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_李王东

浅析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_李王东

(广西钦州市第三十九小学,广西 壮族自治区 钦州市 535000)

摘要:在我国,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应用较多。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音乐经验少,而且偏爱综合性活动和含游戏性质的活动。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听觉和运动觉相结合,达到心理和生理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促进他们更生动、更准确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因此,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律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重要性

引言:

目前,律动教学的概念在我国尚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为在音乐的伴奏下做简单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模仿动作、舞蹈动作)。还有的理解为律动包括儿童舞蹈、歌表演和韵律体操。在本文论述的律动教学,是将音乐的学习与身体的运动相结合起来,用身体的各种富有韵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目的。

现在,世界各国所有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律动教学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由于律动教学符合音乐学习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已成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领域,也为学生对于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一、律动教学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具有三个特点:1、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在逐渐发展;2、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识记;3、形象记忆效果高于语词记忆效果。注意力是记忆能力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人脑对于某些输入的刺激的反映得到加强。这样,心理活动就集中到一定的对象上,使得记忆的过程处于积极的状态,保证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注意可以是随意的,可以是不随意的。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流动中展开的,因此,记忆对于音乐活动来说显得特别重要。由于律动教学符合该时期学生的记忆特点,如果合理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

事实证明:如果识记的任务与有兴趣的活动及活动的动机相联系时,识记的积极性和识记的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为了便于学生识记,教师要多创造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生活化。

二、律动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律动教学的特点,就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所以律动和音乐的语言同是情感的语言。律动的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内容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的。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突出抒展;民族音乐就得根据不同的民族的习俗和风格来设计,并借助民间的舞蹈语言使律动渗透民族特色。学生在愉快的律动活动中,通过教师在律动活动积极创设的音乐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体验,而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恰恰极其不善于表现,不能尽情张扬内心的丰富情感。律动这种肢体语言,会使学生一开始接触音乐就习惯于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体验音乐,从而提高学生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例如,在教唱《洗手绢》时,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随着欢快的音乐,边做边唱。在熟练准确的动作后,加上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话,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真的很自然的做起了洗手绢的动作。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够载歌载舞的表演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结合音乐的变化,学生在丰富的想象状态下,自然地提高了音乐的感受力和对音乐的表现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律动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能力的乘积。也就是说:创造力是不依常规,运用想象、联想、直觉或类推,寻求多种方案的思维方式。在二十一世纪初,瑞士的达尔克洛兹创设了体态律动学,让学生将身体作为乐器,再现音乐。他认为这种教学能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节奏感,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建立身心和谐。一个世纪过去了,体态律动、现代舞、健身操已日益为人们所肯定,其精神得以发扬,自然律动也在其精神的启发、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儿童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音乐活动本身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律动活动中,自然律动占主要部分,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发展的活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对学生应该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

四、律动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时期可塑性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趋早性、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儿童行为是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律动就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之一,它促成了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是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乐运动形式。它积淀着人的情感和理想,是一定社会内容的反映。学生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是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此外,它既可以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关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锻炼和检验。律动教学的训练还有助于学生的自制力、毅力、细心、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律动教学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律动的学习中,学生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为有很多作品是需要大家合作完成的。

五、律动教学能使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成长

律动教学是以音乐与身体运动相结合的节奏运动。体育只能锻炼体能,而律动教学却能使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音乐,是心灵的体操,体育是健与美的结合。因此,音乐和体育是同时作用于身心的姐妹学科,具有相互补充的性质,关系十分密切。而律动教学恰好符合了这一点。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音乐是具有愉悦性。音乐给人的愉悦感实际上是通过听觉产生的一种审美情趣。它是审美经验积淀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美感的享受。比如那些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给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有消除疲劳、调节精神的功效。有选择的音乐节奏,能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律。而身体运动则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人的体质。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动”中产生,又在“动”中感受。是用“动”来表示的。因此,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动起来,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如:在《小猫和狮子》的律动教学中,用小猫和狮子走路的节奏表现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节奏时值。先听唱法学唱歌曲,要求能背唱。再由男生女生分别扮演学做小猫和狮子的动作(边唱边表演动作做)。选出两人担任猫王和狮王,其他同学分别用拍手表示四分音符节奏时值,用跺脚表示二分音符的节奏时值。猫王和狮王选择与自己动作节奏一致的,凡是选对了的要给予鼓励。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感受学习音乐的愉快,培养学生们乐观的情绪,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体质。

参考文献

[1]尹红.音乐教学论修订版[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

论文作者:李王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浅析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_李王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