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特殊教育,筑梦学生未来论文_刘小龙

关注特殊教育,筑梦学生未来论文_刘小龙

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实验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如果说教育的功能是唤醒,那么对残障学生来说,职业教育的功能就是“点燃”,通过生存、生活技能的培养,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重拾生活的信心,点燃对生活的希望,激发他们对自我价值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从而顺利融入社会,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过上跟普通人一样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实验学校——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看一看这群特教人为折翼的天使精心描绘的美好教育画卷……

一、缘起

源于家长追问:“老师,我的孩子毕业后怎么办?”当前西部培智高中教育基本空白,学生无助、家长焦虑、教师迷茫、社会担忧成为特教改革乃至精准扶贫的热难点。“扶贫先扶智”,教育必须回应社会期盼。为破解智障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衔过渡难题,学校以九义段7-9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生活能力品质、适应未来变化、融入主流社会为目标,以课程系统和支持系统构建为策略,进行转衔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帮助智障学生实现由学校生活向成人社会生活过渡,从而过上完整而有一定质量的人生。

二、嬗变

1.“转衔安置模式”——实施转衔教育的前提。在生涯教育理论、终生教育观、转衔教育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构建了中重度智障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转衔的“转衔安置模式”,全方位、最大限度促进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衔,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立足学生兴趣、潜能和能力,学校遵循自我决定和权利主张,编制访谈记录表,开展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员访谈,评估出学生预期安置方向,逐步形成了智障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安置模式”。

2.“转衔策略模式”——实施转衔教育的核心。转衔策略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即课程系统(CS)和支持系统(SS)。根据国家培智课程实验方案,课程建设要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所以,学科转衔课程分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通过前期对学生安置方向调查、环境生态评估和适应能力评估,测评出每个学生在转衔发展的领域和水平,确定个别转衔目标,为每一名智障学生编制个别化转衔教育支持性划(ITSP)。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班级学生年龄、身体发展和认知水平大体相近,统合出ITSP交集部分作为班级学生共性发展的项目,编制成一般转衔课程,集体授课实施,满足班级学生普遍性发展需要;ITSP交集之外或交集之内难易完成的项目,属于班级学生差异性发展项目。

3.“转衔评价模式”——实施转衔教育的保障。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准备,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评价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1)在校生评鉴。学期初,学校、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以环境生态评估和学生能力评估形成的个人转衔目标以及制定个别化转 衔支持计划(ITSP),以此作为转衔教育的目标、起点和基线而实施教学活动——前测;期末再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工具量表进行评鉴——后测。(2)实习检验周。学校规定学生毕业前将到预期安置方向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体验活动。活动前将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就业指导老师等参加的实习对接会,加深认识了解,过程中教师实地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学生实习实践情况,并及时修正调整转衔策略。(3)毕业追踪调查。课题组制定《特殊青年阳光家园工作追踪调查表》《特殊青年居家生活追踪调查表》《特殊青年社区生活追踪调查》,对学生现有水平做评估,并对学生逐年追踪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再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探讨原因背景,调整改进和优化转衔策略。

三、花开

1.学生潜能挖掘,安置效果显著。充分挖掘了智障学生的品质、艺术、运动潜能,认知、康复、沟通、自理等基础素养进步明显,部分学生能独立上学、放学。近年共18人次获评省市区美德少年。手工编制、绘画、朗诵比赛、面塑获十多个市区一等奖。2015年,获全国特奥会轮滑1金1银1铜。2017年一学生获全国特奥赛蛙泳铜牌、世界特奥会花滑第五名。2016年市特奥会获12金、8银、4铜。毕业安置效果看,近年毕业学生社区安置30.4%,就业安置65.2%,教育安置4.4%……这表明个案技能越来越娴熟,成功转衔实践,为学生点燃了希望,为家庭减轻了负担,为社会解决了难题。

2.双师教师成型,研究成果突出。培育符合转衔教育需要的双师队伍,教师既知培智教育规律特点,又晓职业劳动教育理念方法,教学更加生活化、情景化、职业化,各级赛课获特等、一等奖二十多个。课题负责人获聘中国教育科研网一线实践专家讲师、师大特教专业硕士导师,应邀在全国省市交流报告。近五年有4000人次义工和志愿者担任老师参与职业探索实践,家长定期开展职业(劳动)培训和操作训练,形成了常态化、立体式的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完成三本教材,开发了系列评估工具量表,25项教改成果,其中获全国省市一等奖5项、省市政府二等奖2项,建成了转衔资源库。

3.整合社会力量,扩大辐射影响。广大家长已从教改初期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觉醒互助,相互鼓励,抱团发展。建立了涵盖众多社会行业的“爱心助残联盟”,成立了5个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平台效应显著。本成果20余次在全国省市做学术交流发言,特色化办学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转衔教育实践探索,对孱弱生命的尊重与关切,对残疾孩子生命永续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完善提升,超越时空界限,激励着更多教育人去丰富特殊孩子的粲然人生和圆梦中华。

论文作者:刘小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关注特殊教育,筑梦学生未来论文_刘小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