几人?)这样,本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就呼之而出了。另外,我还开展“邮递员送信”“找朋友”“打电话”等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在这样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教学,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形象化的数量关系也能逐渐过渡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了。他们兴趣盎然,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增强。

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让每位学生都持有一套模拟货币,引导他们进行换钱游戏或购物活动。比如,在课堂上,我扮演顾客,依次选几个孩子当书店店主。在购书时,不指定书,只要求“店主”挑两本书,正好用去13元;接着,又到下一家“书店”购书,又请“店主”挑几本书,正好用去18元……由于计算熟练,,所以大多数学生能轻易地说出答案。这时,进一步引导:“你是怎么思考的,还有其他答案吗?”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答案需要修改时,并指导孩子们说说如何调整方案,怎样进行有序罗列,去解决问题。整个活动趣味性强,让数学与生活建立联系,培养了学生主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高了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熟悉的生活化场景,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积极的认知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设立操作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手脑并用,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的引导他们实际操作,在动手中思考,在理解中表达,把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口算”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计算24+2,说算理,复习计算思想及计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愉快的学习心境,然后把2根换成9根,引出新课,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他们思考可以把哪几部分合起来。结果很多学生动手先把单根数和单根数合起来的时得13根,满“十”根捆成“一捆”,是1捆零3根,再把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明显看出来十位数增加“1”的道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着,我又作进一步的引导:“还可怎么摆,怎么算?”不少孩子通过摆小棒,纷纷提出,把9根分成6根和3根,再将24根与6根凑成了30根,最后将30根与3根合起来就是33根。这时,我用教具演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方法及过程,学生根据直观鲜明的表象,理解了计算方法和算理,由感性到理性,在理解中掌握,积极思考。教学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参与,诱发和激活了学习兴趣。

再如,学习“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可通过裁剪新图形,再拼凑,转化为学过的旧图形,迁移运用,得出公式,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动手剪拼,并观察剪拼前后图形的关系。他们手脑并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于是掌握这些数学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他们兴趣高涨,教学也能事半功倍。

三、设计游戏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

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创设情境引进教学活动,能对于持续刺激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神经兴奋,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组织教学引进。一堂课的开头,学生精神上还处在兴奋阶段,虽然进入课堂,但心里还想着课间的活动,这时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引起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9的组成”时,开始可做拍手游戏,小学生们拍手的次数与老师拍手的次数合起来等于九,老师拍一下,小朋友们拍八下;老师拍两下,小朋友拍七下……要是谁多拍一声或少拍一下,谁就得把这道题算一遍给大家听,让大家纠正。这样就使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活动之中。游戏刚结束,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此时效果就会非常好。这游戏就起到了进行组织教学的作用。

2.巩固练习引进。一年级小学生课堂中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在这段时间中他们学习情绪较饱满。尔后,他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把游戏引进课堂,可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消除疲劳,提高练习的效果。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进行基本练习后,我给学生做“小猴放鞭炮”的游戏,将写有算式1×5、2×5、3×5、4×5、5×5、5×1、5×2、5×3、5×4的纸片卷成鞭炮放在讲台上,指定同学上讲台前,戴猴子头饰,学着猴子动作跑上讲台。大家拍手唱:“小猴,小猴快快跑,跑上讲台放鞭炮。”到了讲台上,从桌子上拿一个“小鞭炮”(试题),读出算式并说出得数和口诀。如说对了,大家就发出声“啪啪”,并做手势拍手向上打开。如说错了,就是哑炮,大家就发“嗤嗤”的声音。接着继续游戏……穿插这种游戏,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寓学于乐,兴趣盎然。信息反馈,教学效果良好。

3.课后小结引进。在将要下课时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以愉快心情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例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下课前发给学生做“对号入座”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圈,在圈内分别写上“真假分数”,让学生把自己的出生日期用分数表示(月份为分母,日期为分子。如3月18号可写为。)老师口哨一吹,各人便按座位顺序把自己手中的纸贴到相应的圈内,待到全班同学贴完后,让大家检查。凡贴错的,同学让其说出原因。并重新入座。在下课前穿插这种游戏,不仅可以收集到本课教学效果的大量反馈信息,及时纠正错误,而且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欲罢不能的兴趣,他们将迫切期待下堂课的到来。

总之,情境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因此,教师要敢于开放课堂,结合实践,利用资源,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兴趣,让他们主动、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乐学、会学、爱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 韩志远:《浅谈在生活情境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第3期

[3]黄丽娟:《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新课程:小学版》?2010年第3期

[4]陈淑霞:《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苑教育》?2013年第6期

论文作者:李庆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论文_李庆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